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重新思考教育的底线——尔仪小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青峰学社读书交流活动

文摘   2024-10-28 15:17   浙江  

退一步

重新思考教育的底线

尔仪小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青峰学社读书交流活动

 本着实现教师有效积累、营造教师学习氛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我校定期开展青峰学社读书活动,本次我们的共读书目为《县中的孩子》。10月26日,以“退一步,重新思考教育的底线”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如期举行。






书籍导读




    活动伊始,师训处唐乐聪主任从县域教育的现状出发对《县中的孩子》一书进行了导读。


中国近2000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中小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情况就是中国教育的底色。之后尽管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缓慢上升,但发展却呈现出停滞甚至衰败的走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撤点并校、村小教育质量下降,以及县内教育资源的内耗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县中孩子的教育机会受限……



观点交流

随后,读书会各成员对书中”不被期待“现象进行了交流。


王福波副校长


关于“县中就读的孩子缺乏期待感”,这让我想起两句话:第一,成功是成功之母。第二,心有多大舞台才会多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尝试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与对未来不抱梦想,那对这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明灯,激发他们去追求内心的梦想。



李优杰副书记


不被期待”的一个个“不被”,在阅读过程中让人默默心疼,悲伤,压抑,心有所触。我经历了乡村小学、乡村初中、师范,又从事乡村小学工作第26年,深感教育的力量,不可高估、也不能低估。或许我们无法通过教育获得期待中的“光明未来”,但我们一定能在其间无比接近这个目标,迎接被触动的柔软。只要我们和孩子一起拥抱信念:“无论境地如何,要被自己期待。”


周洁副校长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应该是给人以希望的力量。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能做什么呢?1.分享一个词“可教育的人”,这是我在暑期里看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的。不是“既然你不会读书,就去搬砖”的放弃,而要把孩子培养成“可教育的”人,要使孩子热烈地爱上一种劳动,使他在劳动中自己尊重自己,使他由于珍爱自身的劳动而珍爱自己。我们的教育要为孩子们社会化、职业化打基础,多元化的教育,是我们能做的。2.放下太标准。我们总是太着急、太标准、太满!教育应该是达到某种底线后的自我放飞。3.阅读习惯。原生资本少,阅读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提升的方式。使阅读不单成为教育的效果,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让他们能自我解围、自我解惑、自我解放。


林青芳老师


在富士康工作的工人回忆在学校的生活,他们的回答是不被期待的。说明学校的生活对这部分孩子来说是一成不变,毫无记忆点的。这是一件比较悲哀的事情,因为这部分孩子他们已经认定了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出去打工赚钱—回家娶妻生子,就此循环。书中县中的孩子只是一个缩影,说起来其实我们学校的孩子也属于县中的孩子。由此我不禁问自己:孩子们期待上学吗?孩子们期待上课吗?孩子们期待上语文课吗?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对学习、对学校、对课堂有所期待,这值得我们深思。

王怡老师


在《县中的孩子》这本书中,“不被期待的”这一关键词深刻地反映了县域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感受。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他们说出“在学校里,是不被期待的”这句话时,让人感到无比心酸。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无限的可能性,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期待的。


朱逸凯老师


第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可能导致某些孩子在学校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关注。第二,社会偏见也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在某些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可能会导致这些群体的孩子在学校中感到被边缘化。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可能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不被期待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符合社会的期望。第三,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家庭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或者学习困难等。这些挑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社交能力,导致他们在学校中感到不被期待。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被忽视或排斥。总的来看,“不被期待的”这种感觉是不应该存在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在学校和社会中感到被期待和重视。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所有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高梦洁老师


不被期待的”县中孩子,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个人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孕育着改变和成长的可能性。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关注和支持这些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


高佳盈老师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被期待”的,这是一个深刻且需要细致对待的问题。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家庭、学校环境,甚至是学生自身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认为自己“不被期待”。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社交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某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而觉得自己不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或者因为家庭问题(如单亲家庭、父母工作繁忙等)而感到被忽视。此外,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性格内向或社交能力不强,而觉得自己在群体中缺乏存在感。


