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回响 | 对话:“酒之道”与“人之道”
美食
2025-01-12 10:19
北京
2024年12月31日,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4中国酒业协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年会在贵州茅台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此次大会汇聚了酒业界的精英、文化学者及媒体代表,共同就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交流。在中国酒道对话环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资深文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贡华南,著名学者、辞赋家、茅台《厚德赋》作者刘长焕围绕“酒之道”与“人之道”畅所欲言,金句频出。
葛剑雄认为人文地理环境对酒文化影响非常大。他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他指出,自然环境对酒的生产至关重要,但人文地理环境同样不可忽视。以茅台为例,其能够走向世界,离不开优秀的酿酒地理,更离不开深厚的人文地理。历史上,红军长征、抗战期间西迁的名人等,都为茅台酒的声誉和传播做出了贡献。葛教授强调,要重视人文地理在酒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人的流通、精神的传播是酒文化扩散的关键。阿来对当前品牌时代下的酒文化提出了思考,呼吁关注酒的本质。他回忆起苏东坡酿桂酒、中山酒的故事,感叹那个时代人们可以动手酿酒、改造酒曲,充分享受酿酒的乐趣。阿来呼吁,应恢复酒道的感性,让人们在喝酒时更多关注酒的本身。同时,他也肯定了品牌与酿酒技艺、香型标准之间的紧密联系。贡华南教授则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酒道与味觉文化的关系。他提出,中国文化可概括为味觉的中国文化,“味”通“道”是味觉文化的核心。汉代就有“味中含道”的观念,酒中同样有道。他引用朱敦儒的诗句“天上人间酒最尊,非甘非苦味通神”,强调酒中之道在于味通神,即通过味觉体验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刘长焕认为,酒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古以来,酒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性情的表达。他强调,物质和精神在酒中是双向融合的,不可或缺。他以自己为例,分享了生活中与酒的深厚感情,以及酒在书法、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灵感激发作用。葛剑雄指出酒本身是一种物质,但文化要附载在人的身上,酒在文化中起到催化剂和浓缩剂的作用,能够激发人的诗情、天赋和灵感。他举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例子,说明酒在激发人才华方面的神奇作用。同时,他也指出,酒文化的基础和根本就是中华文化本身,酒起到一个积极的催化作用。阿来探讨了诗与酒的结缘关系。他认为,诗与酒将永远结缘下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未来。他强调了中国白酒酿造的手工传统,并认为这种传统将在工业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化时代继续保持下去。阿来相信,作家写作和中国白酒酿造将成为永远保持手工传统的两个行业。同时,他也分享了茅台酒给自己的深刻感受,以及酒在情感依托方面的作用。贡华南从修行的角度,探讨了饮酒在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饮酒是一场修行,能够让人忘记世俗的熟虑和心机,达到身心相亲的境界。他引用了陈白沙“酒杯中我自忘机”和王阳明“醉后相看眼倍明”的诗句,说明饮酒在思想家修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指出,饮酒是中国人过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有着广泛的价值。刘长焕则从心的角度,探讨了酒文化的核心所在。他认为,酿酒需要技术但更需要人的态度和心。他强调了《茅台玖章》中“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心才是真正的道。他分享了茅台人在酿酒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真诚厚道和家国情怀,认为这是茅台成为中国酒文化标杆的重要原因。同时,他也呼吁人们在当前时代要认真做事、认真做酒、认真做人,共同推动文化自信和固本培元。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使中国酒文化大会成为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不仅让我们对中国酒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方向。“酒之道”与“人之道”的大文章,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