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警报:有些地方一年消失5600所小学?

学术   2024-10-06 23:07   陕西  

【导读】小学生荒,已经从最严重的东北地区传递到了中部。比如前段时间被爆出教师招聘人数腰斩的江西。江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幼儿园在园人数于2020年见顶,当年为170万人,去年降至132.4万人。澎湃新闻旗下“澎湃美数课”梳理的各地《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时,江西鹰潭市在园幼儿为3.34万人,相较2021年减少8.8%,幼儿园数量从2021年的441所略降到了421所。但2023年幼儿园数量骤降到了289所,一年减少了31.4%。这一年在园人数相较上一年同样还是减少了8.5%,有3.06 万人。此外,吉林白山、安徽蚌埠、浙江衢州2023年幼儿园较2022年的减少规模都在四分之一以上。


连续多年的出生人口下滑趋势。广东、青岛、大庆、宝鸡、阿拉善、天门等多地官宣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增加,预计全年出生人口有望高于去年。然而波动之下,亦有挑战。这波出生人口反弹,是结婚人数短暂增加、龙属相生育偏好以及鼓励生育政策发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人口警报”远未到解除之时。


近年全国幼儿园、小学关停潮愈演愈烈,出生人口下滑的连锁反应已然开始显现。冰火交织下,各地人口形势喜忧参半。

一年消失5600所小学,学生荒已从东北蔓延至中部


新学期已经开始,但有的学生回校却发现,自己的学校关闭了。

时代财经就披露,山西朔州一所民办小学关闭,很多家长直到昨天班级群里班主任通知去领取学籍卡,到学校后才发现整个学校都空了。

家长表示:学校不办学应该有正式通知,包括是否有分流办法,但是学校没有通知,不能耽搁孩子上学,只能提前给孩子转学。

对此朔州市朔城区教育分局9月1日发布通知:

目前,该学校处于停止办学状态,该校之前未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也未以书面形式通知家长。
在区教育局的帮助协调下,该校学生已全部转入其他学校。区教育局正责成专人帮助家长处理学籍转出等善后事宜,教职工也全部按劳动合同进行补偿。



多个城市,若干所小学关闭
本号之前在分析幼儿园关停潮上演的文章中就说过,往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关停潮,也会次第上演。
现在,小学关停潮序幕已经拉开了。首当其冲的,便是竞争力弱的民办学校。
去年8月份,浙江台州下辖的临海市,一口气关停了5所学校。
内容显示:
因国家政策制约等原因,接临海市教育局紧急通知,要求临海市五所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新时代、广泽、康宁、新民、振华)即日起立刻停止办学,各校教职工予以遣散,新时代小学学生将由鹿城小学、古城小学接收。请各位家长抓紧时间同以上两所学校联系,转入就读!
进入2024年,这种现象更甚。
7月份,浦东新区教育局发布一则消息《关于准予上海民办张江集团学校终止办学的批复》。
同样是7月份,泉州下辖的晋江市,永和镇黎山小学发布拟注销公告。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泉州市今年至今,已经有22所小学发布了注销公告。


