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老长安~
张桂梅校长的事,我之前写过很多次,今年又出了一个改编自张校长真实事迹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
虽然对于张桂梅校长、对于华坪女高、对于当地女性曾经的命运,我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但看剧的时候还是一次次觉得很揪心。
开篇就是宋佳饰演的张校长去找她的一个女学生,看到的却是女生家里人找了媒婆,准备把她嫁人送出去换彩礼。
而这个女孩子才不过14岁。
用相对松快一点的话说,这个女孩子是“酗酒的爸、已经不在的妈、需要供养的弟弟和破碎的她”,说得残忍一点,就是一个还完全不懂人生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的小女孩,要被自己亲爸用三万块钱给卖掉。
这就是很多时候,所谓“彩礼”的真相,它是父权与夫权的交易,是将一个女生看作一种资源用来交换的残酷现实。
而在这样扭曲的“习俗”和“文化”里,早早辍学,结婚给家里换彩礼,甘心接受几万块钱就能买断自己一生,就成了很多当地的女孩子无法选择的命运。
她们想象不到还有另外的选择,更想象不到她们原本应该好好读书,走出大山,打破这个在她们和她们的母辈身上不断重复的循环。
这也是不管在剧中还是剧外,最刺激到张桂梅的地方。
她在这里看到的现实是,所有班上中途辍学的孩子,“无一例外”全都是女孩,每一个女孩背后都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嫁人后如果生了女儿,女儿就再过一遍同样的人生。
甚至她亲眼看到过,两个不过十五六岁的女孩,坐在一起比谁怀孕的肚子大。
也有的女孩子,嫁人后生产,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这不是剧凭空制造出的“矛盾”,这就是张桂梅校长在建立华坪女高的过程中、在守护着一批又一批女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
这种赤裸裸的真实和对当地女性所遭遇的困境的重现,在《山花烂漫时》这个剧里,俯拾皆是。
这也是今年第一个在豆瓣电影评分冲上9.0分的国产剧。
我还没有全部看完,但就目前的观感来说,这个9.0分,确实实至名归。
甚至我觉得还可以更高一点。
前面说了,剧改编自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女士的真实故事,张校长按理说是不需要我多提的。
当然我不介意再复述一下她的伟大人生。
不满20岁,从黑龙江到云南支边,丈夫去世后主动要求调到华坪大山,为了当地女孩子普遍存在的辍学问题,一手建起华坪女高,也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
从2008年开始,她一直坚守在这所高中,全身心捍卫着每一个女孩读书的权利,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精神,从最初到处求人建校,到后来守得云开见月明,至今年已经是第16年。
她已经快70岁了,疾病缠身,还坚持为每一年进校就读的学生们保驾护航,送她们去高考,送她们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身上是一种高尚到极致的信仰,又因为这种信仰的力量和贯穿一个人一生的坚持,是极为罕见的,很多人在理解张桂梅的行动时,会出现误读与偏差。
过往也不是没有改编失败的先例。
但事实证明,只要足够用心,是可以拍成功的。
也不需要去制造刻意的冲突或者戏剧化的处理,只要原原本本地将华坪女高的事情拍出来,就已经足够感人。
我自己在这个剧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也是两个字:真实。
电视剧并没有避讳对当地女性困境的真实呈现,被逼迫嫁人的女孩子动辄挨打受骂,上一辈的女性一辈子被呼来喝去毫无自尊,而读书、教育在这些女性身上是一种全然的空白。
不仅当地的观念里,女孩子就不该多读书,上面也没有什么配套的措施去保障她们受教育的机会。
张桂梅校长就是在这种观念的冲击和对现状的不解与愤怒下,毅然决然要建立一所女子高中,学费全免,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让这些女孩子能通过读书上学改变她们的“宿命”。
她想让这些女孩子知道,山外面是什么样子。
女高筹建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张校长不仅要去说服县里的领导,还要尽可能地向社会力量寻求援助。
同时也要挨家挨户上门,恳求那些思想封闭的家长,送自己的孩子去她的学校上学。
这些四处奔波的经历,这剧中都有细致的展示。
当然也许是可以说,这些事情看纪录片、看张校长的采访、看各类报道或者文章,都可以知道。
但真的只有到了剧里,才能直观感受到,在大山里建这样一所学校,十几年如一日地帮助学生们专心读书、专心考学,背后是怎样的艰难。
张校长面对的从来不是钱或者资源的问题,这些确实也是问题,但都是相对更容易解决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始终是观念。
有当地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
也有小女孩们封闭的性别认知和对自己的不自信。
她真正要做的,不是给这些女孩简单提供一个上学的可能,是要彻底打开她们的眼界和心气,让她们走出大山之后,一样可以作为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人活下去,给之后的女孩子们提供榜样与力量。
这种对剧外真实人物的精神的延续,构成了《山花烂漫时》的基底。
剧刚播出的时候就有网友注意到,剧中张校长这个角色的党徽,几乎是随时都佩戴着。
这也是现实里张校长信仰的重要一部分。当初女高遇到困境,几乎要走不下去,靠的也是这份信仰和同样坚信这份信仰的女老师们。
电视剧能把细节还原到这一步,就注定了剧不会走偏。
除了张校长,剧对其他老师、各界人士的呈现一样很真实,他们为什么支持张桂梅的信念、为什么始终没有放弃、如何发生了转变,都原原本本拍了出来。
为了这种呈现,据说剧方几乎找来了所有能找来的资料、采访,力求每个镜头都有对照。
宋佳也尽了自己的全力,她说不希望让大家看出来她是宋佳,希望大家一看到这个角色,就知道是张桂梅校长。
她也还原出了张桂梅校长身上活泼、真挚的一面,能在代表大会上逻辑清晰、干脆利落地演讲,也会有接地气的话语和神情。
这一层层的真实,就让片中女高全体高诵学校校训时,有了更深层的感染力。
这不再是一些文字、一些采访镜头、一些只言片语,这就是十几年里,上千名从这所学习考出去的女孩子,最具体最热血的人生。
她们之中有的成为了教师,有的成为了军人,有的成为了医生,有的学成之后又回到华坪,接力传递她们所领悟的学识和道理。
这是我觉得张桂梅校长最强大的地方。
她改变了一个地方的观念,也改变了很多很多女孩子乃至更多女性的观念。
说到底,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是观念困住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又是观念的改变让她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道理,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所以我对张桂梅校长,只有佩服。也因于此,我对《山花烂漫时》充满了朴素的好感。
某种程度上,《山花烂漫时》和张桂梅校长拥有着同一种内核:找到自我认定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认真、热忱而真诚。
但愿这个故事,还可以改变更多人。
(本文封面图来自电视剧《山花烂漫时》)
多说一点
至少我觉得这个剧
是用心去理解了
张桂梅校长的初衷和野心
也用心去理解了
那些被观念困住的女性
故事永远只是故事
剧本永远只是剧本
能超越这些的
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动
和换位思考
这永远是最宝贵的
另外
最近公号展示逻辑又有调整
想第一时间看文的童鞋
麻烦送我个小星星~
找到「烟波」这个号的页面
右上角有三个点,点一下
弹出窗口选“设为星标”,就OK啦~
顺便也请大家随手多点点
右下角的「在看」和「赞」
先谢谢大家~
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