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作为东亚迁徙水鸟保护的明星物种,是少数种群数量成功恢复的案例。然而,在我们庆祝"保护有成"的同时,仍有诸多证据表明黑脸琵鹭尚未脱离险境,特别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加剧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威胁。
在最近发表于《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的研究中,我们探讨了湿地经营管理如何在不同越冬地促进黑脸琵鹭的栖息地利用,希望为该物种的长期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文章近日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21至2022年冬季,我们在黑脸琵鹭主要越冬地(台湾西南沿海、广东深圳湾、广东海丰、福建兴化湾)随机抽样了456个湿地,调查栖息地环境因素与经营管理类型如何影响黑脸琵鹭的占据率(occupancy)和数量(abundance)。
结果显示,在所有越冬地中,黑脸琵鹭更倾向于出现在以保护为目的进行经营管理的湿地里。这些受黑脸琵鹭青睐的湿地通常面积较大、水深10至20厘米、堤岸被植被覆盖且由天然材料构成。有趣的是,保护管理对提升黑脸琵鹭数量的效果具有地域差异,其中以台湾样区的效果较为显著(图1、图2)。
▲图1:这片位于广东海丰的湿地具备了黑脸琵鹭偏好的栖息地条件:面积较大、水深10至20厘米、边缘堤岸由天然材料构成且被植被覆盖。
▲图2:虽然保护措施在所有越冬地都能增加黑脸琵鹭使用湿地的可能性,但只有在台湾样区显著地提升了黑脸琵鹭的数量。
为何保护措施增加了黑脸琵鹭利用湿地的可能性,却只有在台湾能增加黑脸琵鹭数量?首先,台湾越冬黑脸琵鹭种群基数较大,能形成更大的核心群体,从而吸引更多个体加入;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这也反映了越冬地保护的实施与成效存在地域差异。相对于其他越冬地,台湾是否实施了某些特别有效或强度更高的黑脸琵鹭保护措施?这是我们非常感兴趣且计划在未来深入探讨的议题。
此外,虽然黑脸琵鹭已知能适应鱼塘和盐田等多种人工湿地,但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若缺乏积极的保护干预,单靠现有的经济用途湿地,甚至是保护区内的天然湿地,都无法支持黑脸琵鹭种群持续恢复。
黑脸琵鹭现今的"保护有成"和种群复兴,是持续不断的保护努力所带来的结果。因此,如何有效维持保护干预强度并妥善调配资源,成为确保该物种未来发展的关键。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量化证据,支持越冬地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及其地域差异。为确保黑脸琵鹭的长期存续,我们建议必须持续并加强针对该物种的越冬栖息地经营管理,特别是在种群数量恢复速度较慢的地区。
▌英文版:
▌在线阅读论文:
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4.e03077
▌下载论文PDF:
/
最后,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佩戴彩环的黑脸琵鹭,欢迎将你的目击记录上传至下方的网站中。你不仅能在该网站查询到目击个体的身份信息,你提交的目击记录也能为黑脸琵鹭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添砖加瓦。(点击进入👉【黑脸琵鹭保护网络】)
使用2024年5月在条子泥记录到的黑脸琵鹭作为举例:
▲2024年5月27日,黑脸琵鹭M89在江苏盐城条子泥梁垛河口周边的滩涂上觅食。它腿上带编码的彩色环志,向我们道出他的迁徙经历。| 拍摄:虹桥黑背
▲在黑脸琵鹭保护网络的网站中,[黑琵列表]可以搜索到M89的各类信息,[回报黑琵]可以将信息上传,为研究人员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我们可以了解到,2022年6月,黑脸琵鹭M89在韩国领到它的“身份证”,当时它还是刚出生不久的幼鸟。自“领证”以来,M89在台湾、上海南汇东滩和江苏条子泥等地多次被目击,2024年已经有9次目击被回报到网站中。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