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第六代”么

文化   2024-12-28 23:32   加拿大  

20241226日,中国成都附近一架由歼20S伴飞的新型军用飞机图片大量出现在网络,被部分分析人士和广大军迷称之为“第六代战斗机原型”。


美国《航空周刊》军用航空、导弹和太空事务撰稿人特林布尔(Steve Trimble)指出,“成都飞机”是一架“大型三引擎战机”,采用了无尾菱形机翼和无垂尾的布局,“偏航控制似乎由诺斯罗普·格鲁曼 B-2 式分离式方向舵控制”。

特林布尔根据进气口布局分析三台发动机采用“品字”布局,两个腹部进气口采用卡字形进气口。背部进气口采用增强隐身性的无分流器超音速进气口。

此前最重的喷气式战斗机——苏联的图-128截击机也仅使用双发布局,甚至更早的螺旋桨时代也未出现过三发布局的战机,因此部分评论认为“成都飞机”是第一款超过双发布局的战斗机,但实际上这是不确的:1965212日首飞的法国达索“巴尔扎克V”垂直起降战斗机装备9台发动机,其中一台美制普惠TF104加力涡扇发动机作为平飞发动机,8台英制罗.RB162涡喷发动机作为升力发动机;苏联1971年首飞的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装备一台留里卡R-28V-300涡扇主发动机和两台土星RD-38纯升力发动机,其后续机型雅克141则装备一台土星R-79V-300主发动机和两台土星RD-41纯升力发动机。

很显然,此前出现的三发或三发以上战斗机都是垂直起降战斗机,在不具备类似英国“飞马”发动机兼任主发动机和升力发动机性能的情况下,采用“推升分离”的办法,即仅用或主要用纯升力发动机提供垂直起降功能,在平飞状态下只使用主发动机。这种设计虽降低了实现垂直起降的难度,却让战斗机在大多数飞行时间里带着只在起降时有用的升力发动机“死重”,导致这类战斗机作战半径极为有限,飞行性能大幅下降。第一架实现垂直起降的超音速飞机“巴尔扎克V”被法国果断放弃,唯一批量装备部队的雅克38因实际作战半径据称不足100海里(正式资料称“最大航程2100公里”,连俄罗斯军迷都不愿采信)。如果“成都飞机”的三发是借以降低垂直/短距起降难度,并非很先进的设计。

但“成都飞机”采用了两台主发动机和一台机背发动机的布局,表明它应不会是类似雅克141的结构,而仅有机背发动机采用超音速进气口的设计似乎表明,第三台发动机是用于在平飞状态下实现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冲刺的,而在正常状态下则只使用两台发动机。从气动构型看“成都飞机”可能并不要求垂直起降,刻意选择“亚超分离”应是避免使用主发动机实现超音速巡航会导致隐身性能下降,将超音速发动机置顶并设置专用进气口和喷口更有利于实现高速隐身。由此似可推断,两台主发动机应都不带加力燃烧室(这同样可增加隐身性)。目前尚难推断的,是在超音速巡航/冲刺时,两台主发动机是否一并工作。

倘个人上述推断成立,机背超音速发动机应是一台冲压发动机,只有这种发动机才能兼顾超音速性能、大推力和发动机结构简单、重量不大的要求。

路透社文章指出,“成都飞机”并非首批采用无尾设计的现代飞机,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B-2B-21隐身轰炸机都采用了无尾飞翼式布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RQ-170和中国CH-7两型无人机也都是纯无尾构型。

尽管报道“成都飞机”的境外媒体无一例外提及“六代机”,指出除中国外公开宣布在研六代机的还有美国的“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和今年1213日英国、意大利、日本宣布将在2025年成立合资公司GCAP联合研发第六代战斗机,此外,法国、德国和西班牙也在开展自己的“下一代战斗机”项目,但NGAD始终笼罩在重重迷雾中,GCAP战机即便一切顺利照计划也要2035年交付,而法德西战斗机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大多数评论员都避免立即对这架飞机的“断代”匆忙定性。

路透社的报道称,“成都飞机”没有采用隐身战斗机常见的90度角设计,对此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高级分析师格雷厄姆(Euan Graham)表示,随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这些设计“显示了中国航空工业进行实验和创新的意愿”。“无论其优缺点如何,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设计,”他说。“他们值得为此受到赞扬,并且应该摆脱任何认为美国及其盟友总是引领潮流的挥之不去的自满情绪”。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Griffith Asia Institute in Australia)国防及航空专家莱顿(Peter Layton)认为,“一般来说,很难将第五代战机(包括当前的F-22F-35等隐形战机)这样的标签应用到中国战机上,因为中国战机通常具有一些以后不会出现的独特设计特点”、“只有了解诸如隐身性、机动性、速度和机载设备性能才能加以准确判断”。而美国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高级研究员格里科(Kelly Grieco)则根据中国“大白天让新飞机飞过城市上空”的“令人好奇”举措,暗示此系中国“战忽局”在故意误导美方决策,借以影响NGAD的命运。这位研究员令人诧异地给出“中国在有人驾驶飞机领域更容易与美国同步,而在无人机和导弹领域会相形见绌”的判断,众所周知,这与大多数人的常识感知相悖。

《航空周刊》文章指出,主起落架采用双轮构型,且采用了宽大的直通式机腹武器舱,“这是重型战斗轰炸机的典型设计”,英国《独立报》援引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Airpower and Technology at th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空中力量与技术高级研究员布朗克(Justin Bronk)的话也表示,“从其尺寸和布局来看,初步推测这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歼轰-XX‘区域轰炸机’,旨在对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基地甚至舰船进行低空精确打击”,但他也不排除“这架原型机代表中国已知的第六代战斗机计划”的可能性。

个人认为,“战斗轰炸机”的推断有一定道理,因为无尾设计更适合隐身突防而不太适合高机动空优作战、尤其空战格斗,且从飞机尺寸、发动机布局、起落架布置、弹仓设计看,“成都飞机”也更像一架以对地攻击为主的隐身飞机,甚至可能并非“战斗轰炸机”,而是沉寂已久的“战术轰炸机”概念——要知道如今公认的中国第一型国产战斗轰炸机“飞豹”,最初的定位甚至军用编号,也正是象征战术轰炸机的“轰-7”(延续轻型战术轰炸机轰5和中型轰炸机轰6的序列)。

如果“成都飞机”是战斗轰炸机或/和战术轰炸机,则它既不是五代机也不是六代机,因为战斗机划代仅适用于战斗机(包括多用途战斗机),像F111、苏24、“飞豹”这样的飞机是不适用战斗机划代的。有人称“飞豹”是“三代机”(俄标四代),实际上是因为“飞豹”飞行员享受三代机飞行员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战斗轰炸机也适用于战斗机断代。

一些国内评论称“西方大惊失色”,至少表面上看不到这样的迹象:雅虎新闻仅找到5位知名专家和评论员的评述,而美国五角大楼在被路透社记者问及此事时仅回答了一句话:“知道这些报道(aware of the reports)”。


陶短房
旅加华人作家陶短房的公共号,暨听书合作伙伴陶短房和青溪发布听书合作信息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