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陈绪伟:【家乡年味浓】(散文)

百科   2025-01-28 20:55   山东  


本期编辑:党月琴

家乡年味浓

文/陈绪伟

甲辰雪夜辞故归,乙巳暖阳迎新回,浓情聚欢尽年宵,瑞气祥和国人醉。除夕临近而至,时代的汉阴家乡,迎来真切浓烈的年味,红火祥瑞的年景呈现在世人眼前。

欢欢喜喜过大年,年味情语浓家乡。从吃腊八粥过后,走进汉阴的城乡,逢人听闻的都是过年的好话、吉祥语,既是交流祝福,也是心愿期盼。家乡的一切开心和美好,都是年节时表达和传递、散发和频播;如此弥漫在春节氛围的是快乐、是感恩、是憧憬……

家乡的年味由年俗而来,它是年文化的象征,记录着家乡历史发展的轨迹,呈现地域文化的特色。陕南汉阴,是南北移民集聚地,年俗就更加丰富多彩。临近春节,汉阴整个山城乡村就呈现出一片喜庆、祥和而繁忙的景象。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步履乡间的村道院落,随处都能够闻到年的味道,感受到年的气息,领略到年俗的景致。

进入腊月,家乡人就开始筹划过年。无论是过道还是乡道,进城上街赶集置办年货,已是车水马龙、人鼎沸腾的景象。家乡的腊月初八,依旧是“吃腊八米汤(腊八粥)”,以糯米、大米、豆类、蔬菜、肉丁等八种以上食料熬制成粘糊的粥。这粥不光自己吃,还会你送我一碗、我送你一碗,这叫相互送喜庆送福气;院坝摆桌放几碗粥,俗在用这香粥,虔诚地告慰祖先以示丰收,祭祀天地以慰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乡百姓都要祭灶,过个小年。“民以食为天”,民间更是对灶王爷是极为崇敬。过去在灶前贴灶王爷像,供奉糖果,剪的彩纸马和纸金元宝,丢进灶里一烧,以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这天,家家是个小团圆、小团年,过去叫吃顿好的,现在叫搞顿丰盛的。如今祭灶王爷形式变了,在灶台墙边放个红包,恭喜发财,赚钱有道(灶)。当然,除夕前人们还用同样的形式,把灶王爷重新“请”回来“保平安”,以祈求“物阜民丰”。从祭灶这一天起,家乡人就忙碌开始“扫扬尘”,现在叫讲卫生,过一个整洁、净化、美化的新春节。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上天看一看,民间多情苦。”家乡老人们传说:这天祭了“灶王”,他就会上天替民间说话,玉帝隔日会下界查访灶王所奏。于是这天家家推豆腐,炒豆渣吃;玉皇见如此清苦,就会保佑来年五谷丰登。时代今天的乡村,虽不那么信灶王爷之说,但仍然保持着推豆腐这一年俗。
家乡到了腊月二十六,杀过年猪、吃泡汤肉就盛行起来。民谣说:“腊月二十六 ,杀猪泡汤肉;乡亲聚一起,喝顿快活酒。”这是过去的场面,其情谊盛于过节,相当一场大喜事。如今汉阴双河口古镇、涧池镇,还保留着长桌“吃泡汤宴”的年俗。汉阴的血豆腐干,就是在杀年猪时,赶时推一座豆腐,将递刀喷出的热猪血,与刚做好的热豆腐搅和在一起,放些五香调料拌匀,捏成圆馍馍状,一熏二晒就成血豆腐干了,这是一道陕南汉阴特色的美味佳肴。

“红红中国年”,这是家乡汉阴的情结。今年还没到过年节,城镇的街道两旁、乡村的文化中心广场、农家院落,已经挂满了中国结和红灯笼。县城凤凰广场上一群文化人,正聚精会神地为百姓义写红春联。城镇乡村已是火红灯笼挂起来,金红楹联、大红福字请家来,已是欢天喜地迎新年的热闹气氛。

