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味药的方子,补好肝肾,祛风除湿,治头晕头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

学术   2024-11-05 18:57   河南  
1

有一些病症,呈现为渐进性,起初常有头痛,后来发展为腰酸痛,肌肉痛,甚至手足麻木,甚至中风。

而连起这些症状的病因,是风湿瘀阻,肝肾不足

肝肾不足,主要指肝肾阴虚,阴不能制阳,导致阴虚火旺,肝热生风。易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肝藏血肾藏精,血能生精精能化血,故肝肾不足,可引起精血虚少。

又因脑藏髓,为肾精所化,而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肝肾虚可致大脑失养而头晕。

还因肝血和肾精对关节有营养和濡润作用,故易出现双手振颤,挛痛麻木现象。

肝肾阴虚,则无力制阳引起上亢,易出现脑血管意外现象,导致中风。

肝肾不足导致正气虚弱,挡不住风邪的入侵。风邪为患,在脏能致肝风内动,在筋骨能致肢体麻木拘挛酸痛。风邪往往还有小弟,寒与湿就常屁颠颠地跟在其后,阻碍气血运行,形成风湿瘀阻。

所以看起来一个是外邪,一个是内因,却正合正气少了,邪就来扰的老话。

金元名医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天麻丸。

袪风除湿,通络止痛,补益肝肾。用于头晕头痛,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

组成:天麻、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萆薢、玄参各180克、杜仲210克、附子(炮)30克、羌活420克、当归300克、生地黄500克、独活150克。

本方配伍,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以达阴阳平衡的模式。


2

比如玄参,生地,为有名的滋阴药。

玄参,嚼起来很柔润,是滋养的佳品。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之功。

生地甘寒,入于肝肾,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二味合用,滋养肾阴的功效很接近,而以生地滋阴更常见,合用可使清热凉血,滋养肾阴功效倍增。

又因玄参甘苦咸而微寒,行走于肺胃肾经,既能疗胸膈心肺热邪,又能清膀胱肝肾热结,不仅滋阴降火解毒,还能通血瘀,且有管领上下诸气,令气清而不浊之功。常用于助于祛风除湿除瘀阻。

杜仲炮附子为有名的补阳助阳药,且为有名的止腰痛,利腰膝药对。对于除筋脉拘挛不伸效果优良。

炮附子辛甘大热,补肾中真阳且通行十二经,能直入脾,直入肾,甚至直入心,令先天之本后天之本脾肾甚至君主之官心都得到温暖,补火助阳,逐风逐寒逐湿邪。由此利水通经,消水肿,除麻木疼痛等。

杜仲甘温,燥而善走,有润肝燥,补肝经风虚而舒筋效用。加之其补肾壮骨之功,能去关节湿邪,并令腰膝气机通畅,酸痛得舒,腿足拘挛得伸。

而牛膝之用,苦甘酸平,以平补肝肾的特色,辅助上药平衡阴阳。

因其能通血脉,利关节,为治肝肾不足之腰痛、腰膝酸软常用品,以引药下行出名。且因下行之性,能拉住上亢之阳,降上炎之火,上逆之血,适用于上部火热证,如头痛眩晕、齿龈肿痛、吐血等。

风药的运用,对于除风湿瘀阻很重要。

天麻除肝风内动,羌活独活入肾与膀胱,利水祛风,合用能散风胜湿,驱邪外出。

天麻专入肝经平肝熄风,既可治肝火上行之眩晕眼黑,头风头痛,又可治肝主筋不利造成的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

且因其性味甘平,药食两用。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国宴中有一道传统风味食品——天麻汽锅鸡,就是采用特级野生天麻精心烹饪而成。


3

独活羌活,两者均带活字,是不是亲戚呢?

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为祛风行湿散寒佳药。医家言,但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与寒所致,暑与湿之伤。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祛散寒邪。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和根,看起来和独活有区别,但在早期,如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汉代《别录》,都没有将羌活独活分开。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次从形态上区分羌活独活,说“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独活色微白,形虚大”。唐代《药性论》才将羌活、独活分列两条,《唐本草》作进一步区分:“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也就是说,两者结合,祛风寒湿邪功效更全面。且因羌活在本方用量更多,故偏以去湿为侧重。

另外,独活之外形,“一茎之上,得风不摇曳,无风偏自动”。这一点,与天麻这个风药的茎秆特性相近哦。二者对风的控制可谓进入了一种自如的状态。

而苦平之萆薢,是一味搜风药,利湿药。能入肝搜风,理风湿之邪伤筋。且入胃祛湿,除肌肉之痹。入膀胱通利水道,而肾与膀胱相表里。

故萆薢能搜风去湿,补肾强筋,治行动缓慢不力,腰腿痛诸病之属风湿或湿热为病。

与羌活独活等祛风寒湿邪形成反佐与调和。

治风要治血。补血活血之当归,遇见生地玄参,共同补血活血滋阴,扶正祛邪,阻挡邪气进犯,与上药共补肝肾不足,共同祛风除湿。

共治头晕头痛,风湿瘀阻,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等。

天麻丸制法服法:上药研成细末,加蜂蜜制作为丸剂,如绿豆大。
温馨提示:本号意在传播中医文化,文中提到的中药方子,仅供学习交流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中西医世界
中西医文化传播,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