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

时事   2024-09-16 14:31   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不要搞一种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重要方法论。深刻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回望近代工业发展史可以发现,生产力总是随着重大技术变革而不断发生嬗变的。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过去的马力、电力,到现在的网力、算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迫切需要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加快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依靠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要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而前者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更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所在。我国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已占到全球比重的35%左右。但总体讲,我国制造业还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下端,传统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体量还很大,“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还比较突出,亟须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否富有成效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将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决定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终效果。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有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方法得当,才能做到蹄疾步稳、行稳致远。一忌“急”的心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竞争和产业革命的窗口期、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固然重要,但绝不能急于求成,为了传统产业改造而改造、为了升级而升级,妄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乱了章法、适得其反。二忌“旧”的观念。现在一提发展新质生产力,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光电子、无人机等这些高大上的新兴产业,甚至有的人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放弃现在的产业,转向科技含量更高的产业”。殊不知,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现在许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业,都是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传统产业中改造升级而来的。这也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舍此求彼、本末倒置,而应兼而有之、互为发展。三忌“硬”的招法。那种违背经济规律,越俎代庖、行政命令式的下指标、定任务做法是要不得的。坚决避免政策上“一刀切”“急刹车”,更不能把传统产业简单“一退了之”,而应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步伐。四忌“虚”的做派。不考虑条件是否具备,热衷于“赶时髦”,追逐少数几个高技术产业,大干快上,“跑马圈地”,巨额举债建设超前基础设施,这样只会导致形成一大批“烂尾”泡沫化乱象。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一仗接着一仗打,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要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引导资源流向科技创新一线,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历史进程。必须顺应产业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好加减法关键是要把握好立与破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只有坚持先立后破,注重立与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才能兼顾稳和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过剩产能。一个地方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都应依据经济形势、市场需求、自身优势等方面综合研判、科学取舍,作出抉择,这样才能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历史规律表明,每个行业都会有兴盛与衰落,但大部分行业并没有消亡。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实际需要的、符合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和正确之举。着眼未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继续把握好立与破、取与舍、稳与进、共性与个性、快与慢的方法论,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必将拥有更强劲的引擎,一定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9月16日第2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