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不负嘱托 担负起古典学研究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

学术   2024-11-12 13:11   北京  
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文明永续传承、世界文明繁荣共生的历史和时代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深化古典文明研究、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广大专家学者备受鼓舞,纷纷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导,担负古典学研究“国家队”使命,回溯人类思想之源、总结人类历史智慧、发掘人类文明传统,打造传承历史、传承文脉、光大学脉的古典学研究中国学派。

学深贺信精神  强化思想引领


古典文明蕴藏伟大传统和智慧,加强古典学研究,有利于我们认清文明源头、增进相互理解、把握当代与未来。学者们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延续历史文化脉络、深化文明间对话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实践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说,“未来,世界历史研究所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认真领悟贺信精神,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和要求,作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及开展学术研究的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导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贺信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明观,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把古老文明带入现代世界的视野,把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基本动力,都深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世界视野、人类情怀与文明抱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学者们认为,中希两大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不仅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发展,而且为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奠定了基础。我们要更好承担起文明古国的时代重任,深入了解和把握包括中希两大文明在内的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对中国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历史地位作出了高度凝练的科学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雷认为,中国和希腊作为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都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当前世界正处在一个变乱交织的动荡变革期,在此之际,为人类的未来计,有必要对现代世界由来作一个全面的回顾,而这种回顾必须追溯到当今世界的起源和基础,也就是中国和希腊的古典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世界古典学大会,并非单纯为古典而古典,而是要借助古典让我们对今天获得更深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胡玉娟表示,贺信中特别强调中国和希腊这两大古老文明对人类文明演进作出的奠基性贡献,同时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这是一种全新认识,说明古典文明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古典文明不仅仅产生于古代地中海世界,世界各民族拥有各自的文明源头,都可称为“古典文明”。这体现了多元、平等的文明观。在此次世界古典学大会上,许多国际学者纷纷对“古典”和“古典学”的概念展开讨论,中外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些概念需要重新得到界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程巍提出,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以“交相辉映”来比喻中国与希腊两个伟大的古典文明,体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全球文明史观。自古典时代以来,在不同地区的文明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明晰的边界线,文明的边界线犹如一个思想的边贸市场,来自各个文明的思想和发明在这里交换,然后像浪潮一样波及文明的中心,使其受益,获得发展,变得更为丰富,最后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影响并非复制,而是积极地再创造。没有任何一种成熟的古典文明能够仅仅依靠自身发展起来,文明的未来也将是文明的汇流。

“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作为古典文明的典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不仅体现了对历史智慧的尊重,也体现了中国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文明对话的积极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詹文杰表示,古典文明的价值毋庸置疑。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不仅对各自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它们所传递的哲学、艺术、政治思想也为整个世界奠定了文化和思想基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哲学思想至今影响着西方政治制度和学术研究,而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智慧则在东方和全球范围内不断发扬光大。古典文明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千年依旧光芒四射,滋养后人。

赓续精神血脉  深化古典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是中国古典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梁展表示,首届古典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学学科建制的全面恢复,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提振了年轻一代古典学人的学术信心,今后,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将会投入到古典学研究的洪流当中。“通过参与本次古典学大会,我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古典学者们各抒己见、交流各自关于人类过往的历史和未来的理想,他们试图穿越中西文明的历史长河,参透人类文明的根本特质。我相信,这次难得的学术交流活动最终能够有力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梁展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高屋建瓴,深刻阐明了古典文明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健表示,古典学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它发挥着传承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有助于深刻理解不同文明的特性,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古典学研究者共同的愿景和心声。“古典学在国内外都是一门非常‘小众’的学问,也似乎与现实日益脱节。”陈雷谈道,一门学问如果长期脱离现实,对其自身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今,召开这样一次世界古典学大会,让中国、希腊以及世界各地的古典学人齐聚一堂,有助于扩大学者的视野,丰富这门学问的内涵,对学科的发展大有好处。

据梁展介绍,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为中心的古希腊罗马文学研究,经历了罗念生、王焕生和陈中梅以及现在以贺方婴为代表的第三代学人。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学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院内外一代青年古典学学者一定会在贺信精神指引下,重温中西古代典籍,汲取古人的智慧,涵养完美的人格和德性,为加速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创新体系而持续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将古典学这一原本归为“冷门绝学”的学科,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赋予了一种崭新的时代意涵。在现场聆听贺信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负责人贺方婴连日来倍感振奋。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给古典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指明了古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使命,我们要努力成为现代世界传播古典文明的文化使者、古代智慧的传承者和阐释者,在人类各大文明之间架起交流互鉴的桥梁,致力于让生活在不同文明传统的人们能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谈及作为古典学研究者,如何担起这份学术重任,贺方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中国古典学界要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向古典学——这门古老又现代的学问提出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古典学研究人员,我想古典学始终是一门坚守文明关切的学问。要立足于中华文明自身的传统,深入认识西方文明的源头,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两个结合’统领下,基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将清末民初之前的中国古代典籍整理、研究纳入中国古典学的范畴,建立中西合璧的中国式古典学,建立中国自主的古典学学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周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深藏在历史文化的深处。从东西方文明的源头说,中国和希腊矗立在亚欧大陆两端,遥相守望,为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古典根基。思想是流动的、常新的,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在历史和时代的变化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因而向古典回归同时意味着向未来出发。从世界文明的景象说,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文化,在这座百花园中,每一种文明都拥有自己的独特位置。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更加广泛、深入的文明对话,共同创造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未来。