回家过年的汉阴人,坐飞机、乘火车,驾车行高速、骑摩托走国道,一潮高过一潮。家乡人出门在外,怀着孝敬父母、牵挂儿女、探望亲人这“家”的亲情、温暖、团聚的期盼,风风火火地从四面八方朝回赶。不图别的,就是为了回家和亲人们吃一顿团年饭,说说心里话。家乡民谚:“吃啥不吃啥,聚和一个家”,这年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过年有讲究,家乡人的挚念。年饭前先去祭祖,“先孝后悌”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感恩;上坟敬祖仪式格外郑重,传承着尊老敬老的美德。团年饭,不管菜肴丰不丰盛,讲究必须有鱼,寓意“年年有余”;讲究同举杯碰杯(酒或水),表达“和睦上进”之家风。这是家乡过年最美的风景线,也是家乡过节最为隆重的年俗。

家乡年味浓,还浓在迎新年的情趣。每当年饭后,先是孩子们的狂欢,可以自由玩耍,吸引他们的还有压岁钱,一声“过年好”,大人的红包就主动掏出。然后是“坐年庚”,也就是常说的守岁,过去时守一炉火,说一家亲情话;如今是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家乡人坐年庚,有洗脚的习俗;俗言道:“三十晚上洗了脚,来年福顺家和睦。”所以当夜,全家人都会沐浴更衣,即便不洗澡,但脚必须洗,就图个好运气。年庚时过(零点),讲究放鞭炮“出天星”,家家户户迎新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放“开门响(红)”,城镇乡村鞭炮齐鸣,象征除霉消灾、祈福迎新。现在禁止放烟花,家乡人就开门推窗放大电视音响,借视频“出天星、开门响”,或走出去大声呼喊:“新年好,春来了!”。

“初一不出行,饺子吃一顿;初二拜家门,先走姑舅亲;初三又初四,亲戚朋友等;初五到十五,耍狮舞龙灯;感天又谢地,快乐迎新春;过了元宵节,安心做事情。”这首民谣,表达家乡闹新春的习俗和寄托。家乡人过去初一,听得第一声鸡鸣后,就新衣带笑意,先给家中长者拜年磕头,然后走亲串友,那道贺祝福的“拜年、拜年,恭喜发财”之声不绝于耳;接着热闹的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摇彩船、敲锣打鼓的民俗表演,呈现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如今的城乡流光溢彩,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镇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巡回农家院落演出,将年节时代的年味推向高潮。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时至现代社会,盛世让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保持优秀传统年俗的同时,也增加了时代“亮化、美化、视频化、数字化”的新内容。在家乡人心中:传统的年俗,能够让人真切地捕捉到明天的希望;时代的年味,能够让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怡美的年景,能够让人自豪地体悟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更加感受到社会的温馨与世间的美好。

家乡年味浓如蜜,时代年景盛似华。

文图片来源于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陈绪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安康日报》《西安日报》《延河》《陕西日报》《三秦文学》《安徽文学》《教师报》《当代作家》《首都文学》《作家文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网》《文艺报》《中国作家在线》《中国作家网》《海外文摘》等中外省市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190多篇,390多万字。曾获得中省市各种文学大赛一、二、三等奖50余次。公开出版著有散文集《乡村的牛》《以爱的名义》《泥土人生》《时光岁月》,诗歌集《月亮的背影》《花开,想起母亲》,小说集《草医肖老爷》共七部。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陈绪伟:【龙年重阳节感怀】(外二首)

【三秦文学】 陈绪伟:【汉阴山城印象】(散文)

【三秦文学】陈绪伟:【天池乡的天池】(散文)
【三秦文学】陈绪伟:【情寄书中人自乐】(散文)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稿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因作者原因要求删除已发作品的,需向平台支付费用,每删一篇200元。

7、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问: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史  波       杨  强

策划:李书忠

宣传推广:鼎    文    豳    草   王宝群  
                孙传志      袁胜民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晓锋

总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编:谢亚红   初阳      谭文群
编委:刘旭平    唐桂英   吴远红    
           张晓强   刘马陵   梦而诗
          喝   茶    南友锋    马永清    
          张兴军    吴风平    张巧莉
          秦岭人家   秋日私语  
          徵   蔚     党月琴

三秦文学

欢迎关注

获取更多精彩!


三秦文学
本公众号致力于打造一个文学爱好者平台,爱好文学的朋友可以尽情在这里展示你的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