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关注公众号加星标
引子
时光如水,沧海桑田,从照相术发明以来,华夏风光,被百年间的摄影人真实记录下来,特别创作中国知名风光百年变化专辑,供读者朋友们回顾与研究,本篇为《颐和园万寿山》。
一、晚清时期
1、此图拍摄于1860年之前,应该是目前已知万寿山最早的一张照片,那时颐和园的名字还是清漪园,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始建,原来的西湖扩挖为昆明湖,所挖湖土堆积成万寿山,乾隆一直对江南美景念念不忘,清漪园就是依杭州西湖而建,而佛香阁原为延寿塔,仿杭州六合塔而建,可惜建至八层而倒塌,后来建成图中的小巧玲珑模样的佛香阁。
2、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焚烧了清漪园,上图由意大利裔的英国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拍摄于1860至1871年间,佛香阁已不见踪影,而无梁殿没有木制结构从而保存了下来。
3、这张照片是1870年拍摄,昆明湖中的湖水像是排空,十七孔桥清晰可见,万寿山的佛香阁此刻仍处于消失状态。
英国人爱德华·鲍拉(Edward Bowra)曾任职于清朝海关。在此期间,他收藏了一大批记录清朝社会百态的影像资料,这其中有一组照片非常罕见,那就是1870年颐和园(清漪园)景观。为什么说这些照片珍贵呢?因为它们记录了被英法联军破坏之后、清廷重修之前的颐和园的残破面貌。
4、站在绣漪桥上向北拍摄清漪园。
5、清漪园牌楼与损毁的房屋。
有一点需要向大家说明,颐和园原名清漪园,1870年拍摄这些照片时仍然名为清漪园,直到1888年才改称颐和园。本文时而称之为清漪园、时而称之为颐和园,大家心里要有数。
6、清漪园东宫门的石狮子。
乾隆皇帝花费448万两白银修建了清漪园,奢华无比,是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于10月7日闯入清漪园东宫门,抢掠殿堂之内的金银财宝,拿不走的大件物品予以砸毁。管理该园事务的内务府员外郎泰清全家16口人自焚殉难。
7、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废墟。
抢掠之后的10月18日,英法联军第二次派出大队人马进入皇家园林区,放火焚烧。清漪园由此遭受灭顶之灾,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构成的江南水乡景观化为浓浓烟雾,只留下灰烬和断壁残垣。
8、清漪园十七孔桥。
大家注意远处万寿山麓,宏伟的佛香阁已经被焚毁,只剩下台基。
9、杂草丛生的宝云阁。
法国人亨利·柯第埃在《1860年对中国的远征》一文中,如此描述清漪园被焚的场景:“1860年10月18日,万寿山始焚。19日,火势继续燃烧,火焰之上,黑烟成云,浮向北京而去。”经此浩劫,清漪园的殿宇大部分被焚毁,园中陈设损失十分之九(1855年园内陈设37583件,1866年再次清查仅剩4735件)。
10、清漪园内一景,杂草丛生。
清漪园被劫焚之后,一直荒芜。1871年,王闿运和友人从绣漪桥进入,寻访清漪园遗迹,看到这样的情景:“颓垣断瓦、零乱榛芜,宫树苍苍、水鸣呜咽,由辇路登廓如亭望万寿山,但见牧童樵子,往来林莽间。暮从昆明湖归,桥上铜犀卧荆棘中,犀背御铭,朗然可读。”这些照片所记与王闿运所见大体一致。
11、清漪园绣漪桥。
1886年,清廷在清漪园昆明湖建水操学堂,在八旗亲贵中培养海军人才,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要说在一个小小的湖泊里练海军,简直是笑话。慈禧太后实际上是以办学之名,对清漪园进行初步的修缮。
12、幸免于难的治镜阁。
1888年,光绪皇帝正式发布谕旨,将清漪园旧名改为颐和园,重新加以修葺,以备慈禧太后颐养天年。重修工程一直持续了8年,直到1895年才完工。颐和园重现了清漪园的景观,而且增加了苏杭元素,深得慈禧太后喜欢。
13、站在万寿山远眺。
据专家推算,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大概花费白银500-600万两。这是一笔巨款,如果用于办海军,或不至于导致甲午海战惨败的悲剧。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从后来的历史看,慈禧太后更注重个人的享乐。
