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谣言!
乐活
2024-11-26 17:30
河南
封面图片来源:知乎@张博宏
如果你是一位热爱探访各种文物古迹的访古爱好者,那么在参观国内的古建筑时,一定会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古建筑景区中,都常看到类似于这样的介绍:
“这座建筑全部采用木结构/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颗钉子”。
不仅景区经常如此介绍,导游们也常常将
“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
视作能够引起游客兴趣的谈资,甚至在一些较为严谨的科普场馆、科普读物中,也能见到类似的说法。
然而,这样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
应县木塔,中国现存的辽代木塔
其实,如果我们对古建筑的了解稍微深入一些,或者是现场观摩过古建筑施工
,就能明白这种说法是极为荒谬的。
壹
随处可见的钉子
一座典型的中国木构建筑,可以说浑身上下都能见到钉子的使用:
固定椽子需要用椽钉、固定瓦片需要用瓦钉、固定博风板和悬鱼惹草需要用钉子、门上需要用门钉将块状的木材拼合起来组成大门、子角梁于老角梁之间需要角梁钉来固定、加固柱子梁架的铁箍和铁锔子也需要钉子来固定,而像窗户、隔断、花罩等小木作装修构件,钉子的使用更是数不胜数。
修缮中的古建筑
以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代表——太和殿为例,我们看一看它是如何使用钉子的。
首先,运用钉子最多的地方无疑是瓦作部分。
太和殿屋顶上铺设的上万块琉璃瓦十分沉重,加之内凹的屋顶曲线会使瓦片更加容易滑落,所以不得不运用瓦钉固定琉璃瓦以防止下滑。
古建筑中常用的琉璃瓦钉
瓦顶上檐共有三排,下檐有一排,不过我们平时不能直接看到它们,我们只能看到半圆形的琉璃瓦顶帽。正脊两端的鸱尾由十三块琉璃构件组成,
同样需要铜鎏金的铁钉(组成扒锔子)来固定,拴住鸱吻的铁链也需要用铁钉钉入望板固定。
屋瓦
之下,
靠近屋檐边缘的椽子与飞子要使用钉子来固定在檩条或角梁之上,
子角梁和角梁衔接的部位也需要通过钉子来固定。在屋顶内部的梁架部位,
尽管大量使用榫卯结构,但钉子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和殿在康熙年间重建之时,大木料十分稀缺,
因此大量采用了小木料拼合而成的梁架以及柱子。
拼合梁柱需要铁箍,而铁箍又需要钉子来将其固定在拼合梁柱之上,
没有它们,这些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柱梁很有可能因为压力的作用而变形、脱榫。
太和殿内部金柱,可见包镶的做法
除了以上这些,太和殿的一些小木作装修同样使用了很多钉子。
如太和殿隔扇隔心部位的菱花纹是采用一条直棂与两条斜棂相互套接组成的。
太和殿隔扇菱花纹、面页、天花板、铁钩
相交部分需要使用铁钉来固定;
隔扇下部的金属面页需要用钉子固定在木质隔扇之上。
太和殿室内的天花以木格栅为骨架,隔栅相交处需要运用钉子固定。
太和殿天花
而整个天花又是采用铁钩从梁架上吊装的,这些铁钩同样需要用钉子钉在大梁之上。
太和
殿天花吊钩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太和殿有十处需要运用钉子的地方,但实际要用钉地方只会更多。
我们再看一看奈良法隆寺这座继承了中国南朝建筑风格、堪称东亚最古木构的建筑是如何使用钉子的。
法隆寺金堂与五重塔上都使用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钉子:
用于木构件上的有将椽子钉在檩条上的椽钉、将长押固定在柱子上的大钉子、塔心柱上下两段之间接榫处的长达一尺三寸(约40厘米)的大钉子等;用于固定其他构件的有防止屋瓦滑落的瓦钉、将金属片固定在垂木和尾垂木上的钉子、固定金属塔刹各个构件的钉子等等。
可以说,钉子固定住了法隆寺很多重要的木构件,
没有这成百上千颗钉子,法隆寺便无法被建造起来。
也由此可知,
东亚木构古建筑使用钉子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并且在法隆寺开始建造的七世纪就已经完全成熟。
太和殿与法隆寺的情况仅仅是东亚木构建筑使用钉子的情况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一座东亚大木构完全不使用钉子而只用榫卯,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些木构建筑的钉子隐藏得比较好,如果不仔细观察或拆解开来可能发现不了,但绝不会不用),只有类似于转轮藏一类的小木作才有可能做到。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
指林寺大殿梁架
对于大木构来说,“不用钉子”的说法必须严格限制于斗拱、梁头等局部构件上面,
只要听到有人在说某个大木构不用一颗钉子,都可以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但如今这竟然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
古建筑梁架
贰
钉子进化史
得益于金属冶炼技术的早熟,早在中国木构建筑体系尚未成熟之际,
铁钉以及其他的金属构件就已经开始运用于建筑当中了。
从周代开始,中国的高等级建筑普遍使用瓦件,为了防止屋瓦下滑,瓦顶是必不可少的加固措施。
东周出土的
瓦钉
西周时期的瓦钉为陶制,到了战国时期的燕下都遗址以及秦咸阳宫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铁制的椽钉以及瓦钉。
