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河南省2013-2016年由小麦茎基腐病引起的小麦产量损失已达38.0%~61.3%;2017-2021年因茎基腐病造成的河南省小麦年均减产3.6万吨,最高年份减产4.4万吨。
2015年,通过对河北省中南部小麦产区病害调查发现,接近50%的茎基腐病发生地块的枯白穗率达1%~10%,病害发生严重地块出现了成片枯白穗现象;2020年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面积已达80万公顷。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症状隐蔽性强,田间多见与小麦根腐病/全蚀病一起发生,侵染时期较长,发病高峰通常在灌浆期。该土传病害防治难度大且危害损失严重,目前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和陕西4省已陆续将小麦茎基腐病列入二类农作物病虫害目录进行预警和防控。
从各项数据看,小麦茎基腐病从最初发病的几千亩蔓延到近几年的过亿亩,好似已经到了失控的局面。小麦茎基腐病属于土传性病害,通过种子包衣(拌种)是其最经济高效的防治手段之一。2010年开始也是小麦种衣剂大面积推广的时候,到目前为止在黄淮海地区至少90%以上的农户在播种前都会进行种子包衣(拌种)。既然种子包衣是解决小麦茎基腐病的最佳经济高效的手段,那么,为什么小麦的茎基腐病蔓延仍如此之快,病害仍会越来越严重?
从种衣剂田间试验数据可以明显看到2010年开始种衣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12-2014年呈暴发式增长,登记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和花生为主。到2017年开始趋于稳定,之后种衣剂登记每年在所有登记产品中占比6%左右,小麦登记依然处于前三。
2008年到2012年,种子处理剂市场从8亿元快速增长到16亿元;2013年到2023年,种子处理剂市场销售额从16亿元迅速升至24亿元(见表1)。
同时从登记数量上看,从2011年开始种衣剂进入一个飞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的阶段(小麦种衣剂登记数量位居第二,见表2),从种衣剂市场份额的不断攀升佐证这一现象。
影响包衣防效的因素比较多,比如2010年之后黄淮海地区开始大面积禁烧秸秆,秸秆还田造成土壤病原菌大量积累,加重了茎基腐病等根部病害的发生。但从种衣剂防治角度分析,结合目前使用方式方法主要有三点原因:
种衣剂用量不够
农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种衣剂也不例外,种衣剂由于其特殊性很多厂家采取低价占领市场的策略。种衣剂的防效不像杀虫剂、除草剂那样马上就能见效,加上后期农户有打药的习惯,很多厂家为了打价格战,降低种衣剂用量从而降低拌种成本,通过查询登记用量就能看出目前绝大部分厂家推荐的拌种用量远远低于登记用量,用量不够怎么会有好的效果。简单打个比方:一个杀虫剂产品30克一桶水才能达到防治效果,那我现在用15克,用药成本降低一半,,杀虫效果自然没有保障。
大量劣质种衣剂充斥市场
说到劣质产品很多人第一感觉可能就是含量不足或者没有登记的产品才是劣质产品。其实不然,随着农业执法的深入和规范,现在含量不够的产品其实很少,只要正规厂家的产品一般含量都是足够的,但影响产品防治效果和品质优劣的绝不仅仅在于含量是否足够这一个因素。
单从种衣剂来说,影响产品优劣的因素更多,有采用原药含量的高低、成膜剂、其他助剂、生产工艺,等等。原药含量高则杂质少,杂质会影响种衣剂的安全性,部分种衣剂的药害不是种衣剂化合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原药中的杂质,原药含量高则杂质少,安全性高。另外种衣剂的成膜剂选择也是关键,成膜剂决定种衣剂的安全性、脱落率、持效期、覆盖度等,可以说是种衣剂的关键核心技术。另外生产工艺比如研磨次数,次数多则增加生产成本。
所以影响种衣剂品质的核心是成膜剂,而这些指标很难直观地分辨,很多农户就把拌种后种子颜色的深浅作为判断种衣剂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种衣剂的颜色——警戒色,只是起到警示作用,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种子是包过农药的,是不能用来食用或者饲用的,其实跟种衣剂的防效是没用任何关系的。
由于对种衣剂认识不足,很多农户将颜色深浅作为评判种衣剂优劣的参考标准,部分厂家就抓住用户这个心理,在产品的研发上只注重包衣后颜色的深浅而不关注防效,随即出现了很多拌种后颜色又深又便宜的种衣剂(见图3)。
为什么很多种衣剂又便宜拌种后颜色还越深?
