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好时,负债者最难受。负债是繁荣时期的泡沫。市场满是钱时,他们借债扩张,没考虑盈利;当资金潮水退去,负债者原形毕露,想赚钱没本事,想借又借不到。债务的利息压下来,往往一块钱难倒英雄汉。
所有负债部门中,国有企业的压力应该是最小的。它们往往在一些国计民生领域,即便连年亏损,也能从银行持续获得贷款;银行追债过来,政府通常有补贴。如果连国有企业都愁债,想方设法赚钱,可见全面性的压力确实比较大了。最近,北京市交通委解读新实施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介绍称:北京将持续在地铁站内推广便民服务,试点免洗快剪、面包店、快餐车等业态,提升车站与城市服务功能融合。也就是说,北京地铁站内将有生意可做了。2023年,北京地铁年客流量超过34亿人次,几乎每条线路都很热门。这是一个生机不灭、川流不息的巨大流量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地铁的站内和车厢,除了一些更新不太及时的广告,基本没什么商业设施。地铁公司为什么不赚这钱呢?有些人说,地铁站内搞商业,影响通行。这不成立。北京地铁高峰期确实拥挤,但多数时刻的人流量属于正常,商业不碍通行。日本东京有世界最繁忙拥挤的地铁系统,站内照样商铺琳琅。国内多数城市地铁并不挤,商业仍很寥寥,显然不是“照顾通行”的缘故。地铁公司不想赚这钱吗?国企的市场嗅觉不灵敏,人员比较懒怠,固然是事实。但要说他们毫无赚钱想法,肯定不至于。国内几乎所有地铁公司都负债运营——包括客流量常年满载的一线城市(想想挺不可思议)。国企也有盈利冲动,有考核压力,肉在嘴边就是不吃,肯定有自身以外的原因。我翻了一圈,找不到限制地铁企业多样经营、多元开发的法律条款。不过作为资深国人,我能理解:法律之外还有成文不成文的政策,及形形色色的顾虑。要破除这些阻碍,有待新的政策。允许北京地铁站内开发商业,我是很乐观和期待的。北京是首都城市,推广新事物阻多不便,但它一旦落地,具有示范效应。一线城市先试行,其他城市会效仿。地铁公司也许不会自己经营,他们引进合作,出租场地,这些都是资源利用。国资进入市场,国企参与竞争,这些都是好事情。只要它们想赚钱,就要让渡资源,提供服务,接受消费者投票。短期看,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市场变繁荣;长期看,极低效的国企会被淘汰,逆流而上的国企在许多方面,会不自觉向市场机制靠拢。一切改善的开始,就是破除有形无形阻碍,允许赚钱。改革开放初期,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就是让国民经济的各部门,都不耻言利,敢于谈钱。允许农民致富,鼓励官员下海,体制单位改革,国企也要想办法赚钱自救——不赚钱,就会走向破产。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赚钱需要提供服务,从亏损到赚钱则需要改革。当地铁这种过去一直很优渥的国企也要变卖资源、挖掘潜力、节约开支,其他部门自然不能坐等喂奶。当前经济环境下,鼓励各部门想方设法赚钱,是正确的改革方向。
下面是最新出版、口碑最好的,谢宗林翻译的《人的行为》,限量超值附赠三大独家资源:
资源一:《人的行为》《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自由秩序原理》三本书的思维导图,原来售价99;
资源二:《人的行为》精读讲解的音频课程,原来售价199;
资源三:英文版《人的行为》的书籍朗读,对应英文版里边每一章的小节,并把中英文对照文字放在了音频下方,可以边听英文边看文字。这是我前两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这次同样买书免费附赠。
买一赠三,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