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预测,预计全年销量将达……

文摘   2024-11-22 00:01   重庆  


01
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走势

总体市场方面,2024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共销售129万辆,环比上升17.0%,同比增长42.66%,渗透率持续升高,达到45.9%。其中,乘用车销售123.5万辆,环比上升17.1%;商用车销售5.3万辆,环比上升15.75%,同比增长19.57%。截止到9月,2024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832.4万辆,渗透率38.6%,同比增长32.9%,其中乘用车794.4万辆,商用车38.1万辆。


02
产业变革趋势

◆深度智能化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
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中L2级及以上的应用比例达到了54.4%,在新能源商用车中也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应用,2025年我们预计L2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在新车中的应用比例将超过65%。同时,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也将不断深化,数据将持续推动生态系统升级。

2025年,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将进一步深化,L2及以上级别在新车中的应用比例将超过65%
2025年,科技公司与整车企业间的跨界合作将不断深化,以实现融合技术创新与制造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用户体验。
2025年,特斯拉计划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在北美、欧洲和中国等核心市场展开测试和推广。
全球供应链本地化与区域化调整
在全球供应链波动及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将通过平衡全球化与本地化、提升多元性来推进结构优化。一是全球化与本地化相平衡的发展特征,以欧洲为例,各大汽车行业头部企业正在快速推进其“本地”电池厂建设,以摆脱对中、日、韩等国电池企业的依赖。二是各大车企也在确保关键材料供应的多元化,例如特斯拉和丰田已经与南美和澳大利亚的锂矿公司签署了长期合同,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
绿色能源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产业核心
从宏观指引方面,欧盟和中国的政策均在全面推动整车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欧盟计划到2025年实现汽车生产链的碳排放减少30%2035年达成全面电动化;而中国正在全力推进“双碳”政策的贯彻落实,汽车行业更是提出了2028年“提前达峰”的战略目标。落实到企业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使用过程将更加注重环保和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车企将更多的采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并持续推动电池回收再利用等环节发展。


03
竞争重点领域

技术创新
2025年,车企在技术领域的竞争将日益激烈,电池技术、轻量技术、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创新成为关键竞争点。电池方面,锂离子电池将围绕固态电池及大功率超快充技术快速发展;燃料电池则重点关注绿色制氢领域。智能技术方面,自动驾驶企业将重点围绕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开展竞速,同时积极布局车路协同技术;智能网联在未来竞争上,重点在于V2X技术与AI赋能的车队管理系统。轻量化领域,重点关注多类型复合材料应用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升级。
产能及供应链
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能扩展与供应链管理将成为各大车企竞争的关键因素。首先,产能扩展是应对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需求的关键战略,各大车企正通过全球布局、智能化工厂建设等手段加快产能提升。其次,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是保持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确保原材料供应的重要手段,车企重点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本地化生产,以及优化供应链灵活性来提高竞争力。
价格与产品线
2025年,新能源汽车价格与产品线竞争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格局。一是价格与成本控制,价格仍是主流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通过降低成本并推出高性价比的车型,各大车企将进一步争夺市场份额。二是产品线的多样化,各大车企通过拓展其产品线,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三是产品创新与差异化,为了应对价格竞争,企业纷纷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来提升竞争力。四是全球市场中的价格与产品竞争,随着中国车企进一步开拓全球市场,尤其是在欧洲、东南亚和拉美等地,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凭借较低价格和较高配置,对传统国际车企形成了显著的冲击。


04
短期市场需求预测

在未来市场预期上,短期看来,我们认为市场即将回暖,从2024年四季度到2025年,新能源市场规模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24年,9月的市场已经显示出明显回暖势头,随着各企业加大补贴力度和促销政策,预计年末市场销量将迎来小高峰,新能源汽车年度累计销量预计将达到1334.9万辆,其中乘用车1274.5万辆,商用车60.4万辆。2025年,在经济、政策、行业等多方因素共同推动下,预计新能源市场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31.6万辆,其中乘用车1340.8万辆,商用车90.8万辆。

高端铝联合体
以实现绿色、创新、合作、发展、共赢为目标,加强铝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铝的应用领域,不断优化铝合金材料设计、加工过程控制、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动我国高端铝合金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提供一个交流合作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