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单位:千灯镇社会事业办公室、昆山汀斯公益发展中心)
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从服务对象个人、家庭、朋辈等系统进行分析评估,发现服务对象的问题及需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层面:
服务对象自2016年确诊精神分裂症后,开始出现自我封闭、长期居家闭门不出,拒绝与外界互动和沟通,存在社交封闭的问题。
(二)家庭层面:
家庭成员关系存在冲突矛盾。主要包括母女关系冲突和夫妻关系紧张。此外,服务对象母亲在疾病认知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误区,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的了解。家庭经济方面,服务对象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其丈夫工作收入,日常家庭支出较多,家庭经济拮据。
(三)朋辈层面:
服务对象个人的病耻感较强,害怕他人知晓自己病情,存在自我封闭,拒绝与外部环境互动,朋辈系统薄弱。
(二)服务措施
1.通过线上线下多重渠道,加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联系,收集评估服务对象需求及问题,建立信任关系。
2.以康复驿站为媒介平台,引导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发展人际互动和交往。进而强化其社交信心和动力,逐步推动服务对象融入社会。
3.组建朋辈结对伙伴,发挥同伴支持功能,强化服务对象人际互动信心和效能感。
4.通过面谈、知识分享、家属培训等形式面向服务对象家庭成员普及精神康复知识,调整其错误认知,缓和家庭关系,重塑家庭支持系统。
(三)实施过程
1. 多元渠道,初建关系
2. 拉开窗帘,走出家门
3. 驿站康复,打破封闭
4. 同伴互助,扩展网络
5. 调整疾病认知,缓和母女关系
6. 调整家庭分工,改善夫妻关系
7. 整合政策资源,缓解经济压力
8. 常态入站康复,强化成长与改变
(二)个人与环境需要共同关注
在本案例之中,服务对象的社交封闭是对于外部环境的担忧和污名化的影响。因此除了做好个体化的服务之外,也需要重视整体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在精神康复服务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精神健康关怀倡导,推动社会大众对于精神康复者的科学认知,消除污名化和歧视环境,建立尊重、接纳、理解、共同的社会环境氛围。
(三)积极发挥同伴互助作用
精神康复同伴辅导员在精神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伴辅导员通过分享他们的康复心得,为其他服务对象提供情感支持。这种支持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理解的环境,让其他服务对象感到更加放松和舒适,从而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发掘和培养同伴辅导员,发挥同伴互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