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中国 | 金砖机制极具吸引力与感召力

学术   2024-11-15 13:06   北京  
10月22—24日,金砖之光点亮了俄罗斯喀山的夜空。这座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城市,迎来了一场重大国际盛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此次会晤并发表题为《登高望远,穿云破雾 推动“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此次会晤是金砖大家庭历史性扩员后的首度线下聚首,因而备受世界瞩目。自2001年“金砖”概念首次提出以来,“金砖”完成了由新颖的经济学概念到不可替代的国际多边机制的华丽蜕变,实现了从“金砖四国”到“大金砖合作”的蓬勃壮大,为动荡与变革交织叠加的世界注入了希望。为解读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的成果与意义,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成员、“金砖+分析”智库创始人雅罗斯拉夫·利萨沃利克(Yaroslav Lissovolik)和巴西佩洛塔斯联邦大学哲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威廉·达尔德冈(William Daldegan)。二位专家表示,金砖机制极具吸引力与感召力。在金砖成长之路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中国都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向世界宣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心系金砖、扎根金砖,为金砖合作道路贡献中国方案。


巩固金砖大家庭历史性扩员成果


历年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见证了一次次积淀情谊的畅叙深谈、一项项胸怀天下的理念主张。“扩员是金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际格局演变的标志性事件。”此次会晤中,习近平主席从金砖发展和世界变局两个维度深刻阐述了金砖扩员的非凡意义。

利萨沃利克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历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成果,可被视为衡量“全球南方”发展状况、协同程度以及推动全球经济转型能力的重要晴雨表。数年来,在改善全球治理的政策趋势方面,金砖国家为“全球南方”树立了标杆。利萨沃利克表示:“今年于俄罗斯喀山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是金砖扩员后举行的首次领导人会晤,展现出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迹象。新老金砖成员国领导人共同商讨全球重大事务,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达尔德冈向记者阐述,喀山会晤巩固了金砖大家庭历史性扩员的成果。2024年1月,金砖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迎来金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金砖扩员”也由此成为国际学术界讨论的一项焦点议题。

达尔德冈继续谈到,此次会晤宣布设置金砖伙伴国,金砖机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金砖”。这标志着金砖合作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刻,也意味着一种全新挑战的到来,即如何在金砖创始成员国与新加入成员国和伙伴国之间寻求平衡点,以保持金砖机制的活力。可以说,金砖扩员进一步增强了金砖机制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凝聚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新力量。公开数据显示,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已超过七国集团。

“金砖国家领导人此次会晤期间作出的决定无疑是合理的,即暂不扩容金砖正式成员国,而是引入金砖伙伴国模式,将一些早先申请加入金砖国家的发展中经济体纳入其中。”利萨沃利克说。

利萨沃利克接着介绍到,金砖伙伴国模式可谓对“金砖+”理念的深入践行,进一步扩大了金砖机制的规模效应。此举不仅会提升金砖国家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中的分量,还将拓展金砖框架内多边协议的范围。极为重要的是,吸纳金砖伙伴国向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展示了金砖机制充分开放、包容的前景。

达尔德冈表示,金砖国家通常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外交对话与磋商达成扩员共识,迄今为止,这种协商方式取得的良好成效已得到普遍认可。扩员是金砖国家成长的必由之路。如今,在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更广泛代表性的同时,金砖国家正在成为一个不同于七国集团和其他由西方主导的国际集团的多元化平台。

在发起“金砖+”

合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国际媒体这样报道:习近平主席喀山之行的“每一步”都受到特别关注。在喀山会晤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点建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这包括:建设“和平金砖”,做共同安全的维护者;建设“创新金砖”,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建设“绿色金砖”,做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建设“公正金砖”,做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引领者;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

谈及喀山会晤上的中方建议,利萨沃利克十分赞赏:“在今年的喀山会晤上,习近平主席无疑成为了焦点人物。在喀山,不到48小时,十多场双多边活动,习近平主席的足迹备受关注。在金砖发展史以及发挥金砖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方面,习近平主席的许多提议和建议具有实质性贡献与深远意义。”

“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习近平主席此次喀山之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达尔德冈如此谈到。

