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感到幸福,是确信自己拥有爱的能力”

情感   2024-05-20 22:13   北京  
看《不够善良的我们》,太心疼Rebecca,那句“变成Rebecca,很糟吗?”简直赚足了眼泪。


*摘自剧集台词


Rebecca,当打工人时是最努力的那个,成为自由策展人后更加拼命,为了完成工作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生活中,不屑于讨好别人,穿着也有自己的品味。


可这样的Rebecca却成为亲密关系的负面教材:工作室的员工因结婚对象选择离职,Rebecca询问理由,得到的却是——“他(结婚对象)说,你以后想变成Rebecca吗?”。


变成Rebecca,是什么诅咒吗?


相信所有希望保持独立自我的朋友都会同意Rebecca的控诉:


*摘自剧集台词


“到底为什么,我要为了自己只是一个人而觉得自卑、觉得抱歉啊,我这么努力。”


但独立似Rebecca,在异国漂泊的时候也会想跌入温暖的怀抱,在自己患病后,也希望得到陪伴和爱护。对于Rebecca而言,爱就像是甜蜜的泡泡,虽然充满吸引人的色彩,但破碎是它唯一的结局。


有观众分析Rebecca是回避型依恋人格(「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vPD,渴望爱,却也恐惧爱,似乎不具备爱人的能力。)


*摘自小红书讨论


这样看起来相爱似乎真的太难,可能也有部分朋友觉得“那就不爱了”,没有开始就不会受到伤害,可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大家直呼“磕到了”的另一部剧《春色寄情人》,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亲密关系案例:两个合拍的人在一起,有甜蜜的日常,遇到矛盾时可以好好沟通解决,相处靠的从来不是牺牲和将就,而是两个独立人格的吸引和碰撞。


*图片出自小红书、《春色寄情人》剧集


剧中的庄洁,年少时也曾身体的残缺而胆小害怕,不愿意和人交往,直到陈麦冬告诉她“拐杖也可以成为武器”,等到两人再相遇时,她成为了“将劣势化为优势”的王牌销售,面对逝去的感情也十分果断,绝不拖泥带水,健康的关系会给自我带来积极的反馈。


*图片出自小红书、《春色寄情人》剧集


两人的感情戏也被大家称为“双向奔赴”,当庄洁因为亲人离世而痛苦挣扎时,陈麦冬在旁安慰;会贴心地为庄洁寻来有效的止痛药膏,并附上手写的用药指南;而在陈麦冬受原生家庭影响而变得小心时,庄洁告诉他“去爱一个人,而不是等待被爱,这是从孩子变成成人的唯一方式。”


开放式的结尾引人遐想,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似乎也要重新燃起去爱的火光。当然,肯定也有朋友会说,不管理不理想,这都是影视剧的角色,在现实中建立亲密关系时,我们似乎还是会犹豫不决。


我们不具备相爱的能力?


我们会为博尔赫斯笔下“和你在一起,不和你在一起。这便是我时间的尺度”而心潮澎湃,也会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所谓爱,就是被爱的人自觉自愿地把虐待他的权利拱手赠于爱他的人”而及时刹车。“相信爱的美好,却不相信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成为一种魔咒。


没进入亲密关系之前,害怕“长期亲密关系”根本是个伪命题,或者觉得自己不适合建立亲密关系;等进入一段关系中,害怕沉溺其中,丢失自我;而等到一段关系破裂后,又加深了“看吧果然我就是不适合亲密关系”等消极念头,由此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我真的太不适合亲密关系了#阅读量超过2.1亿,害怕失去自由,害怕争吵,害怕被伤害...人们在还没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就自我攻略般地结束了关系。


*摘自微博热门话题截图


是啊,独处的环境下,我们几乎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早上起不来就赖床吧,想吃什么食物就下单,可以因为看到好玩的段子哈哈大笑,也可以因为一部戳心电影而放声大哭,好像无需迁就任何人,是完美的状态。争吵更像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那头“房间里的大象”,好像不提及它便相安无事,而和亲密之人的争吵更像是淬毒的利剑,总能带来致命的伤口。


将“不适合”、“不具备”当作逃避亲密的理由,可以让我们更自由,更快乐,更安全吗?独处久了难免会有孤单的时刻,那些渴望亲密接触,希望能得到理解的瞬间也都真实存在着;因为逃避争吵,所以尝试冷处理,越冷处理,越会引发新一轮的征战,长期下去,我们也会讨厌那个在争吵中内耗的自己。所以,拥有爱的能力似乎才是进入一段关系,尤其是健康亲密关系的基础。


*摘自Pexel网站


我们如何真实地去爱?


