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个文化自信,爽。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每个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春节承载着太多含义。阖家团圆,除旧迎新,是过去与未来的交织,是大国与小家的融合,是千里游子,共赏一轮月的乡愁。换新衣,拜大年,春节,是传承千年岁月后磨炼出的极致中式浪漫。申遗成功是世界对这场千年盛会的认可。五湖四海的民俗与文化,在2025首个非遗春节,全部敲锣打鼓,操办起来!
大多数地区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祭灶神,大扫除,贴春联,逛庙会,放爆竹,吃饺子/元宵,走亲戚,领红包……春节申遗发起者冯骥才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习俗,各地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庆祝方式,这些地域性极强的文化特色,也是华夏文明最珍贵的瑰宝。
板凳龙板凳龙又称梅竹灯,起源于汉代,最初演变自“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目前仍旧是南方地区常见的节日庆祝民俗。家家户户的板凳首尾相连,凳上整齐地摆上花灯,仪仗队开路,什锦队压阵,龙虎大旗猎猎作响,百米龙身千人扛起,锣鼓震天,灯火通明,气势磅礴。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蜀源村板凳龙龙,作为传统民间信仰,向来象征着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光辉摇曳之间,是一个古老农耕民族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虔诚祈愿,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同样是文化的凝结。浙江金华东阳非遗板凳龙制作工艺人文景观闹社火社火,就是在节日中扮演的各种杂戏,包含了踩高跷,舞狮,扭秧歌,打铁花等,之前网上流行的“关公胯下过,关关难过关关过”就来自社火集会。它最初起源于百姓对于土地和火的崇拜,由此产生的祭祀活动。后来衍生出了娱乐的意义,规模愈加盛大,内容十分繁复。目前常见于西北地区,表演和曲调都热情豪放,一如西北高原人民的性格基调,朴实又痛快。
鱼灯鱼灯起源于宋朝,最初意在保佑村落平安,避免火灾。至今安徽地区每逢年节依旧会有热闹的鱼灯游行。由毛竹青片编织出骨架,上面覆盖韧性极佳的锦纸,纸上彩绘鱼鳞,内部点燃蜡烛,不同地区的鱼灯外形或许不一样,可含义却大差不差——吉祥与幸福。游行时大扁灯开路,来往爆竹相送。鱼灯队从祠堂中鱼贯而出,像一只流光溢彩的长龙划破长夜,将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文化,是岁月长河凝聚出的颂歌,而我们身处其中,要学习,要体会,同样,也要塑造。
近年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烟花爆竹燃放后,产生了不少“年味淡了”的声音,然而无人在意的角落中,数字化转型却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春节的方方面面。可谓是:时代变了!重庆铜梁龙舞龙打铁水非遗表演——铜梁火龙无舞绚丽多彩的灯光秀代替了烟花;电子爆竹声声爆响,照样能让年兽瑟瑟发抖;红包不用再往兜里塞,还是电子转账来得更实在一点;线上春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线上集市同样很好逛;还有年初爆火的福建游神,让几位世子也借着短视频走进了年轻人的心“趴”,最直观的传统魅力冲击让人直呼撑不住,纷纷加入游行队伍,成为传承大军的一员。
时代变迁,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为了将这些古老又璀璨的文明完整地传承下去,创新与改变就必不可少。对于国人来说,春节本身更像是一种意象,在过去,用爆竹声和守岁闲聊来承载,将辛勤劳动一整年后的压力顷刻释放,让自己放肆的沉溺在亲朋环绕所带来的归属感中去,再一起将最美好的想象赋予未知的明天。福建民俗活动游神而时至今日,这份美好的愿望不曾改变,只是这一代年轻人换了一种呈现形式,将新技术与旧传统缝合,给春节,注入了全新的生机。而这一次非遗的成功,同样象征着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春节,或者说春节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将成为世界文明王冠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这一代年轻人势必要打破一生内敛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他们踩在厚重历史和无数先人的托举之上,背后是强盛祖国给予的底气,在这个文化交融信息互换的快节奏时代,张扬的,自信地用塑造他们灵魂与品格的文化惊艳整个世界。
或许未来,更多的中国节日和传统文化都将登上世界舞台。总有一天,这份文化自信会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无论他身在何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