生源荒是根本 
小学关停潮最猛的,还得是东北。
财新网最新的封面报道显示,人口率先收缩的东北地区,小学层面上的学生荒已经出现了:
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黑龙江消失了近六成、合计1900余所小学;吉林消失了近五成、合计2600余所小学;辽宁也消失了2200余所小学,降幅近一半。
学校消失速度如斯背后,有城市化之下,乡村小学大量关闭的原因。这一点,可以从全国整体数据中看到。
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民进城,随带着他们的子女也进城就学,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农村学校被关停合并。
所以,小学减少,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是过去二十多年一直在发生的事情。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教育部
但是,当下的小学数量收缩,与过去原因有根本性差别。
以前小学数量减少,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发生的。毕竟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将子女安置在城市就学,农村的小学一大批被关停了,但伴随发生的是城市大量兴建各类学校。
小学数量虽然在减少,但小学生人数在人口红利之下一直在增长。而现在,不但小学数量在减少,小学在校生人数、招生人数也都在减少。
比如开篇说到的朔州市。
七普数据显示,朔州常住人口从2010年的171.49万人减少至2020年的159.34万人,十年减少了12.15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山西统计局
2021年朔州减少0.11万人,2022年减少0.04万人,2023年减少1.17万人。
朔州的减少来自于山西的大背景。
在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山西的人口从2011年开始下滑。从2011年到2023年,只有2022年略微增长,其余年份都在下降。
常住人口规模从2011年的3574万人下跌至2023年的3465.99万人,减少了108.01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山西省统计局
山西人口减少的因素,一方面是生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出走外省的越来越多。
其最终的结果便是,生源不断减少。
从山西省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山西的幼儿园数量2021年见顶,当年有7252所,2023年降至6841所,两年关闭了411所。幼儿园在园人数2021年100.97万人,去年降至91.8万人,两年减少了9.17万人。
小学方面,山西2020年的小学在校生235.28万人,2022年减少至230.18万人,去年略有上升至231.8万人。
来源:山西省2023年统计年鉴
相比于小学,初中高中的生源见顶得更早。山西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在校生2005年见顶,当年261.15万人,2022年降至178.06万人。
具体到朔州,与此趋势雷同。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朔州市统计局
再看最典型的东北。
东北在过去十年中,是全国人口减少最多的地区。七普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东北三省人口合计减少了1099万人。
人口减少背后,无外乎两个因素,生育率与外迁。最终的反馈便是生源荒。
以人口减少规模最大的黑龙江省来看,该省小学在校生人口2012年有186.8万,2023年跌至106万人,十二年减少了80.8万
辽宁小学在校生人数从2012的213万减少至2023年的199.4万,十二年减少13.6万。
吉林过去十二年小学生人数减少了32.87万。东北三省过去十二年小学生合计减少了127.27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统计局


生源荒,从东北到中部

小学生荒,已经从最严重的东北地区传递到了中部。
比如前段时间被爆出教师招聘人数腰斩的江西。
江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幼儿园在园人数于2020年见顶,当年为170万人,去年降至132.4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江西省统计局
全省幼儿园人数减少,让地方城市的幼儿园大量关闭。
澎湃新闻旗下“澎湃美数课”梳理的各地《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22年时,江西鹰潭市在园幼儿为3.34万人,相较2021年减少8.8%,幼儿园数量从2021年的441所略降到了421所。但2023年幼儿园数量骤降到了289所,一年减少了31.4%。这一年在园人数相较上一年同样还是减少了8.5%,有3.06 万人。
此外,吉林白山、安徽蚌埠、浙江衢州2023年幼儿园较2022年的减少规模都在四分之一以上。
幼儿园减少速度最快的10个城市中,江西有三个上榜,除了登顶的鹰潭外,还有吉安、宜春。
江西统计局披露的小学生数据来看,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这几年一直都在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江西省统计局
此外,江西省的初中在校生2021年也开始减少。2020年江西省初中在校生220.4万人,2021年减少至216.4万人,2022年减少至208.4万人,2023年减少至208.1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江西省统计局
再看河南省。
河南省幼儿园人数见顶于2018年,当年有437.99万人,去年降至323.62万人,五年减少了114.37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河南省统计局
河南的小学在校生人数见顶于2020年,当年有1021.59万人,去年减少至962.88万人,三年时间减少了58.71。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河南省统计局
人口大趋势之下,这种现象已经在全国化。
以下是财经网对未来各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源数量2023年至2027年下滑趋势的预测:
2023-2027年,河南全省小学在校生预计下降约190万人,其中一半的区县小学在校生预计减少20%以上。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江西、安徽等,情况也不乐观。对比2023年和2027年,江西小学在校生预计减少60余万人,下降近两成;湖南小学在校生预计减少80余万人,降超六分之一。截至2022年,江西、湖南小学教学点分别有7553个、6198个,是中部教学点比例最高的两个省份。
以下是财经网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生源下滑趋势的预测。
按照出生人口走势来看,我们的新生儿人数2016年见顶,之后快速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2017年这一轮少子化浪潮的滥觞,那一年出生的人,今年7岁,已经是上小学二年级的年纪。
这意味着,少子化带来的冲击,再过四年将席卷整个小学,未来四年小学关闭潮会更加凶悍。
而四年之后,初中的影响也将出现。最后随着时间,传递到高中,乃至大学。
从早就出现少子化的日本、韩国、欧洲来看,他们的大学关停潮已经开始上演了。
文章来源|城市财经  作者|余飞