14、这张照片拍摄于1889年至1891年间,从目前史料来看,清光绪的1884年至1895年间,开始重修清漪园,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这也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的出处,而佛香阁从1891年重新建造完成。
15、这张照片原注释为拍摄于19世纪,从网络资料来看,此图在1890年期间被上色,我们分析,此时佛香阁仍在修建过程中。
16、与第4图为同期所拍,春夏之际,白云朵朵,草木繁盛,昆明湖畔的万寿山气势宏伟,笃行佛教的慈禧太后,在重修佛香阁时,依然按乾隆所选的六和塔样式,不过减少了层数,成为今日的模样。
17、1900年拍摄的颐和园万寿山,此时佛香阁已经重建完成,不过这一年,颐和园又受到八国联军的破坏。
18、1900年期间拍摄的昆明湖与万寿山,几位船夫,留着长辫,完全是清朝的服饰。
19、1900年,德国驻华大使Alfons von Mumm(阿尔方斯·冯·穆默)所拍摄的万寿山全貌,山上的树木稀稀落落。
20、与第19图一样,由穆默所拍。
21、1900年至1901年间,由八国联军中的两位德国军官拍摄,波光粼粼的昆明湖上,有几艘舟船驶过。
22、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日本摄影师山本诚阳拍摄的万寿山,盛夏之时,湖面上荷叶飘摇,一艘游船在倒影之中驶过。
23、与第22图同为山本诚阳在1901年所拍。
24、美国旅行家Burton Holmes在1901年期间,所拍摄的万寿山,同样荷叶生长,岸边的一艘舟舫,轻巧精致。
25、1905年,从昆明湖上拍摄的万寿山,拍摄者未知。
26、1906年之前由日本人拍摄的万寿山风光,此片见于《清国胜景并风俗写真帖》一书中。
27、1900年至1910年间,由北京法国公使馆的菲尔曼.拉里贝(Firmin Laribe)所拍摄或搜集的万寿山照片,前方的古亭为知春亭。
28、1900年至1920年间的万寿山,昆明湖上生长了茂盛的水草,拍摄者未知,见于《北京相册The most interesting views of Peking》一书。
二、民国时期
29、1912年至1914年间的颐和园万寿山,拍摄者不详。
30、1913年刊登在《东方杂志》上的万寿山照片。
31、1919年至1920年期间拍摄的万寿山,前景中岸边,一棵树生长得分外妖娆。
32、1920年期间, 由美国摄影师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拍摄的颐和园,铜牛正遥望着万寿山。
33、1924年拍摄的万寿山,拍摄者不详,这张清晰的照片,佛香阁后的山上,树木矮小。
34、1925年由日本间谍摄影师拍摄的万寿山。
35、1925年之前由日本人拍摄的颐和园,万寿山前,两人在昆明湖上撑着小舟,竹篙荡起阵阵涟漪。
36、1927年由摄影师Herbert C. White上色的颐和园彩照,蓝天白云下,佛香阁巍峨屹立,昆明湖上的睡莲与水草,交织一起。
37、1930年,由摄影师格雷戈里拍摄的颐和园,湖面上,波涛涌起,看起来当时的风很大。
38、1930年的颐和园,拍摄者不详。
39、1934年,由摄影师李尧生拍摄的颐和园之夏,此图拍摄地点像是在南湖岛上,一对青年男女边走边聊。
40、1935年,由美丽照相馆摄影师拍摄的颐和园,此片见于《北京名所》一书中,左侧可见一些荷叶漂浮,万寿山上的植被很是茂密。
41、1936年,由摄影师杨宏谋拍摄的颐和园之秋,秋阳之下,让整个园林显得肃穆起来。
42、由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1934年到1946年期间拍摄的颐和园风光,从片中杨柳依依,可以判断出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
43、1948年的颐和园,见于《世界画报》中刊登的一张《故都风光》,一艘游船,上面坐着好几位游客,悠哉游哉地饱览颐和园美景。
44、1948年由瑞典摄影人拍摄的万寿山、昆明湖,湖面上长满了莲荷。
1948年,美国《LIFE》杂志的记者在北京拍摄了一组颐和园的照片。那时候的颐和园,宁静而美丽,真的是另外一番景象。
45、石舫
46、佛香阁近景
47、佛香阁远景
48、铜牛
49、佛香阁仰观
50、
51、
52、
53、
54、这些照片中,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影。昔日的皇家园林,空无一人。也许您不禁要问,这人都去哪了?
