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美学

乐活   2024-12-04 17:03   河南  
作者 |「知止」
首图 |「秦淮桑」

 封图 |「白墙下的花园」


“生活”是一种基本需求,是为生存而必须进行的活动。

“美学”则是一种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美学”或许不是生存必须的,但当“生活”邂逅“美学”,两者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于是原本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有趣丰富而多姿多彩,给人带来舒适与愉悦。

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独特的东方美学,而之于“生活”,古人更是将巧思融入其中,看似不起眼的一器一物,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仪式感”。

明四家之一的唐寅有一幅《桐阴清梦图》轴,画中一人十分惬意地躺在桐树荫下,双眼微闭,嘴角上扬,仿佛酣梦正香。直令笔者想起北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全画不见一酒坛酒杯,笔者为何会由此联想,只因画中那把醉翁椅。

醉翁椅最常见之于明代绘画中,虽名“醉翁”,却并不是为酒醉而专设,取其名,当求其身心放松,如醉翁般悠然闲适之意。醉翁椅是在明代交椅基础上的一种改良之作,椅身可折叠,方便移动。从唐寅画中可见,醉翁椅的靠背比寻常的椅背更靠后,更符合“半躺”的坐姿,椅上另有一小段高出,当为头枕之用,可见古人当时已有了“人体工程学”的意识。

唐寅在画中题词“千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此醉翁椅当是很好表达了这份放下浮名、看淡功利,唯做一闲人的心意。

△明 唐寅 桐阴清梦图轴

苏子瞻有诗《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云“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这首咏物诗,读来见字如见物,而此物即是“砚屏”。

宋代,文人雅好兴盛,名物学家扬之水先生认为这砚屏最初便是在北宋兴起,是文人书房中的一件雅物,后逐渐流行于明清两代。现存古代砚屏,材质多样,有木、石、玉、竹、瓷等多种,但形制却大同小异,通常都是两足间架一屏心,有些或间有可插笔的圆孔,但相对少见。

现藏镇江博物馆明代谢环的《杏园雅集图》中,绘有一副当时最常见的砚屏款式。宽度与条案相适,高度略少于宽度,木制边框和架足的设计朴素简洁,显然是为了突出中间那块绘有水墨风景的石屏。画中环境为室外,此砚屏立于一方石砚一侧,案上还备有其他文房用品,可知此砚屏应是用于室外防尘防阳光直射所用。

砚屏的发明,即是为了防止风与尘在写字绘画时对纸张笔墨的影响,也能在阳光或烛光直射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实用性加上艺术性的设计,使得砚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文人书房中的一款雅物。

△明 谢环 杏园雅集图 局部

“熏笼”之名,最早见于东晋张敞的《东宫旧事》,目前文物出土中,最早见于汉代马王堆,可见中国人用它已经有千年历史了。

明末画家陈洪绶善画人物,老莲笔下的仕女,端庄脱俗,娴静中透着妩媚之姿。现存上海博物馆的《斜倚熏笼图》轴,画中一女子,斜靠在一个竹编的笼盖上,笼下一盏熏香炉,女子将衣袖和裙摆尽可能地覆于竹笼上,身形婀娜惬意,仿佛十分享受这熏香一刻。见此图,直想起白乐天的那句“斜倚熏笼坐到明”,也不知老莲当日是否因此诗而得了这“斜倚”的灵感。

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古人取暖除了烧柴、烘碳之外,用“熏笼”也是一种。红楼梦中就有一段提到晴雯夜卧熏笼取暖。只是这熏笼比起其他的“取暖器”又更添一份古人的精致。取暖当为一法,而更重要的,是“熏香”之用。此“熏法”,宋代陈敬的《香谱》写得最是明白“凡欲熏衣,置热汤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别以炉燕香,熏毕……”。如今,观画之时,细想这段文字,仿佛也能闻到那缕缕幽香。

△明 陈洪绶 斜倚熏笼图轴 局部

炎炎夏日,现代人有空调电扇冷饮消暑,可古人有什么呢?一把蒲扇自是不能少,可除此之外,古人自由妙计——冰。

冰作为冬季的馈赠,古人很早就开始想办法将其留到夏天来对抗暑热。诗经中就有冰室的记载,将冬季采集自河谷的冰块,储存于深井或专建的冰室之中,留待夏日来临时,取出使用。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曾出土过一个青铜冰鉴,该文物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经懂得在夏天使用冬季窖藏的冰块来制作“冰饮”。

如果说冰鉴有点像现在的冰箱,那冰盘的功能则更接近于现在的空调了。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贴落》中,就有一冰盘。看画中乾隆帝的着装,即是正逢夏季,在他不远处,有一木制雕花圆凳,上置一圆盘,盘上叠着一个青铜材质的畅口大盘,盘中盛有一块如小山般隆起的冰块。这冰的形状不是天然而成,而是经专人雕琢,观之赏心悦目,用之凉意阵阵,正是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

此画中的冰盘材质应为铜,据相关考证,汉代已有冰盘的使用记载,材质也颇为多样,有水晶、陶瓷、金、银、铜等多种。

△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贴落 局部

扇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扇子有不同的作用,唐代诗人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有一句“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诗中所提到的“宝扇”,即指“障扇”。

障扇不同于我们现在对扇子的普遍认知,现代日常生活中也已见不到它,但是在古代,障扇却由来已久。崔豹的《古今注》中,称其为“雉尾扇,起于殷世……”。可见,早在商代即已有了障扇。

障扇最初起源于民间,后来逐渐为皇室贵族仪仗所用,是一件仪式性和实用性兼备的生活用具,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王室以它立仪轨制度,民间生活中它也占有一席之地。

从最初由雉尾制成始,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与变迁,障扇的材料也在发生改变,有鸟羽、竹篾、绢丝等多种选择,除了皇家礼仪中对障扇有着数量和材质的规定以外,后期民间使用的障扇逐渐以轻便、简洁为要,受到文人推崇。

清代画家丁观鹏擅画人物,在他的《西园雅集图》中,东坡居士右手边的侍者正手持障扇,立于一侧,为正欲提笔的苏子瞻遮挡风尘。画中这把障扇,形状略小于皇室礼仪中的障扇,扇面材料当为绢帛,看侍者双手执扇的样子,似此扇的重量也恰到好处,便于使用。而此类情景在现存的许多人物画中都可一见。

△清 丁观鹏 西园雅集图 局部
如上述这样有趣好用的古物,实在不胜枚举,无法一一列举于文中,若得闲去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看画,看山看水看花看人之余,不如也驻足留心一下画中的那些古物,或许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也未可知。



说明:本文配图已获摄影师授权,图片版权归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严禁商用。摄影作者前带有@符号的,均为微博账号名称。


转发是最大的支持!

蚂蚁景观
小蚂哥的景观笔记,小蚁君的手绘小课堂,蚂蚁tips官方公众号,用有趣简单的方法让你了解景观,爱上手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