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刚出道的时候,很多人吐槽太土,太廉价。
然而随着这几年疯狂的开疆拓土,大家也慢慢的接受了这种消费方式。
截止到今年7月,蜜雪冰城已经拥有超过3万家门店了。
甚至很多年轻人在说到奶茶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蜜雪冰城,无他,性价比合适!
相较于麦当劳、肯德基动辄十几块的冰淇淋,蜜雪冰城2块钱一个的甜筒让人欲罢不能。
排长队、打卡买奶茶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奶茶不高级了。
奶茶已经从追随时尚单品的神坛坠落了,而今大家关注的,只是奶茶本身是不是好喝,够不够健康。
那些动辄四五十块钱的奶茶,好像是上个时代的事情了。
某数据调查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新茶饮品牌10元以下消费占比从7.1%上升至29.6%,20元以上占比则从32.7%下降至3.6%。
在很多品牌的菜单上,几乎也看不到三十几块钱的奶茶了。
“如果不是有蜜雪冰城的超低价现制茶饮推动,估计近年来的现制饮品的价格就奔着二三十去了,或者更高。当前连锁现制茶饮市场竞争太激烈,优惠套餐、变相降价已成了一种常用的促销手段。”一位知名连锁茶饮加盟门店店长向记者诉苦。
把低价奶茶的锅扣在蜜雪冰城头上,显然有些不道德。
商品经济,市场决定产品。
让奶茶降价的,是消费者,而非商家。
现制茶饮行业毛利高,一位业内人士说,“我现在所在的地区,两家门店工作日日均净营业额为两千元左右,周末能达到三四千元,相对今年年初,销售额有下滑趋势。”
大家都往这个赛道涌,一面是不断冒出的新晋品牌,一面是老品牌的不断扩张,往往一条商业街上能找到十几家奶茶店。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打价格战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与其说这是蜜雪冰城带的头,不如说这是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
不仅仅是喜茶、奈雪、茶百道等降价,就连此前一直声称要做中国星巴克的瑞幸也进入9.9元时代了。
至于被当成标杆的星巴克,也在悄悄降价。
用格调捆绑消费的奶茶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奶茶和啤酒、可乐一样,只用作解渴、下饭。
和奶茶一起跌落神坛的,还有雪糕贵族,钟薛高。
当初以一己之力挑起雪糕刺客大梁的钟薛高,又以他的没落为伴,带走了雪糕刺客的妖风。
钟薛高创始人在直播间,声称要靠卖红薯还债,甚至还大辣辣的把729挂在直播间的背景上。
729,代表了钟薛高拖欠工资的人数。
多个雪糕批发商表示,钟薛高是从年前开始不供货的,实际上,去年已经停产。3月11日,钟薛高及林盛被限制高消费。
4月23日,钟薛高新增被执行人,执行标的超过900万元。从去年12月至今,钟薛高被冻结的股权超过3500万元。
在公开访谈中,林盛说,不管卖雪糕还是卖红薯,都会一分一分、一点一点地去还员工、供应商的钱,会始终认这个账。
至于林盛究竟是想要靠此转型,还是真心还债,就很难探究了。
不过有一点很有意思。
林盛直播间主推的红薯,售价42.9元5斤。
有网友说,他这是拱完了雪糕拱红薯。资本家的嘴脸,永恒不变。
林盛说,他做好了直播前两个月挨骂的准备。
金夕认为,如果他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挨不挨骂不知道,但一定会凉凉。毕竟没人喜欢次次给他当冤大头。
钟薛高黄了,以钟薛高为首的雪糕刺客也纷纷缴械。
就连哈根达斯、梦龙等价格也几乎腰斩。
常见的伊利、蒙牛更是把雪糕从4元时代,降至3元时代。
此前为了高利润而引进8元以上雪糕的路边商家,也回归5元时代了。
有记者走访发现,今年夏天陈列在商店冰柜里的很多雪糕贵族,都是去年陈货。
2021年,钟薛高巅峰时期一年的营业额高达10亿元。2023年茅台冰淇淋的营业额也高达6亿元。
当资本收割了一大波雪糕刺客的红利之后,后知后觉的消费者回归理性了。
此前有调查:降价的钟薛高你会买么?
有70%网友的回复是:不会。
消费者对雪糕的诉求普遍在2元—15元之间。平价产品,才是王炸。
消费者或许会因为宣传或者是新鲜感而消费高价雪糕,但回归理性后,很少会有人复购。
所以雪糕刺客成为一锤子买卖,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对于这一点,茅台似乎比钟薛高看得明白,茅台推出冰淇淋是一种吸引年轻群体的方式。而钟薛高在强势出道后,因为缺少后继策划,只会江河日下。
在钟薛高的一顿搅和之下,雪糕市场会慢慢回归到正常赛道。雪糕的竞争也会回到产品本身。
被中产抛弃的高端酸奶
有人说00后出来整顿社会了,其实不只是00后。是整个社会都清醒了。
有网友在网上发问:酸奶是卖不动了么?为什么都降价促销了。
有媒体报道,卡士“餐后一小时”酸奶原价为18元/2瓶,现价是10元/2瓶;君乐宝简醇0蔗糖酸奶原价为19.8元/2瓶,现价是11.9元/2瓶;简爱0蔗糖裸酸奶原价为12元/2杯,现价是9.5元/2杯……
市场上的酸奶,好像真的卖不动了。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调研数据显示,低温酸奶的行业产品均价已从2022年的80元/件左右降至2024年的20—40元/件之间。
不仅是价格降下来了,就连销量也下滑了。
尽管酸奶市场不断的推陈出新、五花八门,可是却抑制不住消费者的厌弃。
根本原因是,乳制品翻车太过频繁,丑闻太多。
被当成生活品质宣传的健康饮食方式,因为自身的质量不过关,被祛魅了。
其实大家对牛奶的本质诉求很简单,不断加价的酸奶如果没有对应的价值提升,只会让消费者脱粉。
很多人质问:为什么配料表越来越干净,但价格却越来越高?
当一系列非常规现象出现时,产品和消费者间的背弃也就不远了。
甚至有很多消费者已经摆脱了商品酸奶,走上了自制酸奶的道路。
与其担心自己买的酸奶加没加胶、质检合不合格,不如自己动手。
酸奶而已,如果身价配不上品质,那不如弃之。
随着雪糕、酸奶、奶茶等一度被炒得很贵的商品陆续的回落。
有人质疑:是大众消费降级了么?甚至还有人联想到所谓的大环境。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非要往大环境上靠,也没什么毛病。大环境是,人们越来越遵从本心了。消费随心,而不是随宣传。
智商税的年代过去了,平替的时代来临了。
资本操控商品,消费者发掘平替。
每个阶层都会在自己的生活舒适区蹦跶。
资本家信奉二八定律,认为20%的人掌握80%的财富。
想要赚同样的利润,比起从80%的大众,20%的富人钱更好赚。
所以很多高端奢侈品的目标定位原本就不是凡夫俗子。
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有加料到50块钱的奶茶,就会有5块钱一杯的果茶!
当月薪5千的女孩放弃几万块的包包而选择百八十块钱的平替,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回归理性。
回归到自己的舒适区,生活才算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