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服膺厨川白村的 《苦 闷的象征》,认为“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所以,与苦闷相搏的精神之高下才是文艺水平之高下的决定性 因素,“ 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良杰题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青年壮游,来到兖州他父亲做官的地方。他科举失利,登泰山而抒胸怀是最自然不过的了。更何况兖州、曲阜、泰山不远,是学习和游历的地方,最重要的这里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人生旅途界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泰山顶上,可以看到夕阳之下,黄河玉带绕泰山的奇观。所以,在登山的途中,就写下来最励志的登山诗歌《望岳》,为这个中华第一山——泰山再增加一颗珠玑。回想起后来,杜甫一路坎坷,从壮志凌云,到病死他乡,与孔子的人生有些类似,诗圣与文圣,殊途同归,令人尊敬,也令人唏嘘。
叶嘉莹:不算好诗....
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讲解《望岳》,从文学内容角度分析和写作地点分析都非常之高明,“杜甫的诗从那时候看起来,他是爬山爬到半山时作的。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岱宗夫如何”写起。然后远看,“齐鲁青未了”。再走近一点,“造化钟神秀”。然后开始爬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还没到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就是说将来我一定要这样做,就是一个未来的形势。”
但是,接下来的这一段话我完全不同意:“这首诗在杜甫的诗里,虽然不算是一首很好的诗,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本质——向善、努力。”——叶嘉莹《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上帝造物的时候特别钟爱的地方,发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语回荡,天人之际,壮怀激烈的意境,怎么能说“不算是一首很好的诗,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呢?从纯文学的角度解读这首诗,先生差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句对文化和山川胜地最简练的赞美,把它提升到上帝造物时,特别钟爱之作品的地步。如果你把“造化”、“神秀”、“阴阳”、“昏晓”联合起来,简直一副高度凝练的创世特写,在哲理上也不输唐代的任何一个理学家。
敬畏、赞美和圣洁之爱高度浓缩,非同凡响!
这是诗歌的内涵和关键,如果没有这个文化与宗教情怀在垫底,那最后的结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非常类似于个人自我膨胀了。
这种敬畏与赞美,使得诗歌中的“泰山”不仅仅是自然的高峰,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只有理解了这种文化与宗教的深刻背景,才能真正领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正含义:那是建立在对天地造化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上的胸襟,而非简单的自我吹嘘。
对孔子的精神呼应
杜甫与孔子,同样都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与挫折,但他们的志向始终未曾动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实在干不成,也没有关系,“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这是化用孔子之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子黄河岸边感慨时间的流逝,在泰山顶慨叹自己空间的渺小,杜甫则通过《望岳》表达对人生高度的追求。两人的人生境遇虽不同,但他们对社会、对理想的追求有着某种共通的精神。杜甫的诗歌,宛如孔子的言论一样,充满了对人间疾苦的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些思想背景看来,此时杜甫简直就是孔子的千年知己!
杜甫的《望岳》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泰山壮丽景色的诗,更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宗教情怀。诗中的“造化钟神秀”这一句,显然对自然的造物之美表达了无限的敬畏与赞美,将泰山作为天地间的杰作来礼赞。这种“钟情”的表达,赋予泰山神圣的意义,将它升华为天地造化时特别钟爱的作品。
这与孔子的文化传承相得益彰。孔子在“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展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杜甫在登泰山的诗中延续了这种精神。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是个人志向的体现,更是心怀敬畏、承载中华文化和天地精神的升华。杜甫的诗作让我们感受到,他并不是仅仅自我膨胀或傲视群山,而是在天地之间感悟到更大的格局和神圣使命。
油画作品:《泰山之阴阳割昏晓》风光与哲理的融和
泰山南天门名字古来已久,是儒道合一的名字,那时候还没有怪力乱神之说。
在改编这首歌词的时候,无论是“齐鲁大地美无边,苍翠山色映眼前”的景色描绘,还是“山南山北阴阳分,晨昏景色各不同”的时空变幻,都与杜甫《望岳》中的画面相呼应。通过歌词表达泰山的雄伟和诗人的凌云之志,使得整首歌不仅传递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人生的奋斗与超越——“这是造化钟情的土地”是歌词的压轴之言,也是这篇诗的诗根,可惜深解此理者少。
杜甫的《望岳》借助泰山这个文化符号,抒发了他对理想与人生高度的追求,而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