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心刘国瑞团队: 定量阐明工业源含钛纳米颗粒大气排放

文摘   2024-11-20 15:36   英国  

研究背景

工业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各种工业生产会无意释放纳米颗粒物并进入大气。含钛纳米颗粒可通过呼吸摄入进入人体肺部,并在体内循环,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外源性含钛纳米颗粒 (Ti-containing NPs) 已在人体脑脊液中检测到。

目前,人们对含钛纳米颗粒的来源认识尚不清晰,对工业活动过程中含钛纳米颗粒物大气排放水平尚未量化。

论文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秋婷博士刘国瑞研究员等利用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SP-ICP-TOF MS) 对焚烧和冶金等 13 类工业活动产生的细颗粒物中的含钛纳米颗粒的数浓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燃煤电厂含钛纳米颗粒的浓度为 1.7×10¹⁰ particles/g,危废焚烧为 7.7×10⁹ particles/g,高炉炼铁为 5.5×10⁹ particles/g,焦化厂和铁矿石烧结产生的细颗粒物中含钛纳米颗粒的浓度也比较高。利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工业活动过程中含钛纳米颗粒物大气排放量,阐明了区域排放分布,指出含钛纳米颗粒排放较高的典型行业,对优先源的识别和控制有重要意义。对深入了解含钛纳米颗粒物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和推进全球可持续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 Figure. 十三类工业活动中含钛纳米颗粒大气排放的区域分布

该成果以“Atmospheric emissions of Ti-containing nanoparticles from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China”(《工业源含钛纳米颗粒的大气排放》)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上。

论文信息

  • Atmospheric emissions of Ti-containing nanoparticles from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China

    Qiuting Yang, et al., and Guorui Liu*刘国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Environ. Sci.: Nano, 2024, 11, 3816-3825
    https://doi.org/10.1039/D4EN00347K

作者简介

杨秋婷 博士研究生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导师是刘国瑞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工业活动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以第一作者在 Nat. Sustain., Environ. Sci.: Nano,Environ. Chem. Lett. 发表 6 篇文章, 获 2024 年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刘国瑞 研究员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文通讯作者,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 研究方向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控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十余项,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在 Nat. Sustain., Nat. Commun., ES&T 等发表论文 103 篇。担任SCI/EI期刊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Emerging Contaminants Sustainable Horizons 副主编,担任环境化学、地球环境学报、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Ecotoxicology 和 Green Technologies and Sustainability 等 5 本中英文期刊的编委,获 2023 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第 13 届国际 PTS 大会青年科学家奖。

相关期刊

Nano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rsc.li/es-nano

Environ. Sci.: Nano

2-年影响因子*5.8
5-年影响因子*6.7
JCR 分区*Q1 化学-多学科
Q1 环境科学
Q2 纳米科学&技术
CiteScore 分12.2
中位一审周期44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全面报道具有环境用途的工程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应用研究,以及人工与天然纳米材料在生物和环境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发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纳米材料在水、空气、土壤、食物和能源可持续性等领域的新应用;纳米材料在生物系统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纳米毒理学研究;纳米尺度材料的环境宿命、反应性和转化;环境中的纳米尺度过程;可持续性纳米技术,包括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生命周期评价、风险/效益分析等。

Editor-in-Chief
  • Peter Vikesland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 Susana Loureiro
    🇵🇹 阿威罗大学

  • Antonia Praetorius
    🇳🇱 阿姆斯特丹大学

  • Wei-Guo Song (宋卫国)
    🇨🇳 中科院化学所

  • Kevin James Wilkinson
    🇨🇦 蒙特利尔大学

  • Tong Zhang (张彤)
    🇨🇳 南开大学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 John Fortner
    🇺🇸 耶鲁大学

  • Leanne Gilbertson
    🇺🇸 匹兹堡大学

  • Iseult Lynch
    🇬🇧 伯明翰大学

  • Wendel Wohlleben
    🇩🇪 巴斯夫

  • Bintian Zhang (张斌田)
    🇨🇳 南方科技大学

  • Ines Zucker
    🇮🇱 特拉维夫大学

* 2023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4)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欢迎联系我们发布论文报道
📧 RSCChina@rsc.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RSC Sustainable Science
报道RSC期刊发表的环境科学、可持续、绿色化学、能源等领域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