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俗称“脱肛”,是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肠壁黏膜或全层向下移位,脱出肛外;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多见于小儿、老人、妊娠妇女及体弱营养不良的重体力劳动者。
一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表现为直肠粘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呈半球形,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黏膜沟。
二型:完全性直肠脱垂,脱出的直肠为圆锥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黏膜环形沟。二型根据脱垂程度可分为以下三度:
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脱肛的形成可能是先天不足,比如发育不全,直肠周围缺乏一些组织导致直肠不能固定,包括骶骨弯曲度未形成、周围肌肉支持力弱、黏膜松弛等。还有年老体弱或长期营养不良导致骨盆直肠腔间隙或坐骨直肠间隙内脂肪组织减少,骨盆底组织空虚,支持固定作用减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或外伤或手术损伤或脱出性疾病诱发等都可促成直肠脱垂。
中医认为直肠脱垂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足,年老体弱,肺脾肾亏虚,肺气虚大肠失守,脾气虚升举无力,肾气不充则关门不固,导致直肠滑脱不收;或气血亏虚致大肠失于温煦滋养而脱出肛外;或湿热内蕴,下注大肠,迫使直肠脱出肛外。
一、肛门失禁:反复直肠脱垂会导致肛门括约肌慢性损伤,日久导致不能自主控制大便。
二、便秘:便秘是导致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也可因直肠脱垂而出现或加重。
三、出血:直肠脱垂初期一般无出血症状,反复脱出后,直肠黏膜瘀血、水肿、增厚,可引起黏液血便或便血。表现为大便时肛门滴血、粪便带血或便纸带血,出血量一般较少。
四、肛门坠胀感和排便不尽感:脱垂导致的直肠黏膜压迫肛门,从而出现该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下腹部钝痛,可引起尿频。
五、嵌顿:如直肠黏膜脱出后不能及时复位,随之导致局部静脉回流受阻,继而发生黏膜充血水肿,导致嵌顿。
六、肛门潮湿:直肠黏膜反复脱出,外加肛门括约肌松弛,导致黏液分泌过多流出肛管,刺激肛周皮肤,可产生湿疹,出现瘙痒潮湿等症状。
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经常做提肛运动,注意生活规律,避免熬夜、过劳等,合理膳食;
二、养成良好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和腹泻,避免排便时久蹲;
三、建议便后温水坐浴,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四、积极治疗咳嗽等、便秘等容易增加腹压的疾病;
五、产妇应充分卧床休息,避免过早负重劳动。
图文供稿 | 肛肠二科 柳春生
责任编辑 | 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