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晋祠。其中,宋建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的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
传说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初名唐叔虞祠。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始建于北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祠庙式古典园林。祠内现存宋、元、明、清等时期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上千年古树29株。
唐叔虞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晋世家》第一句话讲明了唐叔虞的身份。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唐叔虞,姬姓,名虞,本来叫姬虞,西周开国天子周武王姬发的儿子,西周第二代天子周成王姬诵同父同母的弟弟。
母亲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
也就是说姬发是他爸,姜子牙是他姥爷,姬发后面继位的周成王是他哥。
唐叔虞被周成王封于唐,成为唐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
唐叔虞这个人物的平生,没有历史可查。《史记》晋世家中说,“自唐叔至靖侯五世,无其年数”。就是从唐叔虞开始,往后五代,都没有记载。
宋代之前,晋祠就是指唐叔虞祠,而且其位置就在今日的圣母殿。
到了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唐叔虞祠已经改在今日坐北朝南的方向上了。
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退处于次要位置,宋代建筑圣母殿成为了晋祠的主殿。
很多人认为:圣母殿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
但其实并不是。
唐叔虞是太原的地方神,李渊起兵后,也一直自称受唐叔虞庇护。
甚至李家后来建立的王朝也以“唐”为国号。
朝代更迭,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并彻底毁灭晋阳城。
然而虽然城被降服了,但百姓对赵宋朝廷的情绪依旧十分浓烈。
宋太宗为了彻底征服这片土地,先火烧,再水淹,残暴不仁。
在这个过程中,受苦受难的自然是黎民百姓,死者不计其数。
人往往就是这样,越是过的不如意,就越是想要求神拜佛。
于是乎太原人民对他们的本地神的需求就更大了。
太原人信奉唐叔虞,就是变相的怀念前朝,赵宋当权者势必不能忍。
可即便再不能忍,也得忍。宋太宗大肆翻修了晋祠,以示亲厚。
然而君王向来喜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想要偷换太原人民信仰的念头,从来就不能变过。
时机很快就出现了,太原发生过一次地震,朝廷火急火燎的造了一个新神:圣母。
顺势还在殿前放了四个铜人,以示威压。
原本供奉在正殿的唐叔虞被搬去了偏殿,取而代之的是个神女。
改名:圣母殿。被挤到偏殿的唐叔虞还得了个封号:汾东王。
圣母殿供奉的究竟是谁?
谁也不知道,反正这座原本是为了祭祀文治武功的男神唐叔虞的大殿,现在成了一个丰腴、饱满的女神殿。
有人说,百姓们同意么?
不同意啊,有人要把唐叔虞搬回来,可也有人说这个新塑的神女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
儿子再厉害,还能越过母亲么?
不能。
这就是人成为神的最大弊端。
至于神女究竟是谁,朝廷不说,就摆在那里。
百姓多愚昧,大家拜着、拜着,就不追究自己祭拜的是谁了。
太原群山环抱,山岭被视为龙脉,宋太宗为了削弱太原的“龙气”,迁徙居民,重建城镇,甚至还把路口设置成“丁”字口,以断龙气。
圣母殿是很典型的宋初建筑,可是研究发现,它的地基比上层建筑的时期更早。
圣母殿左右两侧栽种的柏树,据研究发现,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而今只剩下一株侧卧着,另外一颗古树,据说是清朝时被人砍了。
三千年前的柏树,推测一下,应该是西周时期种下的。
有传言说,这是唐叔虞自己亲手种下的。
但这传言究竟真假,已经无从追究了。
如今这颗古树,被成为晋祠三绝之一。
剩下两绝,一个是宋代的彩塑,一个是难老泉。
圣母殿中的43尊侍女像,是最好的代表。
这些彩塑创作于北宋元佑年间(约1082年),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主像圣母邑姜端庄气派,周围的侍女姿态各异,神态生动自然,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难老泉号称是晋阳第一泉,难老,就是不老,也就是青春永驻的意思。
《山海经》里说:“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晋祠就背靠悬翁山。
走出晋祠的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原来,亭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加上中间的鱼沼,构成晋祠三大神泉,当年绿水青青,清澈到底,叫人神清目爽,留连忘返。只可惜今天鱼沼和善利泉早已干涸,仅剩下难老泉了。
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长流不息。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塘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塘中特有长生萍,浓翠如云,四季长青。水温常年维持在17度。
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三绝之外,还有三宝。
一,圣母殿,国宝级别的宋代建筑。可以说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了。
二是鱼沼飞梁,鱼沼,就是鱼池,沼是方形的鱼池;梁是水池上的桥也叫板桥,飞梁就是像飞起来的板桥。
鱼沼飞梁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桥梁。晋祠的这座鱼沼飞梁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桥面呈十字型,把圣母殿和献殿连为一体,给人以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飞梁”之意,当在于此了。
在方形沼内,置34根石桥柱,柱头置木斗栱与梁枋,承石头桥板与石栏杆,石桥面中高两侧面低,木斗栱与梁枋改变了石桥面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到桥柱上,桥柱从梁枋荷载角度分布间距宽窄不等。桥梁充分利用材质在三种环境中的特长,石柱水中耐腐,木材韧性与塑性,石桥板耐磨、防火,达到了桥梁坚固、美观、耐久的效果。
第三宝是献殿。顾名思义,就是贡献用的大殿。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放祭祀品的大殿,四面通风,天然大冰箱。
木质结构完全暴露在外,是研究古代建筑最好的实例。
晋祠还有三块十分有名的匾额。
第一块匾是:难老。
1. 难老 “难老”匾是晋祠的第一名匾,由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傅山所题,寓意“永锡难老”,象征着生生不息和青春常驻。此匾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佳作,也是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对越 “对越”是另一块著名的匾额,位于对越坊上,是明万历四年的作品。“对越在天”最早出自于《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简单点理解,就是祭祀的意思。
3. 水镜台 把水镜台归为三匾,其实有些牵强,因为它真正位置应该是四宝之一。
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从建筑结构上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后半部分单檐卷棚顶楼台式正是演剧的前台,面对圣母殿。四周为廊,门左右各一圆窗,北方古建特点十分明显。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