我们更为熟悉的可能是杜牧名篇
《阿房宫赋》中对于阿房宫“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的描写,
虽然杜牧对于阿房宫的描写几乎全为想象,阿房宫本身也从未建成,但这一句话却生动地表现了秦汉时期大型宫殿对于钉子的使用之频繁。
宋代的《营造法式》卷二十八更是专门有《诸作用钉子料例》一篇,其中详细介绍了北宋建筑中钉子的使用情况:
根据所用位置,可以分为门钉、椽钉、角梁钉、瓦顶、箍钉等;根据大小尺寸和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葱台头钉、猴头钉、卷盖钉、圆盖钉、拐盖钉、葱台长钉、两入钉、卷叶钉八种。
营造法式卷二十八原文
宋代以后的建筑,用钉的部位大致相同,但钉子的数量和品种有所增加。
特别是到了清代,大木料已经十分稀缺,因此在官式建筑中常见
用铁箍将木料拼合成粗大木料的做法,使得箍钉的使用频率达到了一个顶峰。
拼合梁柱做法:
以普宁寺大乘阁为例
随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一部分钉子在发挥其原有的功能外,也开始具有了装饰性功能。
比如明清官式建筑为了美化山面,多在博风板外皮相对桁檩位置处,装钉“梅花钉”作为点缀的装饰构件。
这是一种每个直径4cm至12cm的钉帽,依建筑规格和博风板宽窄选用,
七个为一组,呈六角形排布,仿佛梅花的形状。
官式建筑
山面的梅花钉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钉帽也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构件。
用于屋顶上面固定屋瓦的被称为瓦顶帽,一般做成半球形、琉璃制,排列于檐口部位,成为官式建筑中富有的瓦件之一。
还有一部分用于门上,作为门钉的顶盖,
现存最早的实物即为唐代佛光寺东大殿的板门门钉。
明清官式常用的是鎏金顶帽,与朱红色的大门相映成趣,十分美观,并且具有象征等级的作用。
如故宫各个大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共有九九八十一个钉,通过作为阳数之极的“九”来彰显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故宫太和门门钉
明清官式建筑屋顶上常见的神兽,最初的功能据研究也是为了保护屋脊上的钉子。
因为屋脊是屋面两个坡的交线,这个位置用来粘瓦的泥巴一般非常厚且松软,瓦放在泥巴上容易产生下滑。为了防止瓦下滑,古代工匠常常用钉子来固定该部位的瓦。
然而,裸露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生锈,因而工匠便需要使用顶帽来保护钉子,这个帽子的造型就是不同形象的神兽。
久而久之,神兽逐渐与屋脊部位的瓦件连成一体了。
由于故宫的古建筑屋顶有等级的,因而又通过神兽的数量来体现建筑的等级,神兽的数量越多,则建筑等级越高。
脊兽特写
在日本古建筑中,钉子常常与山面的金属装饰配合使用。
桂离宫古书院山面部位的“切悬鱼”,就在钉子的周围装有菊花和树叶纹饰的金属片,既掩饰了不太美观钉子,又增强了悬鱼的装饰性。
桂
离宫切悬鱼
叁
“不用钉子”与榫卯神话
与“中国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相应和的,一般还有下一句话“这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而伟大的智慧”,将“不用钉子,只用榫卯”当成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最伟大的成就。
能体现榫卯高超技艺的藻井
反过来说,公众所知的是
“中国古建筑仅用榫卯,不用钉子,而与中国古建筑相对的西方古建筑体系,仅用钉子,不用榫卯”,但这同样是一种广为流传的错误观念。
中国古建筑中的榫卯
实际上,“不使用钉子”的榫卯结构不仅为中国或者说东亚所独有,
在世界各地的木结构建筑中,大多都能见到榫卯结构的使用。
西方木构榫卯
以我们熟悉的欧洲古建筑为例,虽然欧洲的纪念性建筑(教堂、宫殿等)往往采用砖石来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但民居建筑仍然普遍使用木结构,使用榫卯是欧洲古代木匠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欧洲最早榫卯实物发现于德国东部一系列早期水井中,
如德国Altscherbitz出土的木构水井就有约7000年的历史,采用了“井”字形的榫卯结构,
与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榫卯结构——余姚河姆渡房屋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当。
德国木构水井
在埃及吉萨金字塔群附近还发现了一条名为“胡夫船”的随葬船,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在这条船的木板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榫眼和榫缝,
证明以建造巨石建筑著称的古埃及人也掌握着榫卯营造技艺。
胡夫船
除此之外,我们在欧美常能见到的采用原木建造的井干木屋,实际上也是一种较原始的榫卯结构,
是人们对于榫卯最浅显的理解和运用。
欧美井干式木屋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欧洲古建筑也开始大量运用钉子,但榫卯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工匠们的必备技能。