就像克服恐惧的方式是直面恐惧一样,我们需要用“去爱啊”的笃定破除“爱无能”的软弱。童话只会以“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结尾,可现实却仍在继续,当两个相爱的人脱去对爱的滤镜,用更现实的眼光,用共处一室的方式去践行爱时,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作者胡辛束在新作《当相爱的人住进一个房间》中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 推开未知房间的门,重新探索亲密关系


接触未知,并积累一些“感情瞬间”,是我们踏出的第一步。在没能去爱的时候,我们像独自闯荡世界的勇士,背着自己的全部行囊,试图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突然有一天,在前进道路上,你发现了一幢木屋,推开门发现这是另一位赶路者的小屋。


*摘自Pexels网站


TA和你慷慨地分享食物,讲述过往的经历,一起看星空,当然也会有争吵和红脸的时候,可仍愿意继续相处下去,渐渐的,TA和你变成了“我们”。


这种不断积累起来的,掺杂着甜蜜和酸楚,却仍要继续的瞬间,被作者胡辛束称之为爱。她在书中这样描写:


“(感情)不是一个均匀上升的过程。它更像是跳跃状的,这一刻还是好奇,下一刻可能就成了好感,再在某个时刻又变成了喜欢,之后变成爱,或是变成任何形态,总归不是线性的,而在于某些瞬间。”



其实可以发现,探索亲密关系的过程也是一场自我成长的试炼。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推开各种门,通过付出和分享来实现成长,尽管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充斥着磕绊和心痛,但只有勇敢地实践,我们才能提升爱的能力,正如弗洛姆说的那样,爱是给予而非索取。熟悉作者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那个曾经在感情里有些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的形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敢于付出爱也敢于接受爱的勇士。


- 那些矛盾和争吵背后,也留着爱的痕迹


很多时候,我们既害怕争吵,也害怕对方看到那个在争吵中不够体面的自己,可世界上从没有完美的人,在争吵时,双方都一样脆弱,却也不会因为一次争吵而分崩离析。在爱的人面前,连争吵都坦荡。所以啊,直面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的一点点裂痕,再用沟通和爱去缝补,也抱住那个因为消极情绪而不够完美的自己吧,爱的能力也体现在那些承接住对方阴暗面的时刻。


*摘自Pexels网站


胡辛束在书中也并没有回避这一点,她谈及和爱人争执的原因,直言“完全算不上什么大的主题,无非是一句语气不好的表达或是一个皱眉的动作,一个细节就足够我们俩委屈。


“可面对争吵,她没有像以前一样选择逃避,而是找到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相处的诀窍终归是要两个人同频。比如我们两个人可能做不到不敏感,做不到去忽略相处中的瑕疵,那就争执,坦坦荡荡地争执。”



当两个独立的人开始共处一室,自然有很多需要双方妥协、磨合的地方,这个阶段看似难熬,但事后想想却也留下了不同的回忆。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做饭并无天赋,可好在对方擅长,不过两个人的饮食习惯却完全不同,所以每次吃饭时都会觉得委屈,有一次忍不住哭了出来。


但当对方都很了解彼此习惯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同居的恋人对桌而坐,面对食物时会流露出渴望的表情,吃到心仪的味道时会下意识抬头对爱的人笑,饱餐过后会瘫坐,大脑会停滞,望向爱的人时连眼神都会变得空空,血液流进肚子里,短暂地变回小动物。用动物的语言对对方说,很高兴能跟你一起吃饭呢。”



- 我们可以在爱中得到自由


那些因为害怕失去自由而选择不进入亲密关系的朋友们,追求自由和独立当然没错,而且真正的爱,从来不需要以放弃自由为代价。如果进入关系意味着放弃自我,那不是爱,是控制。


作者也在书中记录下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自由时刻”:在一次骑行过程中,她的思绪弥漫在空中,想起曾经没能得到的衣服和无疾而终的恋情,可那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正在骑车的人。


“当我意识到,刚才仿佛进入了平行宇宙的某个通道,成为了几分钟久违的自己时,我激动得几乎要哭了出来。在那几分钟里,我偶然地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自由的人,脱离于任何关系之外。是诗意的。”


*摘自Pexels网站


结尾


爱是勇敢者的游戏,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么世界上可能也只有一种浪漫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爱背后的阴暗面后,依然愿意付出爱的勇气。去爱吧,或许我们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宇宙。


胡辛束新书

《当相爱的人住进一个房间》

↓ 限量亲签版热售中 


烟波
两性、情感,说点儿自己想说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