10月22日下午,临淄区淄江中学举行了“新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孙元涛教授进行现场指导,临淄区教研室副主任、初中语文教研员于宪平,以及“新基础教育”研究核心校、联系校的骨干教师们共同参与了此次研讨活动。
活动第一阶段,王雨晴和乔蒙蒙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感受立体的人物形象——<童年>整本书阅读》和《<童年>读后感写作指导》两节研讨课。
王老师带领学生从“人物猜猜看”的游戏环节入手,检查学生们的阅读情况。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人物小报,加深了同学们对书中重要人物形象的把握。本节课旨在将外祖母和外祖父这两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去“标签”化,通过带领学生品读有关外祖母的相关语段,全面、细致的了解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建立“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一支架。学支架、用支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外祖父是不是“立体的人物形象”从而形成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借助评价量表,学生能更快更好的完成小组活动任务。本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阅读研讨时间,刺激学生成为具有深入思考能力的读者,为学生展示一位优秀读者该有的样子,从而促使学生实现由一本到多本、由课内向课外的主动生长。
乔老师这节课是一节读后感写作指导课,课堂从分享孩子们的读后感开始,并出示了四个点评角度“叙述是否条理”“是否尊重原著”“感受是否真切”“是否联系实际”,引导同学们发现分享文章中出现的问题,顺势出示本节课的写作任务:把自己的阅读感悟改成一篇结构完整、内容真切的读后感。接下来,乔老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能够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点,把它巧妙地设计为题目,使得读后感紧紧围绕着这个感点展开。之后老师出示了一篇读后感范文,让学生明确其写作结构:引、议、联、结。有了结构支架,下面的环节便是在四个环节的基础上提升每部分的内容要素,其间有两次小练笔,无论是“引”的设计,还是“议”的分析,课堂的重心的在于“教方法,用方法”。这节课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点密集,旨在通过学习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能够完成一篇结构和内容要素规范合理的读后感。
活动第二阶段,执教老师进行说课,就教学设计理念和目标达成情况,表达了自己对于课堂的理解和反思。淄江中学备课团队中的唐丽芳和常逢源老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基于观察点的评课。实验校与联系校骨干教师代表实验中学李胜梅、赵畑老师和齐陵中学张强老师进行了评课并提出建议。临淄区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于宪平老师从清晰教学的起点、清晰教学的终点、清晰教学的流程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孙元涛教授指出王老师的课作为一节阅读推进课是较为成功的,课上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及追问是及时有效的;乔老师的课通过范文,提取“引—议—联—结”这一结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孙教授认为课堂设计的时候要着重关注问题设计的质量以及有宽度的交互式反馈并且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实现生生互动和思维碰撞。
本次交流研讨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秉持“新基础教育理念”,自觉发展,主动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提高课堂质量,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供稿丨教务处
一审丨刘芳刚
二审丨朱莎莎
三审丨段继武
向阳而生 追光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