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希望·民生实事丨光影中的蜕变——花桥康复驿站的影像力量

文摘   2024-12-16 21:08   江苏  






同一处风景,有人看到的是山川湖海,有人留意到脚下的蝼蚁尘埃。心境如画笔,关注点即颜料,涂抹出独一无二的视觉画卷。精康人员通过摄影,让照片成为情感和故事的载体,展现其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








“墙上这些摄影作品都是我们驿站影像发声小组的伙伴们自己拍摄、记录的”,来到花桥经济开发区康复驿站,社工华梅霞如数家珍般介绍墙面上的每一幅照片,“起初我们是发现站内有几位服务对象比较喜欢摄影,而且拍的照片还挺好看的,于是我们以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一方面帮助大家更好地去自我表达,另一方面也促进同伴间的社交互动,于是组建了我的‘视’界影像发声同伴支持小组。”



“刚开始我们是鼓励服务对象去拍摄生活中自己看到的任何想要记录或分享的内容,接着我们会让大家给自己拍摄的作品拟标题或写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后来我们会邀请服务对象自己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其实到最后我们发现,服务对象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有表达的需求、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多样的人生故事。” 疗愈与艺术具有天然的联系,影像发声打开了摄影创作本身的限度,拓展了影像落脚到现实的社会功用。照片背后不仅是服务对象眼中世界的直接映射,更是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


01
捕捉心声:生命故事的倾听者

“这张网,不仅仅是画面中的实物,更是朗朗心中的困境,是他的自卑和偏执,他觉得自己被困住,无法挣脱。”社工华梅霞指着墙上的照片《网》向评估平台介绍道,“我们刚开始接触朗朗的时候,发现这个小伙子总是习惯性地以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自身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整个人也比较沉闷,就像他拍的这张照片一样,呈现一种被网住的状态,无法敞开心扉。但我们发现他每次的摄影作品都很有内涵,就鼓励他通过影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想法,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也更加完整地了解朗朗的生命故事。” 网的外面,是被沉重货物“困”住的行人;网的里面,是被疾病“困”住的朗朗。影像发声以摄影的形式帮助其展开与自我的沟通与疗愈,将被压制的、边缘性的话语重新呈现出来,而社工以倾听者的角色无条件地理解和接纳服务对象的生命故事,用温暖和关切弱化其对外在世界的消极认知与防御。



▲摄影照片《网》


02
探索需求:内心需求的洞察者

“你看到了什么?石子路?其实我拍的是一只蚂蚁,就像你看不到我一样,你看不到它。”这是朗朗给自己摄影作品加的旁白,“从他的表达里面我们可以看见他渴望被看见、被关注的需求,但是他做的很多事情在家里总是不被鼓励和认可,例如,他非常喜欢并且擅长诗歌创作,但从母亲那边得到的反馈是无用、无价值的评价,这让他很沮丧。”社工华梅霞解释道。个体的自我认知与家庭环境的互动紧密相连。朗朗在家庭中所遭遇的对其诗歌创作等爱好的否定评价,宛如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不仅严重挫伤了他的自尊心,更在其心理层面构筑起了自卑与敏感的高墙。这些负面经历如同隐匿在暗处的礁石,使他逐渐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的漩涡。社工作为洞察者的角色清晰地视见了服务对象的问题、情绪及需求,并播种下认可与接纳的种子,静待花开。



▲摄影照片《渺小》


03
锁潜能:优势特长的发掘者

“为什么随地都能捡到钥匙?我丢的那一把又在哪里?”朗朗内心深处的疑问,恰是其灵魂深处最炽热的渴望,他期望能够找到自己的那把钥匙。“而对于朗朗来说,康复驿站就是他的钥匙,在这里他解锁了很多才能”,社工华梅霞开心自豪地说道。对朗朗创作才能的发现源于一次DIY帆布包涂色,社工注意到朗朗极其细致,对图片颜色有较强的分辨力。此后,在日常的驿站康复训练活动中,社工通过观察与交流,发掘到除了摄影之外,朗朗在诗歌创作、绘画、唱歌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兴趣和天赋。“他创作的诗歌被刊登在驿站宣传手册上,他的绘画作品还被用在了驿站文创产品帆布包上。”社工华梅霞展示着朗朗的“文创周边”。康复驿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解锁了朗朗那些不被看到、不被认可的能力。他不再是被网住的困兽,也不再是渺小的蚂蚁,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价值的个体,在康复驿站开出自己的花朵。



▲摄影照片《遗失》




光影交错间,藏着喜怒哀乐,锁着梦想渴望。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是服务对象康复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社区精康社工专业实践的宝贵财富。用影像发声,用心灵倾听,用专业洞察,用智慧发掘,未来会有更多的服务对象在社区精康的旅程中实现从内心的挣扎到自我价值的绽放。






供稿:儿童与残疾人福利科
编辑:张嵋珥
审核:何晓卒

昆山民政
发布民政资讯,推进政务公开,提供在线服务,促进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