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
这是一个好方法吗?
多看作品说不上有什么大错,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摄影圈俗称「洗眼睛」。可真正的问题是:
因为很多人所看的图并不见得是值得学习的,所以如果看了不太优质的图并且花了很大的力气模仿和消化,那么本质上是还是在自己的「同温层」里强化认同而已。
甚至有可能过了几年之后都会嫌弃自己曾经所推崇的。因此才在摄影圈有了由「糖水」「新锐」「观念」「艺术」等自我认知所构成的鄙视链。
你想提升审美,所以去看图,但选择什么图来看,又与你的审美有关……这是一个循环。要看「可靠」的图,还得走出这个循环去寻找答案。
看图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
可能有朋友会说:“如果我现在眼光不够,那么你直接告诉我什么是值得看的可靠「美图」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不就走出循环了吗?”
的确一个靠谱的老师推荐靠谱的「美图」,可以提供一些当前的视觉食粮,持续提供可以为你提供「洗眼睛」的服务,但实际上问题要复杂得多。例如:
-即使靠谱的老师,ta推荐的美图也只是个人喜好,我们只是被动接受
-依赖老师推荐的美图,你还是没有独立的判断力,这还是相当于没有审美力。
-美图的“美“只是漂亮吗?
-即使你很看重“漂亮“,你认为的漂亮经得起考验吗?
-如果不止漂亮,那么还包含什么?
-我们为什么了解除了漂亮之外的美?
-如果我们眼中的“美“只有漂亮,会不会有问题?
等等等等
……
所以,「看图」只是提升审美占很小一部分的实际操作方法……之一,只看图并不能解决问题。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说明白点就是,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些摄影史、艺术史、风格流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透视原理、色彩学(配色)等知识,并把它们连起来搭一个自己的框架。总结下来会涉及到四个理论学科:
也就是说,你需要储备一些知识,比如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当代视觉艺术的主要作品长什么样,了解各种「风格」是怎么回事,它们为什么会长这样;同时也需要慢慢让自己变得眼光独到、敏感,与作品建立起超强的「共情能力」,比普通人能更快get优秀作品的妙处。
相信很多朋友领略过艺术理论的烧脑。大多数人认为,摄影师是实战派,只需要照片「好看」「记录生活」「动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去钻研理论呢?
确实,理论和实际创作的确不能直接让你的照片变得「漂亮」,但它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摄影师学习理论的方法也不是精读厚厚的理论著作,而是用艺术史、美学、艺术哲学、摄影史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
例如,当很多人在争论「三分法」到底可不可以作为一个摄影构图基础法则的时候,你应该知道重点不在于「三分法」到底是0.667还是0.618,甚至不是三分法到底好不好看,是不是过时了,而应该知道它的背后是古典绘画的审美观。
而这种审美观以视觉平衡为基础,平衡是为了视觉美,但是平衡有很多种方式,你要灵活运用才不会陷入生搬硬套的境地。而更进一步,现代到当代其实连平衡都可以被抛弃了,那么我们谈论「三分法」其实就不是很有意义。
当然,除了「三分法」还有无数类似的问题,可以写满一脸:
说通俗一些就是,你应该获得更多「手法」,包括色彩、结构、光线、影调等画面形式方面,也包括焦距、对焦、景深、景别、快门等技术方面。
例如,「留白」是怎么留?让画面空出一大片面积就是留白了?如果不靠「空」来留白,还能怎么留白?「留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留白」在艺术上有什么道理?你的「留白」是否生硬?等等等等。
从教学层面上来说,就得需要一位老师能比单纯在摄影行业中混迹的人有更广的视野,纵览全局,熟悉艺术理论,看得透创作的底层逻辑,并会用通俗的语言消化复杂的理论。而最重要的是,老师能代替实践中的摄影师思考,为他们解开一些死结。
这里最需要的是——
为此,原画册历时一年半时间,为摄影师们打造了一堂提升艺术修养,指导创作实践的审美课:
点击 阅读原文,也可报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