我们简单地把种衣剂的成分分为四类,即有效成分、成膜剂、助剂和颜料(颜色),有效成分即登记的具体成分;成膜剂主要功能是让有效成分在种子表面形成薄膜,它决定种衣剂的脱落率、持效期、安全性、覆盖度等;助剂则决定种衣剂的稳定性、安全性、抗冻性等。所以说成膜剂和助剂是决定种衣剂优劣的核心因素,也是决定种衣剂成本的重要因素,而颜料仅仅起警示作用。一个产品就相当于是把这四种成分混合在一个瓶子里面,有效成分有规定不能减少,为了颜色更深只能加大颜料的用量,那么只能减少成膜剂和助剂用量。但要保证种衣剂的品质必须保证成膜剂和助剂的足够用量,相应也只能减少作用不大的颜料。所以市场上才会有越便宜的种衣剂拌种后颜色越深,越贵的种衣剂拌种后颜色越浅的现象。
包衣(拌种)用药针对性不强
要说明种子包衣用药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必须先了解清楚两个问题:
1. 种衣剂能解决小麦哪些病害?
小麦根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胞囊线虫病等,叶部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霜霉病、锈病等,穗部病害有赤霉病(穗腐病)、黑粉病(腥黑穗、散黑穗病)、黑胚病等,全株性病害有丛矮病、黄矮病、土传花叶病等。这些病害中根部病害都是土传性的,而穗部病害属于种传性的(赤霉病土传种传),种衣剂主要防治土传和种传性病害,对其他病害则没有效果或者防效甚微(见图4)。
2. 引起黑根白穗的病害有哪些?
黑根即在小麦根茎部发病变黑;白穗即枯白穗,主要是小麦抽穗期根茎部发病后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导致抽出的枯白穗,形成黑根白穗的病害主要由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和全蚀病。近几年专家们一直强调黑根白穗是由小麦茎基腐病引起,而忽略了其他根部病害的危害,但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病害是混合发生的。只对茎基腐病进行单一用药防治,也是导致最终的防效不佳的原因之一。
种衣剂用药针对性不强。引起根腐病的病原菌有禾旋孢腔菌、腐霉菌、喙角担菌、禾顶囊壳禾谷变种五大类(见图5),而值得讨论和深究的目前认为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只有镰刀菌,但从种衣剂的使用经验上看,包衣方案中复配甲霜灵或精甲霜灵或嘧菌酯等对低等真菌有效的成分后发现对茎基腐病的防效明显增强。
还有一个同样的案例,早期一直认为小麦根腐病都是由高等真菌引起的,后来研究发现腐霉菌(终极腐霉菌)也能引起小麦的根腐病。另外,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的区域和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严重区域大部分是重叠的,但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除镰刀菌外还有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所以,针对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研究可能还需要更深入。
引起小麦黑根白穗的病害时常是混合性发生,而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菌是多元化的,并且这些病害往往还是混合型发生,那么我们就从现有登记在小麦种衣剂上的常用化合物进行分析,来提升根部病害的不同病原菌的防效。
3. 解决黑根白穗的种衣剂配方
现有登记小麦种衣剂的化合物杀菌剂主要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福美双、噻呋酰胺、多菌灵和嘧菌酯,而目前常用的化合物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噻呋酰胺和嘧菌酯(见表3)。通过大量的种子包衣研究表明,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对镰刀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人
此文详细内容请点击2024年《农药市场信息》第21期电子期刊“农药论坛”栏目品读......
小麦种衣剂越用越多的同时病害却越严重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点击标题链接阅读全文)
内容来源: 农药市场信息
本期编辑:程贝贝
本期审核:顾倩倩
本期监制:顾旭东
点击下面
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
想你所想
七
星
级
服
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