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传承与时代并进 古典与现代共生——外国学者热议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

学术   2024-11-14 11:48   北京  
◇本报记者 白乐 刘雨微 练志闲

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引发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强烈共鸣。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典文明滋养并成就了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今天,文明衰亡、式微、中断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这一意义而言,古典文明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这一学术课题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关乎人类的前途福祉。众多外国学者和国际友人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围绕中国和希腊文明、人类文明演进、践行全球倡议等议题作出的一系列论述,以精辟而深刻的方式,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为传承中华文脉、深化古典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围绕此次贺信向国际学术界传递的积极信号及其产生的热烈反响,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外国学者。受访学者表示,两千多年前,孔子与苏格拉底虽远隔千里,却在精神上存在契合。两千多年后,中希文明再次隔空相遇,共同探索东西方文明的起源与底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式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报记者 吕家佐/摄

01

展现出宏阔而远大的文化视野



意大利墨西拿大学中世纪哲学副教授濮若一(Nicola Polloni)仔细阅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全文。他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展示出一种超越国界、着眼全球的文化视野,发人深省,令他深受鼓舞:“在贺信中,习近平主席传递出一种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语言,一种饱含尊重与善意的语言,一种富有人文主义和理性思考的语言。贺信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深化古典文明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重视。这种从全球视角观察文明的方式,展现出一种宏阔而远大的文化视野。”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数字人文学荣休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客座教授西蒙·马奥尼(Simon Mahony)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内容深刻、字字有力,对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意义重大,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大会的坚定支持和深切关怀。“通过此次古典学大会,全球人士汇聚一堂进行面对面交流,构成了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新起点。中国自古重视经典传承,古典学在中国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学术传统根基深厚。如今,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传递出中国将继续积极致力于古典学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信号。”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虽篇幅简短,但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令我倍感振奋。贺信为世界古典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和希望。同时,贺信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卓越文化家的风范与信念。”印度尼赫鲁大学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学院希腊语教席助理教授阿尼尔·库马尔·辛格(Anil Kumar Singh)如此说道。

“阅读贺信全文后,我对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古典研究乃至全球古典文明领域所展现的友好姿态表示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外交审慎来对待全人类的议题和文明研究。不少国际文化研究者认为,他是一位深刻重视并致力于传播传统思想与价值体系的领航者,可与柏拉图提出的‘哲人’概念相提并论。习近平主席对于古典文明的阐述理性而客观,展现出一种文化敏感性与外交才能。我由衷地向习近平主席及中国学术领导团队致以祝贺,他们成功促成了全球古典学领域学者在北京的盛宴,这是一次十分重要且及时的学术交流。我对本次大会取得的圆满成果表示热烈祝贺。”辛格如此表示。

“如今,不少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依赖武力来施展影响力。这与中国倡导借鉴古老智慧,以此连接东西、汇通中外形成鲜明对比。像习近平主席这样依托文明的力量来推动东西方和平对话的领导人,尤为难能可贵。”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考古学教授、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明兰卡(Mangala Katugampo-la)感叹道。

02

中希两大文明交相辉映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典籍性贡献”。国际古典学研究界认为,这一论述道出了中希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两大源头的重要地位。

对此,中山大学哲学系俄罗斯籍研究员汉伊理(Ilya Kanaev)深有感触。他认为,“交相辉映”这一用语可谓十分形象而准确,展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于中希文明的相互关联性,及其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史重要性的深邃见解。中国和希腊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两国文明虽起源不同,但内在融通、高度契合,在本质上具有诸多共同点与相似性。

“中国‘百家争鸣’的思想迸发期,恰恰是古希腊哲学和文学泰斗辈出的黄金时代。大约在同一时期,即中国的先秦时期和古希腊的‘轴心时期’,处于亚欧大陆两侧的两种文化,分别成为东亚和欧洲文明的基本支柱。中国古典文明引领了东亚文化的演进,而希腊文化为欧洲文明奠定了基础,并广泛影响了世界各地其他文明因子的产生与发展。中希文明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义理与精神,二者之间的互动之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汉伊理补充道。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对中希文明的共通性与交融性加以高度肯定。读完贺信全文,仿佛看到了作为东西方文明发祥地的两个古老国家——中国和希腊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看到两位圣哲以同声相应的默契,超越时空,对话互鉴。”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荣休教授卜松山(Karl-Heinz Pohl)说。

汉伊理引用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的名言阐述道:“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苏格拉底和孔子共有的智慧将雅典卫城与泰山之巅隔空相连,而这两处先贤传道授业的场所于1987年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希腊雅典大学古希腊文学助理教授玛丽安娜·托玛(Marianna Thoma)参加了大会召开前夕举办的“走读中国”活动。她表示,“此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希文明之间的共通之处。例如,中国博物馆展出的刻辞甲骨,让我萌生了比较研究古中国的甲骨卜辞与古希腊的卜辞的想法。这将是中希文明之间非常有趣的交汇点”。

03

尊重全球文化多样性



文脉悠悠,古今相望。在历史的印记中,多种文明绽放各自的光彩。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道:“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同时,贺信强调要“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汉伊理对此深表赞同。他谈到,事实上,古典文明虽属于古老而悠久的文明,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历久弥坚,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宝贵价值。习近平主席对此无疑有着深刻认知,并将这种认知转化为对于古典学研究的殷切期望。“习近平主席能够意识到,文明的性质不应以肤色、种族、语言、国别作为衡量标准。文明既非一成不变,也非千篇一律,多样即是美,差异即是精彩。这种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欣赏,令中希两国人民深受感动,也让世界人民倍感欣慰。”汉伊理说道。

