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是开始,而非束缚:拨开迷雾,走近真正的三皈依

旅行   2024-10-03 13:23   山东  



 —信教先爱国  人成即佛成




“皈依三宝去,地狱无有门”,皈依是踏入佛门的象征,是将三宝作为心灵依托的郑重承诺。然而,由于对佛法缺乏了解,或是心存畏惧,许多人对皈依产生了种种误解,将这扇通往光明的大门,看作了充满禁忌与束缚的藩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走近真正的三皈依。


1

误区一  ● 皈依后必须吃素?

吃素是慈悲心的体现,也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但许多人误以为皈依后就必须吃素,否则便是不敬三宝。其实,吃素并非皈依的硬性要求。无论是三皈依还是五戒,都没有规定必须吃素。将吃素与皈依划等号,反而会阻碍人们接触佛法。


皈依是学习佛法的开始,随着对佛法理解的加深,慈悲心的增长,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选择素食,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修行成果,而非入门门槛。因此,无需因是否吃素而纠结是否要皈依。皈依之后,可以选择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肉,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减少肉食。




2

误区二  ● 皈依后百无禁忌?

也有人认为,皈依后便可高枕无忧,即使不守戒律,依然能得到佛菩萨的庇护。这种想法,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皈依是修行的开始,而非终点。《六祖坛经》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因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才是践行信仰的根本。不种善根,不修善行,而想不堕恶道,无有是处。




3

误区三   ● 我业障重,不配皈依?

“我业障深重,不配皈依”,这是很多人心中的顾虑。他们了解佛法,明白因果,却因此给自己贴上“不合格”的标签,在佛门外徘徊不前。这种“妄自菲薄”的心态,看似谦卑,实则是一种变相的“我慢”。认为自己罪业深重,无法修行,恰恰说明内心深处仍执着于“自我”,将修行看作是有条件的选择。

法门广大,慈悲为怀。无论过去犯过多少错,只要真心忏悔,改过向善,就能得到三宝的加持,走上解脱之路。我们之所以需要皈依,正是因为还有烦恼,还有无明,需要依靠三宝的指引,才能走出迷茫,找到人生的方向。如果已经修行圆满,又何须皈依呢?别让“妄自菲薄”成为你与佛法之间的障碍。



4

误区四  ● 心中有佛即可,何必拘泥

形式?

这句话看似洒脱,实则暗藏着我慢与邪见,是修行路上的一大陷阱。形式是内心的展现,心中有佛,自然会在行动上有所体现。皈依仪式并非迷信,而是表达对三宝恭敬,坚定修行信念的一种方式。

有些人抗拒形式,认为“心诚则灵”, 其实是将个人见解凌驾于佛法之上,以“我执”取代了真正的恭敬心。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不仅会阻碍自身的修行,还会误导他人,断送众生的法身慧命。修行如同建造房屋,需要遵循一定的次第和方法。仅仅停留在“心中有佛”的层面,而不去实践,最终只会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5

误区五  ● 皈依了就要出家?

出家是舍弃世俗生活,将全部身心投入佛法修行的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和福报。而皈依,仅仅是表明想要学习佛法,追随三宝的脚步,与出家生活并无直接关联。皈依后,仍可以继续在家修行,过正常的世俗生活。重要的是将佛法融入生活,以智慧和慈悲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皈依的真谛


觉悟责任修行


那么,真正的皈依是什么?


•是觉悟:认识到生命的无常与苦难,生起对解脱的渴望,对三宝的信心。


是责任:承担起自利利他的责任,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以智慧心指导人生。


是修行: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以戒为师,以定为基,以慧为导,精进不懈,直至彼岸。


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便是修行,也是皈依的真谛所在。放下执念,回归本心,在觉悟中承担,在修行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之路。



博山龙泉寺
博山龙泉寺,推动人间佛教,实现人间净土!《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3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