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造园选石的奥秘与诀窍

乐活   2024-12-03 20:55   河南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我们继续来拆解《园冶》,这期我们开讲新的一章<选石>。

古典园林石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在一些北方园林中,可以没有水,也不能不放石头,可见石头就是园林的标配。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石头,又都有哪些石头类型可供选择呢,这章内容会一一解答。



不过<选石>这一章介绍了16种石头,加上总述,篇幅很长,小蚂哥会分成3~4期慢慢来讲解,这期我们来讲解总述和太湖石的部分。


总述

夫识石之来由,询山之远近。石无山价,费只人工,跋蹑搜巅,崎岖挖路。便宜出水,虽遥千里何妨;日计在人,就近一肩可矣。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无窍当悬。古胜太湖,好事只知花石;时遵图画,匪人焉识黄山。小仿云林,大宗子久。块虽顽夯,峻更嶙峋,是石堪堆,便山可采。石非草木,采后复生,人重利名,近无图远。


意思是:要识别山石的来历,就要查询山的远近。石头出自自然,本没有价值,费用只在人工,搜寻奇石要翻越高山险阻,还要走行许多崎岖道路。如果适合水路运输,虽然路遥千里但又何妨;如果徒步不过一日路程,就近人抬最好。选石既要奇巧玲珑,又要坚实古拙,前者适合单点,后者可供层叠。选石先要选择质地佳无裂纹的,然后借鉴山水画中的皴法掇叠。多有裂纹的恐怕易于损坏,没有孔洞的应当悬挑。古人称太湖石为上品,但现今已如奇花异石可遇不可求了;时下人们把绘画皴法作为叠山的手法,不懂得绘画的人哪里知道黄山石的妙用。小的假山可以效仿倪云林的稿本,大的假山学习黄子久的笔法。(倪云林悠远简淡,黄子久雄伟豪壮)石块虽然顽劣,高堆便觉深远,这种石块均能叠山,在近山便能开采到。石头不是草木,采后不能再生,世人大多重视石头是否贵重,近处得不到就往往到远处搜求。



详细解析:总述大致讲了三个方面。

1、石头的开采和运输

2、如何选择石头

3、如何堆叠石头



夫识石之来由,询山之远近。”开头就说石头无论远近皆出自山里。你也许会说太湖石不是在水里的吗?


其实太湖石可以看做是太湖中洞庭山山体岩石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山体在水中,经过长时间水流侵蚀形成了玲珑的样貌。


太湖洞庭山


那么既然所有石头都来自山中,那么开采石头主要的成本就是人工费,“石无山价,费只人工”,但不要小看人工费,想要搜寻到一块奇石,往往要跋山涉水,就算是找到了,也得通过各种方法把它运送出山。


如果山里有流水,就可以走水路,宋朝时候徽宗为了营造艮岳不就是利用水路把湖石从南方运到京城嘛?



如果离得近,一日之内的路程,那就直接用人挑吧。



那么如何选择石头呢?


从石头形态来看,有两种“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


一种是玲珑剔透的,一种是坚实古拙的,这两种都得要,玲珑的适合点景孤赏,古拙的可以堆叠假山。



而且还得注意石头是否有裂纹,“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无窍当悬。”这关系到安全问题。


石头裂纹多了容易碎,所以优先选择没有裂纹的。还要“依皴合掇”依照山水画的皴法,顺应石头的纹理来掇山。



山水画皴法很多,都是古人根据现实的山体肌理总结的,比如披麻皴,它的线条犹如披散的麻纤维,这种皴法很适合表现江南地区一些质地较为疏松、纹理柔和的山石。



北方的山石大多质地坚硬、轮廓分明,像斧劈皴就应运而生。这种皴法的笔触犹如斧头劈砍的痕迹,有强烈的力量感和立体感,适合表现北方高山峻岭的悬崖峭壁。



雨点皴,其笔触如同密集的雨点,适用于表现山石表面布满了小颗粒状的纹理或者受到雨水侵蚀后坑洼不平的状态。



说回原文,“古胜太湖,好事只知花石;时遵图画,匪人焉识黄山。”这两句里提到了两种石头。

一个是被奉为石中圣品的太湖石,还有一种是很多人不感冒但其实很有艺术价值的黄石。


太湖石出名早,所以是个人都知道太湖石有品位,但黄石顽劣崚嶒,感觉没有什么观赏性,其实你知道懂一点绘画就能知道,黄石这种顽劣的形态,最适合表现北国风光,这在历代的山水画中都有所体现。比如荆浩《匡庐图》表现的就是巍峨的太行山。


还有下图燕文贵《溪山楼观图》,这种山体用太湖石显然没有气势。



看看现实的豫园黄石假山。



那么如何根据石头的形态依据山水画来堆叠假山呢,计成给了两个范本“小仿云林,大宗子久。


堆叠小假山的时候可以模仿倪云林,倪云林即倪瓒,是元末明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 “元四家”。



他是以意写形的代表画家,经常简单几笔,就营造出一个疏朗清幽的场景,在明清时期有大量的拥趸。



倪云林一生不仕,多次拒绝权贵的邀请和馈赠,选择隐居山林,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这种隐逸态度和高风亮节,在明清文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期,许多文人也渴望像倪云林一样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保持内心的纯洁和独立,因此对他的作品格外推崇。


