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我喜欢两个纯臣,沈追和蔡荃。沈追通透圆润,蔡荃刚正不阿,他们和军旅出身耿直坦荡的靖王是一路人,都是凭良心做事,心里装着黎民百姓的人。
这一天,蔡荃和沈追在一起喝酒,蔡荃愤懑地说,私炮房一案,69条活生生的人命啊,对于陛下而言,难道就不值得一骂吗?对于誉王而言,难道就不值得一悔吗?
可是梁帝和誉王是什么反应呢?
梁帝听说私炮房一案后,小杯子朝誉王一砸,见宝贝儿子额头流血,立刻就心疼了。
梁帝骂誉王玩弄手段欺君瞒上,誉王只说自己是被逼自保,从不敢轻视皇威,再用点苦肉计,表一下他对梁帝的敬畏之心,梁帝就松口了。他们谁都没有提到69条人命,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把百姓的性命看得很严重。
对于为君者,如果连老百姓的人命都毫不在意,那他的底线在哪里?或许梁帝的底线就是臣子要忠君,不能造反,誉王的底线是不触怒皇上,其他都是无所谓的。
蔡荃越说越气,拿起酒杯咕噜咕噜地灌了一阵酒。
沈追听到,也是无语,也拿起酒杯喝了一口闷酒,两个忠直之士对大梁的未来都满怀忧虑。
过了半晌,沈追说,你先别气馁,我们还有靖王殿下呢。
蔡荃眼神直视沈追道,既然沈兄说了,那我也不瞒你。我对靖王殿下的期待,同沈兄一样。只是,誉王实在阴狠,靖王身边如果没有能够替他挡暗箭的人,他未必能走到最后一步啊。
沈追蔡荃两个和靖王没有任何私交,却对他充满期待,相似的人总是能走到一起的。
十三年前,祁王案发生时,沈追刚刚入仕,面对腥风血雨的朝局,没有人敢说出半句话。后来太子和誉王明争暗斗,大多数人都站队太子或誉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出头之日。
沈追的母亲是清河郡主,沈追不仅出身高贵而且很有才干,只要他对太子或誉王稍有表示,他们都会重用他,甚至求之不得。但是沈追一直不偏不倚,只专心做好自己职责内的事。
正因为这样,当户部尚书楼之敬下线,户部尚书空缺时,明明沈追资历能力都很好,却没有人提起他,因为他既不是太子的人,也不是誉王的人。
当梁帝担心楼之敬不在,户部政务会乱套时,中书令柳澄说,户部由沈追代理着呢,一时倒也无妨。
梁帝听说沈追的名字,两眼一亮,再查一下,沈追和赤焰一案没有任何瓜葛,就决定让沈追任户部尚书。
五州发生干旱和蝗灾,沈追深夜造访靖王,跪求靖王要争取赈灾的主事之责。他说,这不是争名,不是夺利,这是社稷之本,是庙堂之责,是为了五州灾民。如果让誉王去赈灾,款项就如同一块肥肉被瓜分克扣,一旦局面失控,他拿一顶暴民的帽子就可以蒙骗住梁帝,搪塞了事。
沈追历数以往太子和誉王赈灾后的惨状,靖王听得心惊肉跳。他也跪在沈追面前承诺,明日一定全力相争,取得赈灾的主事权。
第二天,梁帝召集誉王、靖王和户部尚书沈追商议赈灾一事,靖王还是没能争过誉王。在下朝途中,沈追生气地跟靖王说,我真希望现在天上有一个雷劈下来,正好砸在誉王头上。
靖王吓了一跳,提醒道,沈卿慎言。沈追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说话过激了。
沈追这么说,一方面是痛恨誉王,另一方面也是对靖王的绝对信任。否则,以沈追的城府,不可能如此莽撞。
靖王被封为太子,仍然闷闷不乐。沈追猜出了靖王的心思,知道靖王对当年赤焰一案念念不忘。他劝靖王一定要沉住气,不要轻率行事。
沈追说,当年祁王和林帅反不反并不重要,关键是以他们的实力,只要他们想反,随时就可以反。
这话真如醍醐灌顶,一语中的,遇到这样的儿子和臣子,哪个皇帝能不忌惮呢?
谢玉派卓青遥刺杀沈追,被景睿撞见,景睿不顾个人安危,拼死护住沈追。要知道卓青遥是景睿的哥哥,谢玉是景睿的父亲,景睿为了保护沈追,甘愿被哥哥刺伤,与父亲作对,他是非常了解沈追的为人的。
沈追是一个纯臣,他不参与党争,只忠君爱国,只做对社稷对百姓有利的事情。
沈追聪明通透,处事圆润,他和蔡荃和靖王一样,都是忠于职守心系百姓的,所以他们才惺惺相惜,走到同一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