文章来源|搜狐城市  作者|蓝桥
青岛、宝鸡、大庆等地出生人口增加,政策催生有效了?
连续多年的出生人口下滑趋势,今年或迎来短暂波动。

广东、青岛、大庆、宝鸡、阿拉善、天门等多地官宣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增加,预计全年出生人口有望高于去年。

然而波动之下,亦有挑战。

这波出生人口反弹,是结婚人数短暂增加、龙属相生育偏好以及鼓励生育政策发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人口警报”远未到解除之时。

近年全国幼儿园、小学关停潮愈演愈烈,出生人口下滑的连锁反应已然开始显现。

冰火交织下,各地人口形势喜忧参半。

第一强省的争夺大战


发布上半年人口喜报的,有经济发达、人口庞大的广东和青岛,也有早已迈入负增长的大庆、宝鸡等地。

它们的增长原因大体相同——第一,随着疫情结束,2023年补偿性结婚潮来临,全国登记结婚768.2万对,比上一年增加84.5万对;第二,中国人对龙年拥有强烈生育偏好;最后,三胎政策的发酵,以及各地鼓励生育政策的集中释放。

不过,这些地区情况不同,面临的挑战也不同。

全国经济、人口第一大省广东,是“抢人大战”的主要阵地,最主要的是保持对外来人口的强大吸引力。

根据官方表述,今年1-6月,广东活产数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增幅为1.4%。

广东省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处一级调研员林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广东出生人口经历了先明显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可喜的是,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可能会有所增加。”


广东有着足以自傲的人口资本。

上一个十年,广东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布局,成为最具人口吸引力的省份——2010-2020年常住人口增长2183万,其中自然增长人口849万,机械增长人口1334万。

庞大的青壮年外来人口,叠加传统宗族文化影响,使得广东连续多年成为全国生育主力。

2023年,广东出生人口103万人,出生率高达8.12‰,连续四年成为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省份,连续六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

虽然横向来看广东是当之无愧的生育冠军,但纵向来看,广东出生人口也在下滑。

2017年,全省出生人口迎来151.6万的巅峰值,此后一路下滑,至2023年降至103万,缩水1/3;自然增长人口从101.5万下滑至35万,缩水近2/3。

遗憾的是,广东机械增长人口的下滑幅度更大。

2017年,广东机械增长人口还有131.5万,2023年却仅有14万。尤其2022年,广东受疫情影响较大,大量外来人口流出,机械增长人口甚至一度转负。


因此,虽然广东是全国生育主力,但其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下滑,2021年起已痛失人口增量第一省的宝座,被浙江后来居上。而浙江出生率低于全国,自然增长人口甚至已经转负,能够赶超广东,靠的就是对外来人口的强大吸引力。

广东的主要挑战就在于此。

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大趋势下,稳定和留住省外流入人口存量,积极发展新的增量,将是广东扭转败局的关键。

双万城市的催生难题


“双万俱乐部”(万亿GDP、千万人口)成员青岛,也公布了出生人口增加的好消息。

近日,青岛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市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杜维平在访谈节目中介绍,今年1-6月,青岛户籍人口出生数为22669人,同比增长5.93%,扭转了连续两年同比下降的趋势。结合全市“母子健康手册”建册数据,预产期在今年7-12月份产妇早孕建册数量,推测同期出生户籍人口约为2.5万人,预计2024年出生人口将与去年持平或略高于去年。

