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女人决定“自私”

情感   2024-09-21 22:25   北京  

     


大家好,这里是老长安~



昨天跑去看了最近那个电影,《出走的决心》。


然后心情复杂,一直复杂到现在。


主要复杂在,其实这个故事我已经很熟悉很熟悉了,电影改编自“50岁阿姨自驾游”苏敏女士的真人真事,我前前后后写过三篇文,一直在关注她的动向。



但在电影里再看一遍,还是觉得又震撼又憋闷。


电影对原型故事的改动不多,大框架上是按照苏敏的前半生来的。


家中长姐、为弟弟牺牲了自己,想要逃离原生家庭选择了一个看上去还比较牢靠的男人结婚,被老公的大男子主义折磨到崩溃,女儿结婚生子之后,又要帮女儿带孩子,无穷无尽无终无止,直到学了车,一个人开着车逃离家庭。


但这又不仅仅是在讲苏敏。


因为到逃离家庭这一步之前,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女性的普遍遭遇。

没结婚前听家里的,结了婚听老公的,因为是女人,“谁家老娘们不听老爷们的话”。


结了婚生孩子,孩子长大了有孩子的孩子,又承担起带孙辈的职责,因为是妈妈,妈妈最伟大了,妈妈帮忙带孩子那都是理所应当,感谢她两句就可以。


这种“结婚伺候男人、生育照顾孩子、孩子有了孩子再照顾孩子的孩子”,是一种仿佛独属于女人的循环。


她有什么样的理想不重要,她有什么样的需求不重要,她的命运听凭安排,“女人哪有不结婚的”、“女人哪有不生孩子的”、“反正你也闲了帮儿子/女儿带带孩子多好”。


就好像电影里反复出现的一个细节:家里一张餐桌,男人和孩子分坐三边,妈妈在厨房,整个电影里有很多大家一起吃饭的镜头,但女主能安稳坐下来的次数极少。


更多的时候,是男人已经开吃,然后敲敲厨房的玻璃隔挡:“来碟醋。”


当然不会每家都是这样,但这是一种对女性处境的隐喻,尤其是对婚育女性的隐喻。


你很难再是你自己,你要么是谁谁的老婆,要么是谁谁的妈妈,你的需求要排在所有人的后面。


而且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而且你没有办法反驳。


故事里,女主每一次好不容易有了空闲,要安排自己的日程,就会听到一句“再等等吧”。


想去外地看自己以前的闺蜜,“再等等吧,女儿临产,需要人”,想计划晚年生活,“再等等吧,孙子刚出生,需要人”,学了车想出去自驾游,“再等等吧,女儿刚找到工作,家里需要人”。


每个理由似乎都很合理。女儿要生产,当妈的怎么能不守着?孙子需要人带,女儿女婿都要上班,当妈的怎么能不管?出去玩儿,什么时候不能出去玩儿?“等大家都有时间了,全家人一起开开心心出去不好吗”。