在一本介绍瑞士传统木屋的书中,就描绘了当地工匠是如何在建造木屋时使用榫卯的。
到了19世纪的工业化时代,
全依赖钉子而不使用榫卯的轻木结构房屋才大量出现,以节省昂贵的人工劳力。
可以说,与中国一样,
榫卯也伴随了西方木结构古建筑发展的始终。
即使到了现代,欧洲部分地区的木匠仍然传承者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榫卯技艺,并且有着数量不亚于中国的榫卯样式,
在制造家具和新建、修缮一些房屋时仍会使用。
现代木构中的榫卯
肆
三省吾身
通过阅读以上的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
中国古建筑并非不用一颗钉子,榫卯的营造技艺也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那么,这一流布甚广的谣言是如何产生并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呢?
可以明确的是,在我国古代肯定没有这种说法,因为在一个几乎所有建筑都采用者传统木结构的时代,并不需要去标榜“不用钉子”的神话而去彰显木结构的”优势”。
直到近现代,
西方建筑与中国(或者说东亚)木构建筑产生激烈碰撞,“大量使用钉子”的西方建筑传入东亚的时候,
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观念。
实际上,最早描述东亚木构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的正是一些外国文献,
美国近代汉庭顿日本园林的档案中就有多处关于日本建筑“不用钉子”的记录。
到后来,这样一种观念反过来被一些本土的匠人和学者所接受,但此时的流传范围还是很小的。
汉庭顿日本园林
在
《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
一书中,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20世纪初,一位有着骄傲的职业自尊的日本匠人——河合东一郎,来到美国为汉庭顿建造日式园林建筑。
在当时,美国普遍流传着日本(包括中国)建筑“不使用钉子”的神话,
河合因此便被这样一种关于他职业传统的神话所“挟持”,
从而在建造一座“圆月桥”的过程中避免使用铁钉,
尝试只使用榫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由于榫卯节点的脆弱性,
这座桥可能在建成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垮塌了。
圆月桥倒塌之后又被汉庭顿园林的工作人员自行组装起来
,这一次应当使用了钉子来加固。
在二战后的一次重建中,
圆月桥木构件之间的连接使用了工业钉,因此得以结构安全地矗立至今。
圆月桥
“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的说法在国内开始变得广为人知,并被大众广泛接受,应该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发生的事情。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乡村仍然是国内大多数人生活的场所,他们的居住的还是传统的木结构民居,与千百年来并无太大差别。
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化进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城市人口占到了总人口一半以上。
出生在、成长在、工作在这座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传统建筑的基本常识,古建筑与普通人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就为错误观念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土壤。
现代城市包围中的古建筑
国内的景区、导游以及各种媒体,对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广泛流传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他们有时可能是因为真的不了解,有时可能是出于某些原因而刻意夸大事实,但这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以古建筑景区为例,他们常将“中国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作为标榜自身独特之处的的最大“法宝”,以此吸引游客,
但如果不是知错而为,只要咨询一下有经验的古建专家和木匠师傅都可以避免这种错误。
从国内近几十年的发展来看,“不用钉子”最早是用于形容斗拱等纯粹运用榫卯的建筑部位,以及一些传统家具,后来逐渐扩大为形容整座古建筑。
虽然这种错误观念在国内流行的时间并不长,但产生的影响似乎比同样存在这种谣言的日韩更为深远。
伍
实事求是
对于“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谣言的梳理与反思,以及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榫卯技艺的介绍,
实际上也是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古建筑认知的一个好机会。
中国的木构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可能并不像我们以前想象的那般独特,古人的榫卯技艺也并非神乎其神,甚至达到了“今天已经无法企及”的地步”——