杜维平分析,青岛人口出生数量有所增加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育龄妇女结构性增加,二是群众的龙属相偏好,三是鼓励生育政策的加持。但据推测,未来的几年里,青岛市出生人口仍将维持在一个低生育水平上。

青岛是山东第一经济强市、第二人口大市,人口吸引力一直居全省之首。但经济发达、人口庞大的青岛,生育率其实一直处于全省中下水平。

根据2022年数据,青岛出生人口5.15万,出生率6.12‰,低于山东(6.71‰)和全国(6.77‰)。2023年出生数据尚未公布,但根据官方“预计2024年出生人口将与去年持平或略高于去年”的表述,预计去年出生人口约为4.7万,较全面二胎政策释放后缩水了60%以上。


在以多子多福传统观念为主的山东,青岛多孩家庭占比却并不太高。2022年青岛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40.84%,三孩占比6.8%,二孩及以上合计占比47.64%,低于53.9%的全国均值。

近年来,青岛出生人口减少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显现。《青岛日报》去年3月的一篇报道显示,2021年以来,即墨区因地制宜撤并小规模村办园61所,优化了全区幼儿园布局。此外,平度市、莱西市的部分村办园因幼儿较少已有撤并意向,幼儿园撤并潮已然来袭。

为鼓励生育,青岛也加入了“发钱催生”大军。2023年年底,青岛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围绕“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出多项举措。比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分娩医疗费医保支付标准提高到3000元;对二孩、三孩保育费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少于500元、600元补助(机构和托育家庭各补助50%)等等。

但整体来看,青岛的补贴力度并不算大,与动辄补助上万的城市无法相比。这也是青岛上半年出生人口增加,却也没有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如何留住落脚的年轻人,让他们在青岛置业落户、成家生子,依然是个重要课题。

中小城市的全力一击


与青岛不同的是,部分中小城市对于催生可谓拼尽全力,今年也迎来了比较喜人的成绩。

陕西宝鸡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调查的4个县区5家医院和助产机构2023年上半年接生新生儿3223人,2024年上半年接生新生儿3569人,同比增长10.7%。

黑龙江大庆官方披露,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明显上升。“从出生人口监测数据看,我市全面三孩政策实施效果明显,出生人数符合预期。”

湖北天门市出生人口8年来第一次实现“由降转增”。数据显示,天门市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到18528人后逐年减少,到2023年仅有6004人。今年1月1日至8月14日,天门市出生人口4232人,同比增长11.3%;预计全年出生人口6800人,同比增长13%。

这些都是人口外流城市,早已进入人口负增长。七普数据显示,宝鸡市常住人口332.19万人,较六普减少39.49万人;大庆市常住人口278.16万人,减少12.29万人;天门市常住人口115.86万人,减少26.03万人。

对于今年的人口喜报,这些城市都提到了真金白银的作用。比如天门市的生育补贴相当惊人——按照去年出台的政策,天门市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分别享受9.63万元、16.51万元补助;在天门购买商品房,分别给予二孩、三孩家庭5万元、10万元的购房奖补房票……

再比如大庆。当地政策规定,夫妻双方或一方拥有大庆市户籍,依法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每月分别发放育儿补贴补300元、500元,最多可享受36个月。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为符合条件的二孩、三孩家庭发放育儿补贴1109.96万元。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真金白银对于提高生育意愿无疑有一定作用。但这样的作用能在地方财政的托举下维持多久,依旧存疑。

人口学专家何亚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4年出生人口很可能比2023年有所增加,但超过1000万人的可能性并不大。受育龄妇女人口下降和生育意愿低迷的影响,人口负增长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参考资料:
[1] 各地统计局、卫健委
[2] 多地上半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什么原因?界面新闻