甚至女主的女儿延续的也是同样的“理所当然”。


女主在丈夫长期的精神暴力中得了中度抑郁,会拿刀伤害自己,需要休息,需要服药,于是女儿只能频频请假带孩子,直到被公司末位淘汰。


女主最终决定出走,拿上车钥匙就开车上路,于是刚找到新工作、刚晋升的女儿,又在公司和家庭之间两头奔波。


女儿的老公,一个平时很擅长甜言蜜语哄老婆开心、把“女人最伟大妈妈最伟大”挂在嘴边的人,这个时候忽然就隐身了。



从惯常的眼光看,似乎也合理,妈妈带孩子肯定最好嘛,女人要什么事业呢,苦哈哈赚钱的事情让男人去做就好啦。


又或者,“你怎么放心让男人带孩子,孩子和妈妈更亲呀”。


一切都好像没有毛病。


但看上去没有毛病,才是最大的毛病。


电影的导演说,在对原型故事的取舍上,她选择了相对更温和的讲述方式,没有把苏敏在婚姻中一些更残忍的遭遇拍出来。比如家暴。


她的意思是,希望电影能呈现出更多的“普遍性”。



说白了,她不希望会有人把这个故事理解为,“哦她都被家暴了都被这么极端地对待了那她肯定要走啊”。


她想让大家看到的是,那些想要“出走”的女性,那些被困在家庭中日复一日内耗的女性,她们对“出走”的诉求不是因为被极端对待,是因为婚姻的某种共性。


困住她们的不是某个男人、某段关系、某些遭遇,而是身为女人的性别处境,是两性观念里那些轻飘飘的“这是你的天职”。


同时期上映的另一部电影,《祝你幸福!》,选择的也是这样一种视角。


拆开了讲就是,“你在婚育中痛苦的原因,不是因为你没遇上好男人,不是因为你没擦亮眼,是因为婚育本身”。


《出走的决心》里,女主老公孙大勇确实面目可憎,但细算起来,他不过就是很多人的老公很多人的爹最真实的模样。


以至于电影上映后有了一个梗,很多女生半开玩笑地说,姜武演这个男人演得不够好,应该换她们爸上去演。


以传统婚姻对男人的标准看,女主的女婿更是新时代好男人,情绪价值拉满,会肯定自己妻子对家庭的付出,会疼人。


《祝你幸福!》里,肖央饰演的男主比《出走的决心》里的女婿还胜一筹,他是会充分参与妻子怀孕到育儿全过程的,是会学习怎么给妻子通奶的,是会在喂奶期守在妻子身边、有动静就醒的。


但都不妨碍这三段关系里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有一样的苦痛。


最典型的就是《出走的决心》里的女儿,目睹过父母婚姻的不堪,坚定要走不一样的路,也确实找了和自己亲爸不一样的男人,结果最后还是和妈妈没什么两样。


因为当家里真正需要一个人,为那些家务、育儿、照料他人的细碎事务牺牲的时候,被默认需要牺牲的,依然是她们。


男人是“旧男人”还是“新男人”,在这里的区别就不大了。


所以我说这是婚育本身的问题,是观念的问题,是性别文化的问题,也是权力的问题。


是因为男人要在婚姻里掌握权力,是因为他们也真的能够掌握权力,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权力,所以他们可以定义你的职责,也可以逃避他们自己的职责。


不是“你必须”,是因为定义权不在你手里。


当然要再往下说,我又成了“挑起矛盾”了,虽然矛盾是存在的但我是不能说的,所以我到这里先打住。


我只是觉得,我们需要看到婚育女性的同一种困境,需要明白她们对“出走”的渴望不是“有吃有喝你还要怎么样”,是她们被困在一层层的观念里,这跟吃没吃饱饭没关系


不能因为很多女人不抱怨、不声张,能忍则忍,就心安理得认为这是对的。


至少不能像某些人一样,一看到这类题材就说你们丑化男人。



至少不能像孙大勇这类人一样,发现女人不想再把所谓“妻职”和“母职”视为理所应当,就大喊“你这是自私”。


毕竟她要真的“自私”,家里人不让她读书的时候她就闹翻天了,丈夫对她呼来喝去的时候她就走人了,子女希望她帮忙带孩子的时候,她早就撂挑子了


当一个女人决定“自私”的时候,她常常还离真正的“自私”还有些距离。


通常情况下,她只是决定不再做一个“好女人”而已。


而且这才哪儿到哪儿,女主“出走”了,她的女儿还困在这个处境里,我更想知道,女儿什么时候可以走出去。

(本文封面图来自电影《出走的决心》)


 多说一点 


当年电影《82年的金智英》

拍出来的时候

也是很多人嚎丧

什么“制造焦虑”

什么“挑起矛盾”

然而不管是《出走的决心》

还是《82年的金智英》

都是从现实故事中取材的

它们甚至用了最温和的态度

去表达那些残酷的事实

我想我们还不至于

连这种程度都受不了

对吧

另外

最近公号展示逻辑又有调整

想第一时间看文的童鞋

麻烦送我个小星星~


找到「烟波」这个号的页面

右上角有三个点,点一下

弹出窗口选“设为星标”,就OK啦~

顺便也请大家随手多点点

右下角的「在看」和「赞」

先谢谢大家~



 烟波。



烟波
两性、情感,说点儿自己想说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