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方子治疗风湿关节痛,把骨缝里的风寒湿都搜刮出去!

学术   2024-11-12 16:39   河南  
说到风湿类风湿,我们之前的确分享过许多不错的汤方,但是要说锋芒最利的还要属东汉大医张仲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
 
关于这张方子,张仲景是这么说的: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wāngléi),脚肿如脱......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全身上下,大大小小的关节,大到膝盖关节,小到手指关节,有疼痛感。
 
身体尪羸:尪有变形的意思,羸就是瘦弱,有一个词叫羸弱,当然不一定要瘦。《脉经》里面也记作“魁瘰”,其实就是关节僵硬,肿大,甚至可能有一些变形。
 

脚肿如脱:脚肿得很厉害,严重的能肿到什么程度呢?看上去仿佛脱离了身体一般。已经肿到这种程度了,你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它都能起作用,而且效果还不错。


张仲景的描述虽然简单,但是很形象,大家看“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像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湿类风湿?

当然,古代是没有这种说法的,而是统称为痹症,那《黄帝内经》就说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有风,有寒,还有湿。三种邪气狼狈为奸,侵犯关节,导致关节发僵发硬发痛,关节不灵活,甚至肿大,变形。最厉害的一招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2克,白芍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10克
 
附子有一定的毒性,这里要先煎4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
 
这张方子它其实还是桂枝汤的底子,你看桂、芍、甘、姜,四味药拎出来,再加一味大枣,是不是桂枝汤?
 
《伤寒论》里头一共记载了113首方子,其中一多半儿都有桂枝汤的影子,也有人说,一首桂枝汤,就是半部《伤寒论》。

可见,张仲景把桂枝汤放在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桂枝汤就是那夯实的地基。
张仲景把大枣拿掉以后,又请来了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麻黄和附子。
 
桂枝、麻黄、附子,再加上生姜,组成一支强硬的攻坚队伍,主要任务是把关节里的寒邪散去。
 
附子走而不守,喜欢走来走去,哪个地方寒凉寒冷,它都可以到,寒邪已经藏的很深了,藏到骨头缝里了,附子一去,都能给它搜刮出来。

那么,大家再想一下,寒邪是一种阴邪,和阴相对的是阳,一个人特别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一定是因为自身阳气不够,有这一层原因在里面。
 
1.附子:能强壮肾阳,桂枝强壮心阳,心阳向下普照,肾阳向上蒸腾,人体的两大阳气之源都被调动起来了,全身上下都会感到暖洋洋的,就像是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

寒邪也就没有了藏身之所,它就要往外溜,麻黄趁机把毛孔打开,再加上生姜在后面“煽风点火”,那寒邪能不着急嘛,它溜起来就会很快,百米冲刺一样。
 
解决了寒邪,还有风邪湿邪。

2.桂枝:辛温,附子辛热,吃了以后会让人感到温暖,温度一上来,湿邪会自动气化掉另外我们说脾主运化,脾虚不运,则水湿不化,所以又加了一点白术,用白术来健脾燥湿。
 
3.防风:祛风,既能防止外界的风邪来犯,又能把侵入人体的风邪赶出去。

风药的妙处还在于风能胜湿。像我们平时洗完衣服以后,最好的办法是拿到太阳底下去晒,如果没有太阳呢,就放到通风的地方,干起来也很快。
 
讲到这儿,还剩下谁?白芍、知母,还有甘草。

4.白芍:有收敛的特性,收对应散,麻黄和桂枝偏散,散的太过,身体很容易虚掉。

怎么办呢?把白芍加到汤药里去,给它稍微拉回来一点,就是让它散得不要那么快,那么猛。

5.知母:这味药,大多数人都知道它可以清热,防止邪气郁积的久了,进一步化热。

但其实它还能利水,因为关节很肿嘛,那在中医看来很可能就是有一些废水积在那里了。白芍、知母配在一起可以把积水利出去。

另外,它们两个还能滋阴养血。


关节就像轴承一样,年轻的时候是崭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到的气血越来越少,磨损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关节是特别需要阴血来滋养,来起到一个润滑的作用,就像轴承也需要保修,需要点油一样。

只不过关节需要的是人体正常的津液,而不是水湿之气,尽管它也很润,但它是病理产物。这就是为什么一边利水,一边又要滋阴,看似矛盾,实际上和谐的很。
 
最后用甘草来调和诸药。

这就是张仲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需要注意的是这张方子虽然针对的是风寒湿三种邪气,但重中之重是寒邪,如果关节里头有热,有发红发热的迹象,那就不能用了。


但是如果你平素特别怕冷,容易关节痛,不管是痛在哪里,只要是遇冷就加重,桂枝芍药知母汤就是最佳调理方。喝完以后,会感觉全身暖暖的,像泡在热水浴里一样。

除了热,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那就是软,这当然不是说你的关节变得软绵绵了,而是变得灵巧,变得柔和了。

以前关节僵硬的很,早上起来要活动好一会儿才能缓过来,现在不管是吃饭、写字、打毛衣都不再受限。
 
遇冷则僵,遇暖则缓,世间万物,大抵如此。

温馨提示:本号意在传播中医文化,文中提到的中药方子,仅供学习交流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中西医世界
中西医文化传播,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