中央出手,“为国生娃”的好消息来了

三中全会,总是有好消息!
中央出手,目标直指生育难题。
咋做?
降成本,提福利,让每个“为国生娃”的家庭和个人都得到实惠,让每个娃儿都是幸福的起点。
先看新闻,了解政策。
7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明确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
归纳起来,有5个方面引人瞩目:
1,完善生育休假制度。
2,建立生育补贴制度。
3,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
4,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5,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
并且,要“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就是说,不管你是贫穷或者富有、是党员干部或者普通公民,只要“为国生娃”,一视同仁地享受这些实惠。
“教育”“医疗”“房价”“就业”“收入”“没时间”......等等等等,中央都考虑到了。
先说“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应该是要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有条件的地方还能试点父母育儿假,而且要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
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宝妈宝爸们能有更多时间陪孩子、照顾孩子,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关爱和教育。
再看“建立生育补贴制度”,通过转移支付给产假假期收入补贴、家庭税收减免、育儿补贴、住房补贴,双胞胎、多胞胎家庭还有政策优惠。
“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更好。
你生娃,可“抵个税”;员工生娃,可以用税收减免和补贴给用人单位减轻负担。
“公共服务随人走”,意味着包括幼儿园,甚至中小学都会跟着孩子走,而不是户籍。
除了生育补贴,中央还明确将探索扩大免费教育的范围。今后,会不会把幼儿园教育或者高中教育都纳入免费教育范畴?值得期待。
下一步,预计是各地将会出台“因地制宜”的生育政策,不排除会包含头胎。
经济压力小了,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敢生了,也愿意生了。
当然了,再好的政策,也会有不同的声音。你把生娃的各种政策、福利都给了,不想生娃的人又有了新的理由。
比如,有一种声音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孩子,并不是没钱,而是因为没需求,没兴趣,没时间。年轻人要上班,要社交,要旅游,要美容,要健身,要刷手机......每天有忙不完的事,哪有时间生孩子?
另外呢?年轻人生孩子,本来是小两口的事,现在成了老两口的事了。孩子吃喝拉撒睡,上学接送,看病吃药,都是老两口在忙乎。小两口该上班上班,该逛街逛街,每天晚上不到半夜不回家。
这虽是现实,但更是“伪命题”,根本不是不生孩子的真正理由。
真正的原因,还是房子、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等。如今,中央出手解决这些难题了,还有什么后顾之忧?
当前,中国的人口发展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转折。这次中央出台鼓励生娃政策,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未来更多福利支持,都值得期待。
生娃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国家大事。
本文原载《城市财经 》《搜狐城市》。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赞 赏

主编:范思哲 责任编辑:刘灿
出品:师说工作室
 商务合作:sxskyxxb(微信)

向上滑动阅览

阮炜:大学官场化的危害比学术造假还严重

郑永年:中国知识界进入一个悲歌时代

厦大教授宣布退出学界!

反思:博士生为什么纷纷逃离科研?

周雪光 :为什么会有“导师崇拜”“学术造神”?

重要启示,终于找到核心期刊退稿的理由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最新投稿方式公布

犀利总结:做学问的20大迷思

核心期刊主编:如何写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

朱天飚:割据化、山头化学术渐拾总体性视野!

中国首位现代意义教育部长,早已道出好教育真谛

邓晓芒:我们到底要把下一代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惊叹!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

北大教授:从事学术不比其他行当更高贵,但也并不更低微

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给新任部长提五点期盼

彭德怀自述抗美援朝经历

为了方便广大学者交流,我们按照学科分类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敦煌学、训诂学、语言学、艺术学、阐释学等20余个学科交流群,成员来源涵盖内地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日韩、欧美等全球高校的华人学者和硕博研究生。
进群方式:进群者请备注如下信息(格式为学校+专业+姓名+省份,注明省份可同时拉入本省市学术交流群),先加小编微信号(jkang5666),小编根据学科、专业拉入相应学术交流群,非诚勿扰。

学术派
与学术前沿同步,做最具创新的学问人。致力于推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着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本号“专注为学者服务”的初心始终如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