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平时在窗前叽叽喳喳的鸟儿,
某一段时间会突然消失不见。
尤其是寒冷的冬季,
鸟儿们是如何逃离冰冻和积雪呢?
鸟儿冬天去了哪?
人们又是如何研究鸟类呢?
来看看MinuteEarth制作的科普视频,
了解鸟儿们的旅程吧。
👇点击观看视频👇
不方便看视频?
来先看看补充版吧。
鸟儿们去了哪?
在没有科学家研究前,人们对于鸟类的行为更多是猜测。一些地区还曾有着“鸟儿在湖底冬眠”的创作记录。
这幅16世纪的版画展示了渔民从海底捞出一网“冬眠的燕子”。| 图源视频
还有人曾猜测,冬季鸟类们都会飞到月亮上过冬。
月球表示承受不住 | 图源视频
如今我们知道,这当然都是不可能的。
迁徙,才是鸟儿们的避寒的秘密武器。
迁徙途中来到江苏海滩休息或者越冬的水鸟们 | 拍摄:李东明
人们如何研究迁徙?
既然鸟儿们并不冬眠,也不飞往外太空,那么广阔的地球必然有一处给它们落脚。
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研究鸟类迁徙的呢?
视频为大家介绍了主流的三种方式:环志、卫星跟踪器和光线记录仪。
在1900年前后,一位丹麦教师将标记过的铝环佩戴在鸟的脚上,并把它们放飞。| 图源视频
环志:给鸟类的脚戴上金属制的脚环(有时是彩色的旗标),通过在不同地区目击到或是捕捉到环志的鸟类,记录鸟类的迁徙规律。
一只脚上环志的斑尾塍鹬 | 图源勺嘴鹬在中国
然而,环志所能记录到的,只是迁徙途中的一个个独立的点,而点与点之间的情况却仍旧不为人知。
环志揭示了鸟类们全球性长距离迁徙的真相,一只匈牙利环志的白鹳被发现死在了南非,而迁徙路途中的情况却不得而知。| 图源视频
卫星跟踪器:利用小型的卫星发射器,向卫星发射信号来跟踪记录鸟类的飞行,更加科学也更加准确。
一只在江苏环志的极危物种勺嘴鹬,同时也背上了小小的卫星跟踪器。| 图源勺嘴鹬在中国
卫星跟踪器更加准确的同时,却也给小鸟们增加了额外的负重,对于一些体型更小,或是飞行距离过长的鸟类,卫星跟踪器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体力消耗,成为迁徙路上的阻碍。
即使是改为体型更小的GPS发射器,仅接收卫星信号而不发射,对于一些鸟类来说还是太重了。| 图源视频
光线记录仪:使用光强记录仪,计时器和记忆芯片,加起来不到0.5克。这样,用更小、更轻便、更不容易给鸟类带来阻碍的方式,制成光线记录仪。科学家们需要定时捕捉鸟类,并回收光线记录仪。
科学家们制作出的光线记录仪 | 图源视频
通过记录仪上的光线记录,结合地球上的日照时间变化,主要是依据正午时分的记录,让科学家们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也展现了更加真实的迁徙真相。
随着太阳和地球的移动,每个地区的日照将会有所不同,这就方便了科学家们进行反推。| 图源视频
令人惊叹的迁徙
通过各种研究,科学家们揭开了奇妙的鸟类迁徙之谜,其中的奥秘令人惊叹。
中沙锥是其中的飞行速度冠军,记录显示它从瑞典飞至非洲中部,仅用了3天时间,全程6800千米,平均每小时飞行96公里。
中沙锥与它的传奇速度 | 图源视频
北极燕鸥则是其中“马拉松”级别的飞行距离冠军。每年,北极燕鸥会在北极与南极之间飞一个来回,预计长40000千米。
长距离迁徙冠军的北极燕鸥 | 图源视频
实际上,或许是为了借助盛行风,北极燕鸥飞行的距离比预计的还要多出两倍,约90000千米。这就意味着,一只北极燕鸥一生的飞行总长约250万公里,足以从地球和月球间飞行3个来回。
实际迁徙路上北极燕鸥的飞行轨迹 | 图源视频
视频没有提到的,还有一种神奇的迁徙鸟类——斑尾塍鹬,保持着不间断飞行记录多年。
2007年9月,一只代号为E7的雌性斑尾塍鹬,用时8.2天,斜跨太平洋,从美国阿拉斯加州飞往新西兰,全程不吃不喝不停歇飞行了11587千米,创造了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
斑尾塍鹬E7的飞行轨迹组成了心型 | 图源勺嘴鹬在中国
而2021年9月,这一不间断飞行距离的记录,再次被同物种打破,另一只编号为4BBRW斑尾塍鹬不吃不喝耗时10天,飞行距离13000千米到达了目的地。
斑尾塍鹬在江苏沿海 | 拍摄:汤正华
如此长距离不间断的飞行,即使是在鸟类中也罕见,不禁让我们想,在不可思议的鸟类迁徙路上,还有怎样的传奇?到如今,科学家们也只揭示了鸟类神奇的能力的一部分,还有着许多未解的谜题。
奇妙的自然蕴藏着无数的奥秘与惊奇,发现和探索自然也凝聚着人类无穷的智慧,而探索之前,保护自然,更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能力。
—
视频来源/MinuteEarth
视频翻译/违章君
编辑/青栗子&雨笑笑笑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