1948年北京的冬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此时,林彪的四野从关外一路杀将过来兵临城下,一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会战即将来临。这场大战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这就是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平津会战。
兵荒马乱的世道,北京的老百姓谁还有心思去逛颐和园?当年的颐和园看不到一个人,自然一点也不奇怪。
现在的颐和园可不是这个样子,到处是人挤人。一到旅游旺季,跑到颐和园,更多的时候不是看景而是看人。
三、新中国时期
55、1952年10月之前的颐和园,新中国刚刚建立3年,华北农业机械总厂的一群年轻人,正在昆明湖畔野餐,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日。
56、1963年的昆明湖之夏,由摄影家敖恩洪拍摄,避暑的人们,将昆明湖当作了一个浴场,有的全家出动,有的是恋人双双而来,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真正成为人民的乐园。
57、1964年期间的颐和园,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游园的群众们,在昆明湖上划着小船,惬意之极。
58、1973年的颐和园,由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拍摄,五一劳动节期间,游园的人们正在欣赏船上的歌舞表演。
59、1974年的五一劳动节,由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拍摄,游览颐和园的群众欣赏民族舞蹈,其后方的昆明湖上,到处都是天鹅造型的游船。
60、1974年的国庆,在颐和园中,正在由农民群众表演节目,由人民画报摄影记者拍摄。
61、1976年7月16日,纪念伟人畅游长江十周年,颐和园内举行了盛大的欢庆活动,由人民画报摄影记者拍摄。
62、1979年期间的颐和园雪景,由摄影家敖恩洪拍摄,银装素裹的颐和园,佛香阁仿佛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在黄墙红柱中分外惹眼。
63、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64、老照片中的北京市,外国游客拍摄1983年的颐和园(摄影:出目里.利吕井)
65、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劫掠一空。
66、老照片中的北京市,外国游客拍摄1983年的颐和园(摄影:出目里.利吕井)
67、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
68、老照片中的北京市,外国游客拍摄1983年的颐和园(摄影:出目里.利吕井)
69、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年)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
70、老照片中的北京市,外国游客拍摄1983年的颐和园(摄影:出目里.利吕井)
71、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
72、老照片中的北京市,外国游客拍摄1983年的颐和园(摄影:出目里.利吕井)
73、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
74、老照片中的北京市,外国游客拍摄1983年的颐和园(摄影:出目里.利吕井)
75、1986年的颐和园,落日的一缕阳光,透过云层,射入昆明湖上,一艘游船还有四位游人,正在划向码头。
76.20世纪80年代北京颐和园!
77、2010年3月14日拍摄的雪中颐和园。
78、2016年8月10日拍摄的颐和园,昆明湖上,游船样式多种,万寿山上,全被树木覆盖。
结语
因为资料搜集困难,在时间跨度的140年间,我们所找到以上万寿山真实历史照片,数量与质量上还不足以还原颐和园的全貌,仅供诸位喜欢老照片朋友们参考,也许,这仅仅是一场穿越之旅,其背后的更多故事,只待大家自行去寻觅了。
补充老照片:
公元1750年,为了孝敬自己的母亲,乾隆皇帝动用448万两白银修建清漪园,这就是颐和园的前身。鼎盛时期,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园内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颐和园是清朝皇室消暑的好去处。
在道光年间,清朝国力衰微,清漪园逐渐荒废。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不仅烧毁圆明园,就连清漪园也遭到毒手。1888年,慈禧老佛爷休养需要有一个好的去处,于是她以光绪的名义下旨,重建清漪园。该园也正式更名为颐和园。
然而,改名并没有给清漪园带来什么好运。1900年,庚子之变爆发,八国联军进入北京,颐和园内的建筑及文物等遭到破坏。下面的图片,展现的则是庚子之变爆发前的颐和园,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79、上图就是颐和园大名鼎鼎的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气势宏伟。佛香阁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里面供奉的是“接引佛”。
80、颐和园内的铜牛,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 。
81、慈禧在仁寿殿乘肩舆照。仁寿殿是慈禧、光绪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82、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图中可以看到,船上的太监正在清理湖面。
83、颐和园内的场景,一个太监百无聊赖地蹲在地上。
84、颐和园中高大雄壮的石狮,旁边站立着持枪的侍卫正持枪站岗。
85、颐和园内的石舫,慈禧常邀请外国使者在这里游玩。细雨朦胧之时,她也会坐在船舫的镜前,一边喝着茶,一边欣赏镜子里面的雨景。
86、小有天亭,始建于乾隆年间,坐东朝西,圆形攒尖顶。可以看到,左侧的太监正在给右边的倒茶,右边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总管李莲英。
87、这是颐和园的八方亭,又叫廓如亭,它不仅能四面观景,还可以起到守护园林的作用。
以下为一组民国女子游万寿山昆明湖
88、
89、
90、
91、
92、
93、
94、1910s,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图(容光照相馆摄制)。
95、1911年前後,万寿山谐趣园全景图
96、1961年颐和园首批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西郊,风景优美,是个名园荟萃的地方。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在这个地方修建各种园林。如: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的颐和园。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圆明园的属园。建于万寿山之麓,其西为西湖后改为昆明湖。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后助寿而建。
97、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清光绪年间,慈禧利用海军军费和其他款项在遗址上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3年修复。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从此结束。
98、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外开放参观,一直延续至今。颐和园是目前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价值最高的一座皇家园林博物馆。
99、占地四千三百亩,数十处参观点分布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岸边。苍翠如黛的万寿山,碧波涟漪的昆明湖,辉煌壮观的建筑群,按造园艺术栽种的各种植物,周围借景及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天然巧成,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精妙绝伦的具有中国鲜明文化特色的山水画卷。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 请将手机横屏,别眨眼
颐和园最霸气的一张照片
106、作者:黄翰贤、吴昌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