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全面呈现一代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的摄影艺术
重新发现庄学本是学界公认的几十年来中国影像史学最重要的收获,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这位“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传世之作,为世人了解这位几被遗忘的摄影大师找到最好的读本。
庄氏生于上海,却志在西行,在军阀割据的年代,立志以考察边疆、旅行摄影的方法报效祖国,用形象的图片介绍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兄弟民族,以激励人民抗日保国的热情。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
孤立无援,在盗匪出没的川、甘、青、康边地行走,还要用手中的照相机拍摄鲜为人知的风习与人物,以及绘制地图、搜集标本、记录口头传说——这一切其实绝非今日青年所想象的那般浪漫。历经战火,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将向我们缓缓揭开近百年前西南边地的真相。
嘉戎少女。四川理番,1934年
主持祭祀仪式的彝族毕摩。
◎不可忽视的史料文献,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从事田野摄影工作的同时,庄氏自觉吸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与知名学者交往求学,不断探索影像与学术结合的路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而又为庄学本所亲见并摄取的械斗、婚丧、巫术等内容,以及一系列大都来自亲身调查所得的有关边地地理与族群的文章和书籍,直到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史地与民族文献意义,更有人类学上的长远价值。
◎半生羁旅,留下的不仅是关于边地的史诗,更折射出庄氏的传奇一生
从果洛至康定,从羌地至嘉绒,又从青春朝气的来路,到沉默郁结的暮年——彼时的庄学本尚未预想到自己未来的十年时光,大都将如孤蓬一般,行走在山高水长、多民族杂居的西部边区,更未料及他在旅途中拍摄的万幅照片,其中半数竟足以抵抗时间的消磨与命运的跌宕,在八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中不断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通天河皮船与船工。
天葬时喇嘛诵经祈祷。青海玉树,1937年
民和土族妇女。青海民和,1937年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
是西陲民族在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也是庄学本的传奇一生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庄学本:西行影纪
出版社:后浪 | 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1年11月
定价: 398.00元
评委评语
学术研究的前提是大量研究材料的占有。对于研究庄学本来说,《西行影纪》就是这样一份优质的研究材料的集成。可以说,这是自2009年《庄学本全集》出版以来,庄学本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出版成果。
《西行影纪》以庄学本一生最为亮眼的1934年-1941年边地考察为主题,按照3次主要的出行分为3册,除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特别收录了大量的日记和考察手稿,并整理了很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可以作为庄学本研究的案头必备书。
《西行影纪》还原了庄学本当年边地考察的原貌—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考察。因此,庄学本拍摄的本意并非“艺术创作”,影像是相关研究的资料和佐证。正因为如此,研究庄学本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影像的艺术性。
通过本书再读庄学本,想必可以促进中国摄影界对田野调查、文献摄影、纪实摄影、影像人类学等概念的思考。对于本书而言,庄学本的影像的“原貌重现”至关重要。让人略感遗憾的是,出版方把黑白图像调成了“老照片”的偏棕色调,选择的略带纹理的纸张(可能还有油墨、印刷工艺等因素)影响了底片上的细节的呈现。
——赵刚
21世纪初,庄学本这位被淡忘的摄影师重归后人视野。二十多年来,庄学本研究开枝散叶,成为国内摄影界,甚至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继2009年《庄学本全集》的出版,《西行影记》可视作这一发掘段落的再次总结。
《西行影记》以空间为经度,以时间为维度,细密编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庄学本在西南边地的行摄苦旅,既不拘泥于学术,也不局限于艺术,这使它与同题材图书形成明显界限。
——朱朝晖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
是西陲民族在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也是庄学本的传奇一生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庄学本:西行影纪
出版社:后浪 | 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1年11月
定价: 3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