明兰卡告诉记者,“贺信字里行间透露出习近平主席对于不同文明相处之道的清晰认知。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时刻,他意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也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中。因此,古典文明应成为全人类的共有文化遗产,对于洞悉人类历史的全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习近平主席于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共鸣,为人类溯源文明、探究现实、擘画未来提供了指南”。

卜松山认为,习近平主席主张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这与如今在西方盛行的“文明优越论”或“文明冲突论”形成鲜明对比。一直以来,中国文化传统以谦逊、包容、开放著称,这种文化态度与特征极大地促成了今日中国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离不开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04

勇攀古典学研究的高峰



古典学研究承担着贯通古今、共济全球的历史重任。勇攀古典学研究的高峰,领略古典学研究的风景,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明确表达了对古典学研究的殷殷嘱托。

谈及此,汉伊理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这一嘱托十分重要且必要,“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令学者深感使命在肩。过去,不少人将古典学研究等同于冷门绝学,或视为边缘化学科,鲜有人问津。然而,习近平主席使用“担负”二字,深刻体现了他对于唤醒并激活古典学研究的深远期待。“同时,习近平主席呼吁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这意味着,古典学研究不应停留于过去的文本,也不应局限于历史的视野,而应根据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赋予其全新内涵。”

卜松山注意到,如今,中国正在构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的古典学研究基础理论体系。对此,他认为,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向外界展示出一种独特的文化见解,这将为古典学领域的全球学者理解人类文明提供难能可贵的理论框架。“贺信将激励中希学者,也将激励世界各国学者持续研究经典,探究几千年来塑造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伦理问题和社会结构等议题。”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激励着中希学者与世界各国学者共同携手,将历史深处的共有智慧加以重新发掘。”濮若一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担负起古典学研究使命,将为实现全球文明的和谐与尊重、促进各国传统的增进与理解,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繁荣发展、通向美好未来提供明确指引。作为古典学家,需重建过去的文化与思想,同时激活其“沉睡”的价值,使之应用于当下、服务于未来。西方哲学史体系也应纳入东方哲学元素与内容,成为东西文明沟通的纽带,为书写一部面向未来的全球哲学史贡献力量。

“对于古典学研究,学者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需跨越专业界限,将昔日的古典知识引入当代;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使古典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全球性人文学科,共同构建一个基于多元、平等、互学的文化共同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依旧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条通往光明的学术之路上,需要保持谦逊与开放,也需要耐心与定力。”濮若一说。

05

为应对现代性问题提供灵感



东西方古典学不仅是为古之学,也是为今之学。知所以来,方知何以前行。“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让世界倾听了中国对于古典学传承与弘扬的坚定信念。

卜松山表示,文明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在当今时代被重新“转化”、再度“发展”,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时间的检验最终将证明某种文明所焕发出的持久影响力。文明与现代兼容共生,相互交织。在充满变数的时代,用现代思想和理念点燃古典智慧的火种,照亮人类的前行之路,是一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文化课题。习近平主席睿智而冷静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并将这种深意在贺信中加以传达。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席卷全球之际,古典学也面临着种种机遇与挑战。危与机总是相伴而生,困难也意味着新生。”在汉伊理看来,今天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可以激发出基于对文明深刻理解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对古典思想的全新诠释可以应用于当代问题的解决,通过古代哲学为应对道德治理和文化认同等现代性问题提供灵感,注入活力。与蕴藏于历史深处的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并对其进行有益改造,将培养一种不仅尊重传统、更拥抱变革的平衡世界观。

希腊克里特大学语文学系古希腊语文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斯·斯帕诺达基斯(Konstantinos Spanoudakis)表示,古典文明正是人类文化的根基所在,对古典文明的深刻理解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古典文明在文化决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今人们的思维结构与行为方式都植根于过去的历史遗产之中。因此,古典学者有责任向公众传递关于古典世界的准确信息。公共古典学作为古典学的重要一环,理应向更广泛的听众揭示古典传统的精髓和原则,让古典知识更为普及化、通俗化。

06

古典学研究必须突破

西方中心主义视角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体现了中国向海外传播经典的愿景,也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廓清人类文明迷思并探寻有效方案的努力。”卜松山告诉记者,值得一提的是,古典学研究应当突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为中国古典学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史料基础和精神滋养。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泽被后世、影响全球,是中国古典文明的重要内容。这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各国文明中独树一帜。因此,中国是时候把自己的古典传统与起源于希腊的西方古典传统联结起来——西方也是时候注意到中国的古典传统了。

卜松山进一步谈到,一直以来,在儒家思想重和平、尚和谐理念的影响下,中国推动构建有利于全球稳定与合作的文化框架。与一些西方大国不同,中国从不寻求占据文化主导或单极地位。习近平主席致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可谓恰逢其时,再次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坚守和平的承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指导下,希腊雅典建立了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标志着中希文化交流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行动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机构的成立;它象征着一座桥梁,连接着两种古老的文化,进行着富有现代性、充满活力的对话。展望未来,该研究院将促使中希学者和世界各国学者共同探索历史、哲学、伦理、文学等主题,并加深对彼此国家文化、社会治理的见解。这种交流将激发中希两国之间的文化共鸣,并为其他国家建立类似的文化和智力机构起到表率作用。”汉伊理总结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这里走进中国社会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