“古代中国史学与希腊古典史学殊途同归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这一论断的有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吕厚量阐述道。史学在古代中国是一门重要显学。从《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收集的古籍目录来看,历史类作品的种类和篇幅往往占据同时代传世作品的半壁江山。以司马迁名著《史记》开创的纪传体正史体裁为例,这种将人物传记、年表、专题志书与大量文章辞赋名篇熔于一炉的综合性史著,不仅起到了系统保存文学作品、典章制度与人物事迹的作用,更反映了史家对当时华夏文明的已知世界与那个时代精神风尚的总体看法,进而塑造了一代代后人的世界观与道德观。与此相反,史学在古希腊文化中则是一门较演说术、哲学与悲剧更为边缘的写作体裁,曾长期在同实质主义哲学思潮的对话与争辩中寻找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但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与波利比乌斯等一流希腊史家的名著同样经受住了时间长河淘汰的考验,对罗马、拜占庭与近代早期欧洲知识精英的历史观与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典学研究面向当下和未来。胡玉娟认为,古典学之所以要研究过去,是为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随着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召开,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将成为古典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贺信强调“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弄清楚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哪些文化遗产固然很重要,而发现中华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差异更重要。在希腊成立的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必将为古典文明比较研究提供更大的平台、更强的动力。

传播中华文化  深化文明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张志强认为,中希两国共同举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明研究问题上的战略考量,在欧洲文明的腹地建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就是要在欧洲文明的中心讲好中国文明的故事,传播好中国文明的价值,从而实现文明之间真正平等的交流。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成功召开,用古典传统的学术研究来打破文明间的现实壁垒,用古典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来夯实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为全球文明倡议找到了具体落实的抓手。

“两种文明之间不仅存在许多共性,而且各自都蕴藏着许多值得对方汲取的智慧和营养。”张志强说,中国人历来乐于且擅长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各国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世界不需要文明冲突,需要的是文明对话和互鉴。作为世界两大奠基性文明的传承者,中国和希腊应该在对话和互相学习方面给全世界作出表率,以自己的行动促进更大范围的文明对话和互鉴,使人类能站在一起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共同推动发展进步事业。

在贺方婴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明确强调要肩负起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任务。这启示我们,古典学研究应该是一门视野宽广、兼容并蓄的学问。古典学研究者始终要有世界历史的研究视野,对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经典都心存敬畏与渴慕,注重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思想的养分,重建现代世界的古典心灵,焕发古典精神,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这个学科的力量。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不仅面对利益和权利共享,而且面临挑战和风险共担。周丹表示,我们更要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着眼于从整体上谋划人类长远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利益,以命运与共、包容共生为价值导向,打破狭隘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超越西方以资本权力为核心的霸权主义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成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正是我们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全球文明对话的生动体现。

“文明自身并不冲突。”程巍认为,换一种思维,如果说古典文明一直是我们当今的“自我”的一部分,那么,从没有中断过的人类文明交往史来说,“他者”往往就是“自我”的一个失落的或尚未获得的部分,是“自我”还没有意识到或拒绝承认的“另一个自我”。这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西方古典学研究整体式微的大背景下,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扛起了世界古典学研究的大旗,更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一次重要实践。大会集中反映了中西学者对古典学的理解、中西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探讨了如何在交流中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如何从古典文明的研究中汲取智慧、获取营养,以促进现代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刘作奎表示,大会展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古典学研究和文明交流中的决心和能力。

“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詹文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中对“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强调,体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共同责任的认同。全球文明倡议希望通过加强人文交流互鉴,寻求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国际环境。可以预见,在未来,不同文明将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不断深化合作、增进理解。这种跨越时间、跨越地域的文明交流,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的智慧,更让我们坚定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

谈及如何将贺信精神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这一话题时,詹文杰结合自身实际表示,“作为古典学领域的研究者,我个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和中希比较哲学。相信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古希腊哲学研究必定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非常愿意为此奉献我的力量,继续做好古希腊哲学经典翻译和研究工作。作为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我也有责任进一步团结国内古希腊哲学的专业学者,开展更多学术交流活动,把我们的专业集刊《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继续办好,切实推动古希腊哲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进步”。

立足日常工作,胡玉娟告诉记者,目前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开设了古典拉丁语、西方古典文明专题、古代世界日常生活史课程,教授古罗马史、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等课程。希望通过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传承西方古典文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自己的力量。

“将西方古典学学术研究与贺信精神要求相结合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树立文明互鉴的中西比较意识。”吕厚量认为,当今国内部分世界古代史专业的学者本身即从事中西文化比较抑或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之间的物质文明交流史研究,他们可以在找到合适选题的前提下,向国际学术界呈现中国学者对这一世界古代史重要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对于专攻西方古典学的中国学者而言,用中文和中国视角理解、消化、翻译、阐述地中海古典文明中的各种要素,必然包含着某种文化比较视角。学者应保持对这种文化比较的浓厚兴趣与敏锐意识,让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成为中国学者在西方古典文明研究中的特色乃至优势。

在刘健看来,未来的古典文明研究中,应注重贯通中外古典学。要从中外古典文本入手,提炼具有共同文明含义的标识性符号;深入阐释不同古典文明的根本特性,深刻理解不同文明对世界、对自然、对社会的思想观念,逐步构建共同的文明阐释话语体系;推动文明比较和互鉴研究,增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提供学理支撑。

回溯人类文明的跌宕起伏与辉煌成就,面对当今世界的紧迫难题和挑战,展望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和前景,学者们表示,将携手努力,致力于发掘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古典智慧,并赋予它们现代价值,激活那些深藏在古典文明中的精神内核,让古典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展现出古典精神的时代风貌。

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这里走进中国社会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