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重新在南通发现中华凤头燕鸥以来,每年夏天勺机构都在东凌重点调查中华凤头燕鸥,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2024年,中华凤头燕鸥也如期而至!
▲7月25日在通州湾高潮位停歇地内记录到两只成鸟两只幼鸟。摄影师:朱迎春
随着江苏各个调查点的秋迁调查逐渐开始,有利于调查的潮水时间有限,加上调查人手的分散,我们很难对于东凌的项目点进行连续的观测。于是,今年,我们邀请了包括本地教师和来自各地的调查员组成“中华凤头燕鸥调查小队”,来到南通通州湾的东凌湿地,对度夏的中华凤头燕鸥进行持续一周的调查。
与此同时,我们的月度调查也在持续进行,并与本地摄影师朱迎春等合作,自6月开始在项目地寻找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
2024年6月28日-8月21日,勺机构团队及当地摄影师团队,在项目地共进行了多轮次中华凤头燕鸥调查共计36天,累计有11天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单日最大记录到3只成年个体和1只幼年个体共4只。加上各地鸟友的观测,目前在通州湾一地最大单日记录为3成2幼共5只。
来到东凌的调查小队中,有一位来自上海的调查体验员马子钧,曾参与过勺机构组织的多次大学生活动,本次报名参与了调查工作。在气温逼近40度的炎夏,面临炎热、大雨以及多变的潮水,调查员们经历了怎样的一周呢?子钧同学的一则回顾,带大家一起体验!
/
▲经过几天的寻找,我们还是在通州湾的一个高潮停歇地内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拍摄:马子钧
我第一次见到中华凤头燕鸥是在江苏沿海的一个内塘,在这里的堤坝上开车,左右常常是一黄一蓝不一样的海景,而内塘由于与黄海隔绝,水位不受潮汐影响,涨潮时鸟儿常常在此歇脚。另外,内塘也不同于黄海的泥沙滚滚,是一片澄静的蓝,是一个绝佳的观鸟地。而这里,就是前几天有摄影师拍到中华风头燕鸥的地方。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能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可能它们已经离开,那代表着我们未来7天都可能“一无所获”。
▲调查员们在通州湾。拍摄:徐华
虽然我之前在勺嘴鹬在中国的活动中和社团的同学们来过东凌,去看几千只蛎鹬,但是那是冬末春初,和夏季的鸟还是不太一样的。(点击回顾春初的大学生活动👉《活动回顾 | 勺机构带着大学生们去东凌看蛎鹬啦!》)
本次调查第一个任务就是先熟悉路线和当地鸟种。于是第一个调查日的晚上,章大师和青栗子给我们开了一个会议,辨析了中华凤头燕鸥和其它易混物种,确认了观鸟路线,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第二天,章大师就带队在海蜇塘附近寻找中华凤头燕鸥,确认几个重要的调查点位。
等待中华凤头燕鸥现身的日子虽然燥热,却并不难捱,即使看不到中华凤头燕鸥,也有不少的水鸟在此栖息。这又是夏季,即将立秋,有些鸟的繁殖羽正在褪去,斑斑驳驳,看起来潦草又好笑,这是图鉴上很难看到的形象;有些幼鸟已经现身,毛茸茸的普通燕鸥的崽崽因为羽毛蓬松,看起来比亲鸟还大一圈,向着亲鸟讨食;有些鸟的腿上打着旗标,我们拼命去看清旗标上的字母和数字,把拍摄旗标的任务都寄托在相机焦段最长的两位老师身上……
▲翻石鹬UAA是我们此行记录到的第一只带旗标的鸟类,在去年,勺机构也在东凌记录到TA。根据机构老师的记录,这只翻石鹬2018年12月在澳洲塔斯马尼亚环志,环志时为二龄鸟。拍摄:张雪莲
▲一小群鸻鹬和鸥在涨潮时站在堤边的浅水。拍摄:张雪莲
只看天空的话,就像掉进了漫画里。我不太懂高积云什么的专业名词,不过这应该是只有太阳当空照的闷热夏天特有的云朵,就像蛋白霜打发过度一样,大块大块地悬在蓝蓝的空中。在车里看看倒是很好,可一下车就会让人忘记它的美,脑中只留下背后那令人昏厥的高温。即使是在海边,站在堤坝上也并不凉快,空气凝滞,汗如泉涌。
8月3日,同行的徐老师走下堤坝,在内塘疑似观察到了中华凤头燕鸥,我们闻讯而去。内塘意外地凉爽,海风吹散了身上笼罩的热气,吹得人很舒服。绿红渐变的碱蓬扫过我的运动鞋,留下了白色的盐粉,被脚踩过的碱蓬会发出脆脆的声音,被擦碰到的碱蓬会马上弹回来,很新奇。还有不少干燥的黑色大圆片,边缘翘起,踩起来发出袋装薯片碎裂的声音,徐老师说这是麋鹿踩过的苔藓地衣一类的东西,干燥后便成了这样。再往海水那边走去,泥地上的小脚印越来越多,密密麻麻,形态各异,让人心都化了。
▲各种鸟类留下的脚印。
等我们到达的时候,徐老师说中华凤头燕鸥已经飞到对面去了。天空中盘旋着普通燕鸥和白额燕鸥,地面上留下来的只有红颈滨鹬,我悄悄靠近。海水蓝得不像话,小小只的红颈滨鹬旁若无人地在水中啄食,好静谧悠闲的画面。在那一瞬间,我好像忘却了时光流逝,停留在海边,屏息凝神,看小鸟自由自在,背景是一片海,走过的滩涂还留有动物的脚印,周围只有寥寥数人,也和我一样屏息凝神。
虽然那天没有看到目标物种中华凤头燕鸥,也没有顺带找到勺嘴鹬,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了它们也许还没有飞走,之后的日子还有盼头。
▲红颈滨鹬。拍摄:马子钧
▲小群的鸻鹬。拍摄:徐华
8月4日,还是徐老师先在前线发来资讯,他拍到了!拍到了中华凤头燕鸥!然而它还是没等我们到来就飞走了。
我们约定,明天早早就蹲守在这里,等高潮的时候把鸟推过来,这样鸟儿就不会被我们吓走。然而等我们早早到达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内塘里的鸟已经很多了,没办法,我们只能像昨天一样慢慢靠近。
走到一半,我发现单筒望远镜的体积还是太大了,恐怕会吓到小鸟,于是中途留下了单筒望远镜,转为鸭子步靠近水鸟。可能是因为离水近了,加上我蹲着走,视线总不免在脚下流连,我竟意外发现了好几个鸟蛋,都已经破壳,淡黄色的鸟蛋上附着着褐色的斑点,让我不禁想象幼崽破壳而出的样子,它们现在都活下来了吗?多大了呢?