利萨沃利克阐述到,近年来,金砖国家在实现发展目标及与“全球南方”国家开展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其中,中国的贡献对保持金砖国家作为有影响力的多边平台的地位至关重要。中国在发起“金砖+”合作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为金砖的蓬勃壮大提供了强大动力。

利萨沃利克进一步介绍,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开创性地提出了“金砖+”合作理念。2022年,中国担任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在当年5月举办的金砖国家外长视频会晤中,中方提议启动金砖扩员进程。中国希望吸纳更多国家加入金砖机制共谋发展,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成员国的支持,许多国家也表达了加入金砖的意愿。2022年6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明确指出,支持通过讨论推进金砖国家扩员进程。2024年1月,金砖国家迎来一批新成员,进入更大规模的发展阶段。应当说,中国在推进“金砖+”进程中表现出的坚毅和果敢,不仅助推金砖国家成为一个开放的多边平台,而且随着时间的沉淀日益成熟。

“大金砖合作”重要性日益突出


随着金砖机制的发展,金砖国家之于全球治理尤其是全球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从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到推出金砖国家支付系统(BRICS Pay),“金砖+”合作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

谈及这一点,利萨沃利克分析称,以此次喀山会晤为契机,“大金砖合作”将成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更为重要的门户。喀山会晤达成的一系列共识有助于弥合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共识将在未来几年得到进一步凝聚。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喀山宣言》中,金砖国家提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方案。令世界备感振奋的是,金砖国家将以更加专注和务实的态度,为应对全球经济问题、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作出更大贡献。

利萨沃利克接着表示,今天的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诸多机遇。同时,金砖国家成员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上海合作组织、南方共同市场等机制的成员国有所重叠。通过金砖机制,其他国际多边机制的发展成果也能够得到巩固。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协同平台尚不完善,“大金砖合作”有助于填补全球治理体系的这一空白。

达尔德冈从金砖国家与其他国际多边机制的历史互动谈到,近年来,金砖国家成员国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框架内发出自己的强音,争取拥有更多话语权。自成立起,金砖国家就以卓有成效的方式推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曾经,由于面临来自美国等西方大国的阻挠,金砖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诉求未完全得到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砖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参与度日渐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日益强大的影响力。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加入金砖机制的兴趣日益浓厚。在此次金砖国家喀山会晤举办之前,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申请“数量巨大”。

达尔德冈补充到,金砖机制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既源于成员国作为横跨各大洲的“全球南方”国家的地理多样性,也源于其将新兴经济体汇聚一堂,拥有光明的经济发展前景。与此同时,金砖国家始终能够通过外交对话与磋商等友好方式,协调成员国之间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要。通过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如今,“大金砖合作”在国际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肩负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重任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临关键抉择。是任由世界动荡不安,还是推动其重回和平发展的正道?”“时代的风浪越大,我们越要勇立潮头”。习近平主席的话语引人深思。同时,他引用中国古语指出:“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金砖国家走到一起,是基于共同追求,是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大势。

利萨沃利克对此表现出极大的认同。他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变局下的世界。当前,国际格局加速调整,世界经济复苏滞缓,南北发展鸿沟加剧。在此背景下,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性崛起,肩负着助力世界经济复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任。”

达尔德冈赞叹到,不可否认,中国一直是金砖国家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促进该机制推出新举措的“助推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使得金砖国家表现出更为强大的韧性和吸引力。应当说,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彼此契合、相互成就。发展一直是金砖国家的核心目标。在金砖框架内,通过为成员国提供贸易与投资机会,其他合作伙伴从与中国这样一个全球性大国的密切关系中受益,而中国也同样从双多边关系中获益,巩固了中国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对其他金砖国家而言,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为各国带来了诸多机遇,对其他金砖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影响力非常重要;对中国而言,其他金砖国家是中国商品出口和资本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金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未来的日子里,‘金砖+’将继续成为助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关键平台。其中,中国被寄予厚望,世界期待中国继续就金砖机制发展提出创新理念,使‘大金砖合作’更加包容、开放、公平、可持续。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为金砖国家的前景带来更多希望。金砖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将务实的经济发展优先事项纳入金砖国家议程的能力。”利萨沃利克总结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这里走进中国社会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