实际上它只是在那个时代一种较为经济和符合建筑技术发展路径的选择。
从建筑技术的发展路径来看,在木构建筑中使用铁钉也并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事情,相反,这是一种先进建筑技术的表现。
古建筑中加固木构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即捆扎、榫卯与金属构件,
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依次出现。
人类最为原始的房屋仅用木材、竹材、茅草、泥土等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材料便能建造完成,
结构简单,规模狭小,建筑构件相交之处采用藤条、茅草来捆扎便可固定。
直到现在,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仍然在采用这样的节点处理方式。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居仍然采用捆扎的建造方式
后来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结构趋于复杂,仅靠捆扎的方式已经无法让整个建筑稳定了,必须采用更为牢固的一种节点处理方式——榫卯,
于是它在新石器时代被我们的祖先所发明。
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
榫卯这种木构节点处理方式充分利用了木材的优良特性,确实是古人一种极为智慧的创造,
但是木构建筑仍在进一步发展,从新石器时代榫卯出现开始,
又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构件被添加进来(如陶瓦),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
余
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
这样一来即使是性能优良的榫卯也无法将这些构件全部组合在一起,必须依靠钉子这种刚性的加固构件了。
恰好在此时冶铁技术有了飞跃式发展,
使得铁钉在建筑中的大量使用成为可能,成为一种东亚木构建筑中绵延两千多年的传统,
也是对榫卯结构的有益补充。
如果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没有铁钉的广泛应用,
中国木构建筑也不可能有日后那样辉煌的成就。
也就是说,铁钉是与榫卯相互成就的,它的存在并不会令中国古建筑蒙羞,而是我国古人先进的生产工艺与灵活的建筑技术的体现。
-
参考
文
献-
新知《建筑榫卯》刘妍
《太和殿》周乾
《法隆寺:日本国宝级木造建筑》西冈常一等
《桂离宫:日本建筑美学的秘密》斋藤英俊等
《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刘妍
《营造法式解读》潘谷西,何建中
《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李剑平
《中国古代木楼阁》马骁
《筑巢——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建筑影像记录》刘志安等
-END-
文案编辑丨鸿慈永祜
图片来源丨鸿慈永祜
蚂蚁景观
小蚂哥的景观笔记,小蚁君的手绘小课堂,蚂蚁tips官方公众号,用有趣简单的方法让你了解景观,爱上手绘~
最新文章
跟着小蚂哥看懂九大苏州园林
原来慈宁宫花园是个庙啊
故宫名画做的茶盘真风雅!还能咕嘟嘟喝水,89元入3件!
园林假山用什么石头?
百年巨变,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老照片106幅
中国建筑八大派系丨领略中国的建筑美学!
如何一口气读懂日本园林
必读九本古代建筑书籍
小蚂哥深度详解11个江南名园
惊!御花园竟曾是一座道观。
跟着小蚂哥看懂九大苏州园林
太强了!中国古代泥塑制作全过程,看完你也会了
漫画《易经》,一看就懂。很难得,收藏!
江南的雪,最美在苏州园林
【景观兼职】800-1200元/单,大量要人,无经验要求,时间自由可日结!
这居然是北京四合院?
35个视频拆解西方现代景观史
清末老照片中,山河怎么光秃秃的?
人生若如丰子恺,生活处处皆可爱
小蚂哥详解陈从周经典《说园》
零基础赏石入门四字诀
除“以小见大”外,还有哪些词汇可用来描绘园林之妙?
小蚂哥深度详解11个江南名园
原来这些成语,都藏在古建筑里!
她一出场,艳压顶流女星:两千多岁的她,才是中国美的顶流!
如何一口气读懂日本园林
对话老牌大学教授,聊聊景观的未来方向?
杭州西湖旧影(1908年)
古人的生活美学
【园冶】造园选石的奥秘与诀窍
跟着小蚂哥看懂九大苏州园林
四合院的门有什么讲究?
上帝建筑师高迪:圣家族大教堂,此生必看!
《小蚂哥详解北方园林》明天开讲
一座园林,五次游览,乾隆帝为何如此独宠它?
35个视频拆解西方现代景观史
明末第一才子张岱,迷倒无数女人;有趣,才是一个人的魅力
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谣言!
【园冶】详解九种掇山必备的要素
《小蚂哥详解北方园林》下周开讲,速来
速来,《小蚂哥详解北方园林》还剩3名额
探秘乾隆花园的5个主题
又被惊艳到了了!国风美学拉满,中国人的审美永远值得被信任
一文读懂中国古典园林细节之美
小蚂哥深度详解11个江南名园
跟着小蚂哥看懂九大苏州园林
五大国风色系,营造中式庭院氛围感
读完这本从宋朝流传下来的奇书,你就懂了古人关于饮食和养生的精髓
清朝皇帝为啥都喜欢呆在园林中?
如何一口气读懂日本园林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