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头颈外科二病区完成一例多发性脑膜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得到患者及家人广泛好评。
患者董女士,1年前出现右侧上肢无力,起初症状比较轻,后症状明显加重,有时候吃饭都会掉筷子,遂去当地医院做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左侧额顶区异常信号,考虑脑膜瘤病(神经纤维瘤II型)。
后来到我院就诊,以"颅内多发占位"收入院。入院后做了强化磁共振,提示左侧额顶部矢状窦、大脑镰旁、小脑幕、乙状窦旁、左侧中央沟附近凸面硬脑膜等多个部位生长有多达十几个肿瘤,特别是位于左侧中央沟附近的肿瘤已经出现瘤周水肿,是引起董女士右上肢无力的罪魁祸首,经过科室治疗团队充分术前准备,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手术历时5个小时,顺利分离与中央前回及中央沟静脉粘连紧密的肿瘤,解除肿瘤对脑组织及引流静脉压迫,同时切除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肿瘤10余个,术后复查颅脑CT术区无血肿,目前患者正在康复中。
患者术前头颅MRI
患者术后复查CT
切除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肿瘤10余个
多发性脑膜瘤:
多发性脑膜瘤是指颅内有多个互不相连的脑膜瘤,且不伴神经纤维瘤病,如果伴有神经纤维瘤病,则称为脑膜瘤病,随着CT和磁共振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逐渐增高。多发性脑膜瘤可同时也可间隔数年出现,最长达20年,瘤数可从数个到10数个,可局限一处或分散颅内不同区域,或伴椎管内脊膜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多发脑膜瘤的nf2基因突变率较一般脑膜瘤高,发生多发性脑膜瘤的途径可能有,肿瘤沿蛛网膜下腔播散,多中心或不同肿瘤来源,有家族史,后天因素为放射照射也可引起。在病理组织学上与单发者无显著差异,但多发脑膜瘤多为沙砾型,脑膜瘤病则多为纤维型。多发脑膜瘤大多见于女性,平均大于50岁,以小脑幕上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多见。
多发性脑膜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处理原则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由于患者的年龄一般偏高,身体状况较差,因此手术前应全面综合考虑,包括肿瘤的大小、数目、所在部位及各部位肿瘤手术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应首先解除患者的主要症状,切除体积较大的肿瘤,即先大后小,先幕上后幕下,先浅表后深在的原则。相邻部位的肿瘤可一次切除,不同部位的肿瘤可分期手术。体积较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位置深在的肿瘤也可暂不手术,密切观察,或者行X-刀或γ-刀治疗。
多发性脑膜瘤全部切除肿瘤后预后较好,但往往由于肿瘤存在于多个部位,一次手术常不能全切肿瘤,多次手术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沉重负担,术后并发症也相应地增多,因此预后往往不如单发的脑膜瘤。特别是合并听神经瘤的多发脑膜瘤,术后复发的机会比单纯多发脑膜瘤的多。术中尽量切除肿瘤组织及受累及的硬脑膜,术后辅以放疗是减少肿瘤复发的有效方法。另外,γ-刀和X-刀对颅内多发小的脑膜瘤照射,也是较理想的办法。
供稿:头颈外科二病区
责任编辑:王馨、杨晓冬、陈明慧
编辑:谢晓晴
长按二维码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