王瑛超老师


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很多老师比较关注班级里成绩优秀的极少数,而成绩普通的大多数,尤其那些时不时“惹是生非”的后三分之一常常被忽视。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具体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使它们向符合期望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可以通过有意无意的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那么学生则会容易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感觉自己获得了老师学校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


李娜老师


“不被期待的”这一表述在《县中的孩子》中呈现出一种令人深思的状态。

这种“不被期待的”状态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诸多影响。在学习上,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动力和积极性,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心理上,可能会导致自卑、焦虑等情绪,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比如缺乏信心,不敢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不能仅仅因为成绩或某些表面的表现就对他们“不抱期待”。学校和社会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多元的教育环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让他们都能感受到被期待、被重视,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袁初老师


其实书中的词是经过美化的,林教授在访谈中用的词是“不受待见”,落在书上改成了“不被期待”。孔圣在《论语》就己经提出了有教无类,教导孩子们也都是诸如唯有读书高之类的赞美词,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孩子感到无望。我们站上三尺讲台,怀瑞着传道授业喻诸德的热情,输出课本里固化的知识仅是其一,更多的是将游离在日常点滴中的正能量汇聚起来浇灌给孩子们,教他们面对困难时候的韧性,教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引导他们在求学之路上攀登。也许有些孩子确实会自我贬低自我放弃,可这不正是我们作为老师存在的意义么,替他们解惑,带领他们走出阴霾。尽力去培养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找到他们擅长的学科,发掘他们纵深的潜力,从而让他们拥有学业上的自信,拥有人生成长道路上的自信。

x

许碧波老师


“不被期待的”这一关键词所揭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改变教育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摒弃“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张嘉晏老师


《县中的孩子》中的“不被期待”反映了许多县乡学校学生的教育现实。孩子们在回答“在学校里过得怎么样?”时,回答“在学校里,是不被期待的”,揭示了学生在学校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这种“不被期待”不仅仅是对学业成绩的忽视,更是整个教育生态中学生与教育系统之间的疏离感。

作为乡镇学校的小学教师,我们应当反思如何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通过关注每一个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不被期待”的感受,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意义与成就感。

周杰老师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觉得我们对每个孩子都是有期待的,这个期待可以是“精彩极了”,也可以是“糟糕透了”。鼓励是期待,批评也是期待,我们面对的孩子也是农村的,而更多优质的生源会向城市转移这是没有办法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真心去面对孩子,看到他们眼里有光,脸上有笑,就说明孩子们有期待,老师们也有期待。

邬露丹老师


很多孩子成绩不理想,一般老师更关注的也是成绩,他们常常眼神无光,感觉不被老师期待,但是除了成绩,他们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我曾经遇到几个小朋友,他们成绩不好,但是很孝顺,很勤劳,有担当,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们的优点,他们后来上课时似乎人也坐得直一点了,学习态度也端正了。所以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都值得被我们看到,这样他们会越来越好,不单单是成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都值得被我们期待。

陈家怡老师


不被期待”反映了县域教育的无奈与忧虑,源于教师对情感滋养的忽视及唯分数论下对学生信心的缺乏。县域学生常缺乏家庭支持,基础薄弱,教师需更多关注,易致职业倦怠,信心不足。这成为县域教育前行的枷锁。但每个孩子都潜力无限,需共同努力打破消极预期,为县域教育注入活力。应激发孩子学习热情,为老师提供支持与鼓励,引领他们走向美好未来,打破“不被期待”的困境。

吴刚老师


书中的故事也让我们反思教育的公平性。县中的孩子们同样有着无限的潜力,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该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县中的孩子》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奋斗、梦想的力量和希望的光芒。这些县中的孩子,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关心和帮助更多的孩子,为他们的梦想助力。




方懿楠老师


县中的孩子感觉自己“不被期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大对县中教育的投入和支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关注县中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活动总结




     活动最后,周春萍书记对本次读书活动进行了总结。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以此契机重新思考教育的底线,积累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读书是为了内心的从容与淡定,在如此喧嚣的世界,读书是一片净土……愿各位在阅读中都能享受快乐!



文字|读书会成员

图片|唐乐聪

编辑|方懿楠

审核|校长室












奉化尔仪小学
这里,您将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