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10月31日了,中欧之间有关电动汽车的博弈,也有一个分水岭式的摊牌了。
其实,现在主要的区域性霸主,都已经完全下场进入先进制造业的争夺战了。
印度最近对中国客客气气,原因无它,他们没有核心技术、供应链和重要的基础设施。
真正了解印度经济史的人都清楚,莫迪经济学有个致命软肋,他设计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是建立在锚定内需基础上的。不像我们,是出口导向,从海外获得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然后慢慢本土化。
因此,印度隔三岔五玩收割,就是资本积累、技术积累、工程师积累和基建积累无法靠自身完成。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先进制造业直接决定了国运的下一个大周期。
至于已经跟印度翻脸的加拿大,更是前车之鉴。
2000年的时候,加拿大的制造业牛逼到爆,光手机就抢了美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当初加拿大的人均收入跟澳大利亚区别不大,现在制造业陨落后,加拿大的人均收入只有澳大利亚的4/5左右了。
日本在汽车、家电、半导体等诸多以前牛逼的产业都陷入很多困顿。整个国家大量资金都用于配合美国,而不是搞研发。核心原因就在于,80年代开始的那轮日美产业链战争,是真的彻底瓦解了日本战后经济模式。到1995年被逼无奈搞金融自由化,则整个战后日本的经济模式土崩瓦解了。
所谓的迷失30年,这才是真相!
一个无法进行大规模长期产业升级的国家,自然也就不可能保持技术长期领先。
隔壁的韩国,现在估计也就只能隔着屏幕对我们骂骂咧咧了。因为,他们所有优势产业,已经被我们彻底破功。
欧洲,要怪就怪自己。
政治正确的决策逻辑和对自身能源脆弱性的不关注,这些都让欧洲经济非常困难。欧洲央妈说欧洲的通胀控制下来了,那是以实体经济萧条为代价的,自然是控制下来了。
由于欧洲无法做到一盘棋式的整合资源,也就无法确保产业升级的长期开展。那在大国博弈阶段,尤其是创新周期尾部,你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也就自然玩不过别人。
很明显,汽车战不过是冰山一角:制造业进入决战,所有强国已全部下场。
———————
本次金砖峰会,为何最终很多国家愿意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
要明白,截至目前,加入金砖的,都是区域性的一霸,一方诸侯。
本质上,就是中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已经到了亮瞎人眼的地步。
即便是人工智能,我们确实跟美国有不小的差距,可是,我们也有比较优势。
由于人工智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美国虽然是基础框架遥遥领先,但是,应用端我们不弱的。
这就像纯血鸿蒙的发展经历,我们是先抓住边际阻力较小的科技应用端,形成庞大的生态链。然后,我们再不断去努力点亮上游的基础框架的科技树。
正是看到这些,苹果库克才专程过来谈合作,这就是关键性的信号!
此外,近期中国点名英特尔的安全事件,阿斯麦股权重创,这些事情只要联系起来,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画面。
问题是,整个美股在过去这些年都是炒作自己是世界科技摇篮的信仰啊。从区块链到VR,从元宇宙到AI,不断地说着故事,数着钞票,玩着金融把戏。
因此,现在中国这么玩,不仅是抢夺先进制造业未来的主导权,也是对美国金融霸权的沉重打击,甚至中短线来看还是抢夺全球流动性的关键战役。
你要拉科技行情,我们也要拉科技行情。
你美股炒作科技前景,我们不仅炒作,还要告诉大家,我们这里是最安全的、最有长期稳定性的,那你来不来玩?!
这个时候,充分利用金砖平台,强化对全球经济势力版图的争夺,这波血放地有点猛。
实质上,就是让全球其它区域强国来下注,你是否愿意对赌中国即将可以获得全球制造业体系的绝对主导权?!
放眼全球,今天只有我们有这个能力,其它所有经济体都已经不具备这个能力了。
从技术到资金,从势力版图到工程师体系,从供应链体系到基础能源和基建,每一个拼图都在同步拼上去。
所以,今天中国的电动车到底有没有核心技术?!
不要光看到车子的成品本身,而是要看到车子成为成品前庞大的生态链体系,这个东西我们有了。
难怪沙利文此前在美国智库会议中直接说,要降低市场的作用,增加政府在投资中扮演的角色。他认为,美国过度依赖市场的作用,导致大量产业外移和供应链断裂;严重倾向金融业,导致工业萎缩,使得实体经济问题丛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导致美国的战略资源匮乏。这个情况,也在军事局势方面发生巨大的改变。
请大家记住,在真实经济史上,真实的规律如下:
创新周期进入景气阶段,自由市场、全球化贸易、减少干预、小政府等,都没有问题,因为你只需要等着技术革命红利井喷后数钱即可;可是,在创新周期进入尾部,都没有新产业可做,那么,一定是只能通过有形之手与市场两边配合,摸索着看未来新产业会是什么样的方向,这个时候谁搞完全自由市场谁死的快。
这个定律历史上在美国、阿根廷、欧洲等很多地方都不断上演。
因此,我本人很反对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观点,好像制度决定了繁荣。想的太简单了,现实远比这个复杂的多。必须纳入更多的变量去思考。
为何70年代拉美都是军政府、韩国都是军政府、日本是采用1941战时经济模式、美国用冷战思维指导经济、西德和法国各种产业政策加持?难道当时的人是白痴,不懂经济学吗?!
因为,1966~1982年也是上一轮创新周期的尾部,没有人知道未来下一轮技术革命会是什么样的。所以,全球同步采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这个轮回又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