▲飞走的中华凤头燕鸥。拍摄:张雪莲
终于,徐老师说中华凤头燕鸥在远处与黑尾鸥混群,猫咪老师给我对焦了单筒望远镜,但是天太热,扰流太严重,黑尾鸥在望远镜里重重叠叠,我并没有看清。忽然,猫咪老师指着天空说,中华凤头燕鸥在捕食,我试图拍照,但是完全没对焦。后来看猫咪老师的相机才发现捕食的还是一只宝宝(亚成)呢!好厉害!
老天奶终于给了我一个硬盘加新的机会,没等多久,我就看到中华凤头燕鸥出现在另一端。其实前几天我们在看到疑似种的各种纠结都是没有必要的,等你真的看到它,就会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和其它燕鸥完全不一样,非常好认,嘴很大,很黄,头也有点大,看起来有点傻,那个气质,和其他的鸥完全不一样。
我又悄悄以鸭子步靠近,还小心翼翼地选了几根草当作前景,用于掩耳盗铃,希望中华凤头燕鸥别再飞走了,希望它们看不见我。快靠近草的时候,我完全跪着在地上挪动了……好在,终于拍到了!两成一亚成,那个崽崽就是刚刚捕鱼的崽崽,眼睛比亲鸟都大,有一种很清澈的感觉,旁边伴着白额燕鸥、黑腹滨鹬和环颈鸻。
▲中华凤头燕鸥与鸻鹬群。拍摄:徐华
▲这片内塘除了有燕鸥,还有不少鸻鹬停歇休息。拍摄:马子钧
除了每日调查中寻找中华凤头燕鸥,我们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和当地渔民和养殖户们的交流,他们是与沿海的土地、滩涂、海水和鸟儿们联系最为密切的人群。8月5日,我们和青岛海研会的老师们一起进行了海蜇塘养殖和贝类养殖的访谈,试图厘清这边的水产养殖状况以及与鸟类活动的关系,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双赢路线。
海研会的老师真厉害,访谈时问出来的问题都很专业,就连吃饭的时候都能告诉我们水产的品种和诸多小知识。傍晚,访谈结束的时候,黑云压城,从海那边的天空倾倒过来,快把地面压下去,天一下子黑了,我很少见到这样的场景,激动地看向窗外,我看到了整个池塘的光伏板,我想小鸟再也没法落脚在这块塘里了。
▲炎夏天气多变,几日的酷热突然转为大风雨。拍摄:徐华
虽然在调查的第一日,我们在紧张的行程中已经参观过同行调查员徐华老师所在的勺嘴鹬教室,也是丰利小学的科学教室,了解到当地校园的自然教育的一角。在8月6日,我们又来到了友谊路小学的勺嘴鹬教室,学习这所学校进行的自然教育课堂。
▲丰利小学勺嘴鹬教室一角。拍摄:青栗子
▲友谊路小学利用校园的内的柱子办起了学生画展。| 图片来自博物美育
偌大的小学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其中的儿童作品更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真是“比上不足,比下还不足”。在这里,学生能举办自己的画展,其中的画作富有个人风格,画面里的鸟类也栩栩如生。校园里还充斥着鸟类元素,壁画、展板、指示牌,无一例外地介绍了包括勺嘴鹬、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朱鹮等保护物种。各位美术老师激发学生用各种表现形式与鸟类连接起来,包括但不限于超轻粘土涅的黑脸琵鹭、蛎鹬和白鹡鸰,剪纸、扎染、绘画……
▲友谊路小学学生们用超轻黏土绘制的黑脸琵鹭主题作品。
除了参观,我们也是带着任务来的。我们与本校的老师和两位学生一起,试玩了勺机构与当地教师团队一起开发的鸟类迁徙主题桌游的样品,记录老师和学生们在实际游玩中的反馈,为桌游接下来的更多开发提供样本。没想到孩子们的表现激发出我们的诸多思考……
▲桌游以勺嘴鹬、小青脚鹬、大滨鹬和半蹼鹬为主角,桌游的设计与绘制是勺机构与本地勺嘴鹬教室的教师们一起完成的。| 图片来自博物美育
▲我们与孩子们一起玩桌游。| 图片来自博物美育
/
作者介绍
▲
马子钧(自然名:麒麟瓜)
专业学汉文、会日语、会画画、拿过泰拳和巴柔奖牌的观鸟菜鸟。
我什么都可以干的!姐姐们看看我!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