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留學香港」品牌的三點建議

时事   2024-10-21 18:07   中国香港  


眾所周知,香港在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上的基礎優勢明顯。譬如,新近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世界百強大學排名(THE)中,中國(包括香港有5間、內地有7間)的入圍院校相加起來,已經相等於英國(12間),亦遠超澳洲、新西蘭、日本、南韓、新加坡等海外先進經濟體。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有鑒於此,香港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實在具有空前的優勢,要把這個課題做大做強,實屬應有之義。

繼去年提出放寬資助大學錄取非本地學生的限額、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以及發展應用科學大學等措施後,行政長官於新一份《施政報告》更明確提出要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吸引海內外學生來港升學。

自上任立法會議員以來,筆者積極提出和跟進相關政策,包括去年曾發表一份題為《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對策建議》研究報告,多項建議獲得落實。基於最新發展,筆者有意提出三點進一步建議。

1

短期:

完善各項軟硬件配套,

鞏固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根基




要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其中一個衡量指標,必屬國際學生和教員的佔比,事實上這亦是左右大學國際排名的一項因素。自今年政府將資助大學錄取非本地學生的限額放寬至「額外4成」後,據悉,至少有2所大學已將近達至相關收生目標,亦有多所大學所錄取的非本地學生比前錄得倍增,反映相關措施甚受歡迎。

當然,目前「八大」非本地學生中,以內地學生佔最大比例,政府及各持份者需要加大力度吸引更多來自海外的非本地學生,以增強「國際化」的說服力。

筆者首要強調的是,隨著內地中產階層崛起,加上與香港血脈相連,故上述情況是不足為奇,眼前關鍵的是,當局應把握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的契機,以高層次領導的方式,將各項宣傳推廣工作恆常化、制度化、普及化,例如成立專責機構和團隊,專門統籌和組織香港教育界在海內外舉辦大型教育展覽及升學講座,介紹香港高等教育特色,推動本港專上院校提升與各地院校的合作交流。


此外,可在目標國家或地區聘用升學機構,或者是提升特區政府駐外辦的作用,在當地恆常推廣香港院校的資訊,並每年邀請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以拍攝微電影的形式,分享在港學習經歷,切實「說好香港高等教育故事」,從而吸納多元化的生源來港。

硬件配套方面,筆者樂見特區政府採納建議,推出先導計劃以完善宿舍配套,由發展局轄下項目促進辦事處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在規劃、地政、建築圖則審批方面拆墻鬆綁,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增加學生宿舍供應,以及覓地興建新宿舍,以應對本地生,特別是持續增長的非本地生對宿舍的剛性需求。

筆者認為,宿舍供應無疑是院校能否擴容提質的根本,計劃可望充分運用市場力量,開拓商機,穩定租務市場和內需,促使學生、院校,以及發展商實現「三贏」。

2

中期:

建設「富有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特色

的國際化」一流大學和學科

作為國家其中一個最為國際化的城市,香港高校在規劃教研工作的過程中,不僅需迎合到國家和香港當前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亦要具備前瞻性、獨特性,以及環球視野,讓非本地生相信千里迢迢前來香港修畢某個學科後,至少是會接觸到一些難能可貴的新體驗,並且領悟到一些最具權威性的知識。

這方面,筆者相信,在國家支持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三中全會《決定》指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及全球各國都在推動科技進步和壯大科技實力的前提下,本地大學未來必須完善科研體系,藉著構建針對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以及醫療科技的科創平台,回應香港、國家,以至全球所需;何況今年香港有逾1,500名學者入圍史丹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當可以此號召全球尖子學生來港發展科研事業。


筆者認為,因應北都大學城將為香港專上院校提供發展容量,尤其是《施政報告》提出將其規劃面積由之前的60公頃到最新公布的至少80公頃,建議設立由兩地一流大學合作共建的研究型高等院校,醞釀科研氛圍,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合作機制,甚至是爭取在港建立更多國家重點實驗室。

此外,為補足香港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短板,建議可由內地與特區政府協商,通過推出免租優惠等措施,容許香港高校在灣區城市設立中試基地在內的成果轉化平台、創新創業平台等,加快兩地發展新質生產力。

這樣的話,當國際學生來港就學,往往能憑藉香港「背靠祖國」的優勢,深入認識內地14億人口市場的潛力和發展機會,大大擴闊眼界視野,讓他們將來不論創業抑或就業,均可「聯通世界」、穩佔先機,如此優勢是外國大學難以比擬的,得以形成「富有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特色的國際化」。

3

長期:

創造高質量的事業發展機會,

增加「留人才」的本錢


香港是一個自由、多元、開放的社會,擁有眾多優越條件,包括完善的法律體系、簡單低稅率,以及穩定的社會和政治氛圍,本身在「留人才」方面已具厚實基礎,只要創造誘因,便可留住這批國際學生在港就業,增強香港人口活力和發展動能。


筆者深信,來港人才所追求的不單止是工作機會,更是高質量、對社會有影響力、對個人有滿足感的工作機會。雖然目前香港有6.9萬個私營機構職位空缺,但當中的行業性質和工種,就未必完全對應國際學生的期望。

筆者建議,當局應善用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機遇,重點引進2至3間超大規模的世界級科創企業落戶香港,進而透過提供稅務優惠以至入股等措施,壯大他們在港的經營規模,在產值、提供高端就業機會等方面作出貢獻。不妨看看,鄰近深圳市一所從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企業,至今已創造出至少57萬個就業機會,這些才是我們想達到的效果。

終歸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只是「搶人才」的第一步,以事業機會來「留住人才」、貢獻香港經濟及發展,才屬於政策的最終目標。筆者寄望政府積極落實上述建議。

作者周文港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原文刊載於《橙新聞》


(本文圖片來自香港01、星島、商台及網絡





往期推荐

明年1月起,舉報濫用公屋獎勵3000元!

超額完成目標!陳國基:已有16萬人才連同家人來港

香港劏房出租要立法了,這幾方面須達標!

香港已申請恢復深圳「一簽多行」,網民許願:帶上大灣區!




嶼天下
嶼天下與你同心,同聲,同行。讓我們知道的大家都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