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壮壮妈
出国多年,几乎每次见到新朋友,都会被问起:
国外的教育和国内有什么相似或不同?
说实话,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我时常爱琢磨的。每当遇到新来的朋友,我总会忍不住聊聊他们对学校的第一印象,特别是那些新鲜有趣的细节。
其实,国外的教育也并非全是光环。
作业、考试、升学压力,该有的一样不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少数族裔的隐形歧视、校园霸凌这些问题,国外也有得让人头疼。
所以,如果你是为了摆脱国内教育压力而出国,可能未必会如愿。
但如果你抱着探索的心态,去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奇妙碰撞,寻找弥合中西文化差异的方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新年伊始,我和几个朋友聊起对孩子的新计划,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华人移民家庭依然用中式思维要求着在西式学校上学的孩子。
比如,有人抱怨孩子1-2月份同时要准备考试、参加比赛、申请研学项目……五六个任务齐头并进。家长急得亲自下场指挥,结果孩子不仅不领情,还顶撞说:“你又不懂!”
还有人叹气,说孩子在人际交往上太直白单纯,让家长气得直跺脚就算了,还常常无意中冒犯朋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抱团取暖中找到些共鸣:拖着娃出国,为了搏一个光明的未来,但结果总觉得孩子离自己的期待还差点火候。
我忍不住问:
除了盯着孩子的成绩单,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学校里的课件和活动?
比如这个年初的“回顾与展望”表格,里面的问题很有意思:
- 回顾过去一年最兴奋的事、最害怕的事、尝试的新鲜事,甚至未完成的愿望。
- 展望新的一年,想做什么、去哪里、怎么提升自己,用一个词总结新年目标。
听起来很普通,对吧?
但其实这种总结方式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孩子的参与感。
它不是只盯着学习成绩,而是引导孩子从生活本身出发,发现自己想做的事。
这种方式的妙处在于:内驱力,源自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学会在点滴小事中寻找乐趣和成就感,这才是成长的根本动力。
有朋友听完后不以为然:“就算填了表格,问题还是问题啊。”
她举了例子:孩子备考、比赛、研学项目堆成山,家长焦虑得不行,孩子也像炮仗桶,一点就炸。
她说:“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多,他完全不会时间管理,这能行吗?”
我点头表示理解,但也提醒她:家长的指导未必是万能的。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越俎代庖。
比如,可以帮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把任务拆解开来,一块块完成。如果孩子愿意接受提醒和帮助,就具体看看自己能提供哪些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替他决策。
再说了,这些事做得不够完美,真的会有大问题吗?
国外的试错成本相对低,一两次失误并不会决定命运。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和弹性,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另一个朋友的困扰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太不会做人了!”
听了她列举的一堆生活小事,我深表认同:确实需要改进。但抱怨归抱怨,如何从实质上改观呢?
我给她推荐了国外学校常用的“解决问题表格”:
- 分析问题,确定原因和后果;
- 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比如:
问题一:孩子喜欢独自玩手机游戏,不参加朋友的活动。
计划:每周至少向一个朋友发出邀约。
问题二:孩子对父母缺少感恩。
计划:父母做饭后,孩子主动说“谢谢”;每周末给父母做一次早餐。
问题三:兴趣转移太快,无法坚持。
计划:选择一个喜欢的活动,报课外班,坚持完成课程。
新年伊始,每个人都怀揣美好愿景。不如试试这些方法,和孩子一起从具体的小目标开始,慢慢在热爱生活中接纳自己的不足,一点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字|原创
图片及素材|源自网络
鉴于蒙村妈妈下午Chat的原创文章多次被其他媒体抄袭,在此郑重提醒:
直接剽窃原文或大部分内容,未经许可转载作品,这些都是侵权。
妈妈下午Chat保留对一切侵权行为的法律权利!
也请关心、喜欢我们的读者朋友,帮助我们监督维权。
保护作者的权利,才能保护创作的动力,也是对广大读者朋友的尊重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