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交流
随后,读书会各成员对书中”不被期待“现象进行了交流。
王福波副校长
关于“县中就读的孩子缺乏期待感”,这让我想起两句话:第一,成功是成功之母。第二,心有多大舞台才会多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尝试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与对未来不抱梦想,那对这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明灯,激发他们去追求内心的梦想。
林青芳老师
在富士康工作的工人回忆在学校的生活,他们的回答是不被期待的。说明学校的生活对这部分孩子来说是一成不变,毫无记忆点的。这是一件比较悲哀的事情,因为这部分孩子他们已经认定了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出去打工赚钱—回家娶妻生子,就此循环。书中县中的孩子只是一个缩影,说起来其实我们学校的孩子也属于县中的孩子。由此我不禁问自己:孩子们期待上学吗?孩子们期待上课吗?孩子们期待上语文课吗?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对学习、对学校、对课堂有所期待,这值得我们深思。
王怡老师
在《县中的孩子》这本书中,“不被期待的”这一关键词深刻地反映了县域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感受。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他们说出“在学校里,是不被期待的”这句话时,让人感到无比心酸。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无限的可能性,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期待的。
朱逸凯老师
第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可能导致某些孩子在学校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关注。第二,社会偏见也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在某些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可能会导致这些群体的孩子在学校中感到被边缘化。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可能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不被期待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符合社会的期望。第三,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家庭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或者学习困难等。这些挑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社交能力,导致他们在学校中感到不被期待。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被忽视或排斥。总的来看,“不被期待的”这种感觉是不应该存在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在学校和社会中感到被期待和重视。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所有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高梦洁老师
“不被期待的”县中孩子,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个人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孕育着改变和成长的可能性。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关注和支持这些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
高佳盈老师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被期待”的,这是一个深刻且需要细致对待的问题。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家庭、学校环境,甚至是学生自身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认为自己“不被期待”。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社交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某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而觉得自己不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或者因为家庭问题(如单亲家庭、父母工作繁忙等)而感到被忽视。此外,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性格内向或社交能力不强,而觉得自己在群体中缺乏存在感。
王瑛超老师
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很多老师比较关注班级里成绩优秀的极少数,而成绩普通的大多数,尤其那些时不时“惹是生非”的后三分之一常常被忽视。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具体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使它们向符合期望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可以通过有意无意的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那么学生则会容易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感觉自己获得了老师学校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