他笔下近景大多点缀几块石头,以衬托远景的平远,所以在堆小型假山的时候可以参考。



再来说说另一个范本——黄子久。黄子久这名字很陌生对吧,其实就是同为元四家的黄公望。



和倪瓒追求幽静不同,黄公望的画都是大开大合,基本上都是全景式构图,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壮阔。



最出名的就是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这人还写了本画论《写山水诀》,对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设色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



其实小蚂哥个人更喜欢黄公望的作品。他的作品几乎没有观赏的门槛,即便你不懂山水画,也能从画中的诸多细节找到乐趣。



而且全景山水可以把一座山描绘的非常具体,所以计成推荐叠大假山的话,去看看黄公望的画。


小蚂哥最喜欢的《天池石壁图》


最后这几句,我个人觉得很有意义“块虽顽夯,峻更嶙峋,是石堪堆,便山可采。石非草木,采后复生,人重利名,近无图远。


就是说当时的人都喜欢找寻奇石,越猎奇越好,但石头并不像草木,开采了就没有了,所以计成建议大家哪怕是形态不好的石头“块虽顽夯”,也可以拿来用“是石堪堆”,只要是石头就有它的价值,但大多数人只在意石头的价值名贵,选石早已不仅是审美的范畴了。


点名故宫御花园的海参石,实在是……


其实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吗,我们前几年炒房也早已超过了房子本来的居住价值了。


到此总述部分结束,我们下面再来拆解一段太湖石。


(一)太湖石

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消夏湾者为最。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土坳坎,盖因风浪中充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架而出之。此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


意思是:苏州府所属的洞庭山,水边盛产太湖石,其中以消夏湾的太湖石为最好。太湖石坚实而润泽,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等各种形态。一种色白,一种青黑色,一种微青黑色。石质的纹理纵横交织,脉络起伏隐现,石面上凹凸不平,这是风浪冲击而形成,称为“弹子窝”,敲击能发出微弱的声响。采石的人携带锤子和凿子潜入深水中,选择形态奇巧的切下来,套上巨大的绳索,用巨船假设木绞架,将石块绞出水面。太湖石以高大的为贵,最适合竖立在轩堂前,或点缀在乔松奇花之下,堆成假山,放置在园林广榭之间,就非常壮观了。从古至今,太湖石已经开采了很久,现在已经不多了。



详细解析:

我们大多知道太湖石产于太湖,那为啥别的湖就不产湖石呢?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



这是因为太湖在历史上曾是浅海,大量的碳酸钙等物质沉积形成了厚层的石灰岩地层。这种石灰岩是太湖石形成的物质基础。加之水流常年地冲刷和溶解,就会在石灰岩表面雕琢出孔洞和沟壑。这就是太湖石的形成过程。



其他湖泊不具备这种条件,比如有些湖泊周边是花岗岩地层,花岗岩质地坚硬、颗粒粗大,不容易被湖水溶蚀形成太湖石那样玲珑剔透的形状。


太湖历史上主要的湖石产区,在太湖东南部的洞庭山,也就是今天的西山、东山和三山岛。



这其中又以西山南侧的水湾——消夏湾的太湖石最为出名。现在这里是很漂亮的村庄。



这里说的洞庭山和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不是一个地方,“洞庭”二字在古代有广阔平坦之意,所以洞庭山就是在广阔平坦的太湖中的山峦,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并不特指某个地区。



由于太湖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常年浸泡在水中会让二氧化碳与其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说太湖石是被水慢慢溶蚀成的,这么一看,说太湖石是上天的杰作也没啥问题。



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据推算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石头的棱角被磨平,石头的凹陷处,水流形成旋涡,计成说“于石面遍多土坳坎”。坳是低凹的地方,而坎是凸起,这样一凹一凸就形成了“弹子窝”。



弹子窝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太湖石》一书。书中提到这些圆孔在受到敲击时,会发出轻微的声音。



元代诗人宋无在《咏石得天字》中就曾吟咏道:“雨攻绳眼断,浪击弹窝圆。”表达了对弹子窝形态的赞美之情。


我国在东汉时期就开始有人赏玩太湖石,到了唐朝就开始大规模开采太湖石了,白居易的《太湖石记》谓 “石有族聚,太湖为甲”, 唐吴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 “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这也说明太湖石的开采是极为不易的。古代要选择水性好的石工潜入湖底,用双手在礁石上慢慢摸索,有时由于水底光线不足,只能凭借感觉。



一旦寻到一块好的湖石,就在水底用斧头、凿子,把它从礁石上一凿子、一凿子地敲下来。计成说“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其中錾就是小凿子,就是在石头上雕刻工具。



古时候,没有先进的潜水设备,更没有氧气筒,石工们在水下作业时间不能太久,敲一会就得浮到水面透透气。所以一块具一定规模的太湖石,往往要敲凿很长的时间。


这么一看,再想想冠云峰、瑞云峰,你是不是能感到这背后的血泪和汗水呢?



到了明朝时,水里的太湖石已经几乎开采殆尽了,所以到了清朝,人们大多只能寻找前朝的遗石,或者到山里开采一些类似形态的石头,也叫做“旱生太湖石”,比如北京用的“房山石”,山东的“玲珑石”等等。



到此,太湖石我们就讲完了,由于篇幅关系其他的石头我们下期再聊。



更多有趣的园林建筑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蚂蚁景观
小蚂哥的景观笔记,小蚁君的手绘小课堂,蚂蚁tips官方公众号,用有趣简单的方法让你了解景观,爱上手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