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了解蓝信封月捐计划
👣欢迎来到蓝信封【三百六十行,行行在写信】故事专栏
本期故事来自就读于心理学专业的通信大使鲜孟伶。
这是孟伶参加十五周年庆时第一次听到曾经孩子们的故事
鲜孟伶:
通信大使,月捐1年
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师范)专业
刚看到回访名单时,就留意到了孟伶的大学专业是心理学,带着对她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的好奇,拨出了这通电话。电话那头的孟伶娓娓道来着她选择心理学的故事、她和孩子们的故事、她和公益的故事,她坚定地说要和蓝信封走很长很远的路。
让我们走进孟伶和孩子的故事——
文|王忆倩
编辑|王忆倩
图|鲜孟伶
我很幸运能走出那片阴霾
我叫孟伶,是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我生活在一个平凡但充满温暖的家庭,父母的关爱一直包围着我,让我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在父母的陪伴下,我顺利度过小学和初中,迎来高中生活。但正当我带着满心的欢喜进入高中时,从县城来到市里的无措感立即向我袭来。没有家人陪伴的住宿生活、没有熟悉朋友的陌生学校,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我紧紧束缚,我感到极度不适,一度产生了抑郁的情绪。那时的我,内心迷茫又无助,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找不到出路。
好在那时的班主任十分关注心理健康,平常的课上也经常分享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观点。在班主任的分享中,我逐渐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的我还买了很多心理学的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和学习。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的情绪慢慢得到了消解,也逐渐适应了新环境。但我时常在想,我很幸运能走出那片阴霾,但肯定还有很多孩子没有走出来,我要帮助他们。
每个月我可以感受两遍幸福瞬间
刚进入大学时,我四处搜寻志愿活动想参与其中,但又不想成为形式主义中的一员,我想真正地改变些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蓝信封公益组织,了解到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一群人在通过一封封手写信去陪伴着一个个留守儿童成长,我内心在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想加入他们,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与我通信的是一个刚刚步入初中生活的小女孩。她向我分享对新学校和新环境感到陌生和困扰,讲述自己没有熟悉的伙伴的孤独。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在信中和她分享我步入高中时的无助与孤独,又和她分享我是如何走出那段灰暗的时光。随着一封封书信的往来,我发现她的烦恼逐渐局限于此。在信中,她和我分享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她与同学们相处得越来越好。看着她不再觉得孤单,我也很开心。
在和妹妹通信的过程中,我开始有意无意记录下生活中的幸福时刻,在每月给妹妹写回信的时候记录在回信中,在回忆每个月的幸福时刻时,我似乎再一次感受了那种快乐,我每个月可以感受两遍那些幸福瞬间。在遇到烦恼或者压力大时,微信响起的来信通知就好像是幸福的门铃被敲响,妹妹就像是一个远方好友,她每个月都在惦记着我,写信询问我的近况。而我也会被这种惦念所安慰,在那些压力大的烦闷日子里,我也可以有一个人倾诉,在倾听她的分享时,我也短暂抽离了当前的生活。
我们本就是同一队伍的队友
我一边写信,一边想着自己是否还能多做一些。于是上半年,我又成为了蓝信封书信博物馆的志愿者,负责对通信大使们进行回访和撰写故事。与大使们的交流就像是和朋友们分享近况一样,我想是因为我们都在为孩子们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并不陌生也是因为我们本就是同一队伍的队友。
但我最终却没能坚持下来,一时有些挫败,但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参与的公益形式,通信大使是一种,书信博物馆志愿者是一种,月捐人也是一种。我从未放弃为孩子们做些什么的决心,我会一直走在这条路上,可能这个方式不适合我,那我就换一种方式,但我永远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我的陪伴或许只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短暂的温暖,不能改变他们孤独的现状;但对我自己而言,这不仅是每个月对生活的总结,更是心灵的慰藉。每当感到疲惫或者压力大时,想到远方还有一个孩子在期待着我的来信,内心便充满了力量。
也很欢迎,同为蓝信封志愿者的你,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职业专业,为孩子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一点点。
陪伴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蓝信封行动
服务号 : 蓝信封邮筒
新浪微博:@蓝信封行动
邮箱:contact@bluelettercn.org
官网:www.lanxinfe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