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程门问学
胡小石先生(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别号沙公。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云南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胡小石先生是著名的学者、书法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他早年曾师从陈三立学习诗词。一生创作诗词约有540首,迭遭战乱,多有散佚。胡先生1962年去世后,其家人和弟子就有出版诗词集的打算,旋因“文革”到来而止,诗稿也“不翼而飞”。后经胡先生弟子吴白匋先生的大力搜集,得诗316首,词22阕,作为附录,收在《胡小石论文集》和《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991年出版)。这当然是不足以体现胡先生的诗词成就的。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重喜先生整理的《愿夏庐诗词》,近日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胡小石先生的诗词集,终于有了单行本!可以说,这是一部等了60年的书。最全——较《论文集》所收,增补诗169首,词18阕,总计收录诗词525首,已经接近胡先生诗词创作的全貌。最精——据各种刊本、手迹,对全部诗词进行汇校和编年,注出异文。最美——收录胡先生诗词创作墨迹99件,许多都是首次公开。诗书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本书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先生作序。他说“此书实可称为现代诗学文献整理的典范”,信非虚语。序言中,程章灿教授对“愿夏”一词,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愿夏”一词,典出东晋郭璞的《游仙诗》:“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所谓“愿夏”,实即“已秋复愿夏”之省称,表达的是“感时”亦即“时变感人思”之意。感时,析言之,就是产生今昔之感。从抒情角度来看,愿夏与伤春、悲秋相似,但措辞较为含蓄,更有新意。……
“愿夏”较之“伤春”或者“悲秋”,在时序上虽然有前后之别,在程度上却是更深入了一层。因此,在胡先生眼中,夏天最可怕的并不是它的炎蒸之苦,而是挥戈难驻的光阴流逝。……胡先生每一篇诗词作品中,都跳跃着这样一颗敏感的诗心,都体现出强烈的时间感。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也是一个时间的诗人。
本书仍用《愿夏庐诗词》作为书名,我想也是有其深意在的。
《愿夏庐诗词》
胡小石 著,刘重喜 编
商务印书馆2024年10月版
定价:2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