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好照片,背后的「底层逻辑」

文化   2024-11-16 17:30   广东  


作为一个定位为「连接大众与艺术」的摄影平台,我们时常因为这个话题陷入两难:「构图」


当这个词被过度「干货」地讨论,难免有利用「实用技能」进行营销的嫌疑;当这个词被战略性地「回避」,又难免陷入一种典型「披着艺术外衣」的虚无。这种现状,不禁让广大摄影人生疑:


专业选手都不考虑「构图」了?

如何解决取景问题?

高手拍照「凭感觉」的基础是什么?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输出一批关于「构图」的文章和访谈,以求站在广大摄影人的角度,去追问关于摄影「控制画面」的问题




-
01 .
「构图法则」:

从入门到嫌弃



前面提及「构图」之所以都用了引号,是因为不同人在讨论「构图」二字的时候,其所指是有很大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其实正是一部分人滥用,而另一部分人避而不谈的原因所在。


我们不妨将视野拉回到最朴素的、最入门的、最直观的认知上。


大多数人决定学习摄影后,会直觉地将摄影拆分为:「拍照+后期」两个动作。而「拍照」这个动作,又会直觉地和「框取场景」联系在一起。此时,几乎没有一个比「构图」更好的词,来概括这个动作了。所以在一些人看来,「构图」就等于取景并按下快门获得画面这样一个动作。


这个动作看起来太简单了,几乎就是一瞬。人们对它方法论的期待,自然也是短平快的。自然而然地,从传播的规律来说,有一类「知识」就成了能迎合这种期待的内容:


穷举式「构图法则」




这类「构图法则」就成为很多人学摄影最先接触到的创作技能。它们在过去经常和国家地理、大师的摄影作品叠在一起,成为拍照取景的方法指导。因为有了相当数量的美图和大师作品作为「印证」,所以,初阶爱好者对其深信不疑


照片:Ansel Adams  图片来源:网络


近几年小红书种草干货笔记,更触发了这种穷举式「构图法则」的传播。它们是一种爽文,有种「看完就学会」的快感。更给人一种在进行「知识积累」的充实。



小红书搜索「构图法则」,会有许多教程


所以,在大众视野中,很多人讨论「构图」,实际上就是在讨论拍照取景这件事,具体方法对应的多是穷举式「构图法则」。


然而,如果一个人深信穷举式「构图法则」就是拍照的全部,ta几乎必然一定会遇到问题。当ta一次次实践将主体放在三分点、中心线,或者在拍照中以寻找S形、框架、引导线为目标的时候,几乎可以断定ta的画面是刻板老生常谈的。因为这些法则关注的都是主体的位置,以及那些明显的结构的形态,并且想让它们都被归类在一些简单的几何形式中


先不论到底照片是不是都有突出的主体,那些被浓缩的简单几何形式,其实是很难囊括摄影作品的形态的。所以,随着摄影经验的增加,很多人会发现一些看起来很棒的照片,其实很难简单套用「构图法则」。相反,随着你的freestyle,你也会发现要去关注这些「构图法则」实在是很束缚。


©Saul Leiter


有追求的摄影爱好者,几乎都会在一定阶段「嫌弃」这些「构图法则」——或者在一些描述中,他们会直接称为嫌弃「构图」。不管是嫌弃「构图法则」还是嫌弃「构图」,笔者认为都是一件好事,至少他们已经意识到,三分、中心对称、s形、框架、引导线都是——


一张好照片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走出「构图法则」的爱好者,会灵活自然地freestyle地控制画面,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会说:「我不去管构图」,并且会拒斥在照片上划线分析的行为,认为这些都是过度解读和马后炮。


被拒斥的构图划线分析

这,可能会让人产生另一种误解:


真正的高手都不考虑「构图」。


-
02 .

传说:

高手都不用 构图



看到越来越多「有经验的人」在嫌弃「构图法则」,甚至彻底放弃了「控制画面」,走向了(还带着优越感的)「乱拍」



这部分朋友会有自己的理由。他们会认为自己关注的更头部的职业摄影师、艺术家几乎都不会讨论「构图」。大师的书籍、画册,艺术摄影媒体、艺术机构和摄影杂志,也几乎都不会讨论「构图」。


如果有幸可以和他们中的一些直接交流到拍照取景技术问题时,可能他们给你的回答都是一句:


凭感觉




这三个字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惑。好像从「三分、中心、对称、s形、框架、引导线」走出之后,再走到能够熟练拿捏好画面,完全是一个黑箱操作和真空地带,几乎就等于——


无法言说+全靠经验+全靠多看……


对于成熟的摄影师和艺术家来说,「凭感觉」是一个真诚的解释,但对于摄影的创作技术与表达方法来说,却是一种逃避。


我们访问了几位成熟的摄影师和艺术家,请他们聊聊对「构图」的看法。如果总结他们的回答,可以发现他们还是无处不在地在「构图」的。只是:


-他们「构图」行为,是一系列下意识的动作


-他们并非是做摄影讲师或艺术教育的人士,所以较难直接输出直接可用的方法论


-他们在实践中有许多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方法


-他们每个人控制画面的具体动作都不同


-当艺术表达成为更重要的事情后,「构图」的动作自然而然,也就不经常被谈起了;


-他们比较在乎「构图」说法的定义严谨性问题;

……


(职业摄影师和艺术家「构图」访谈,将在下期陆续放出)

©Ernst Haas

所以,我们可以先给一个结论:


既不要死板运用构图法则

又不要走向纯感性和虚无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从死板走向混乱」的尴尬状态。



-
03 .
直觉一定存在,

但「构图」还是有


底层逻辑



感觉是一定存在的,艺术创作是绝对要尊重感觉的。但我们也需要一套底层逻辑,去解释、分析、化用那些比「三分、中心、对称、s形、框架、引导线」更为本质,更为底层逻辑的的东西


那有没有一套,可以真正指导大家去关注拍照取景和讨论画面,又不是「爽文」的知识呢?


大家可以注意,当「凭感觉」的高手在讨论照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词,比如:


均衡
对比
张力
节奏
韵律
质感
透视
空间
色量
……

虽然他们未见得在拍照的时候,脑子里塞满了这些词或者几乎不会有这些想法),但的确这些是可以讨论画面、分析一张照片视觉效果的最完善的「工具」


其实,在摄影界,还真的出现过接近这种讨论方法的书籍,那就是这本很老的《摄影构图学》。它为我们很好地构建了一种讨论画面效果的工具。


《摄影构图学》,1983年长城出版社出版


只可惜,这本书是黑白的,并且没有结合我们常见的摄影作品来讨论,可能部分朋友看起来会觉得枯燥,并且色彩部分太弱


为了弥补色彩部分,我们也推荐大家学习包豪斯带来的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源于包豪斯的「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它们几乎组成了现代之后讨论「画面」的「科学体系」,也是现在的美术、设计、建筑院校必修的基础课。



这两本书很全面,但更偏「设计」,所以对摄影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如果阅读的话,只能浏览之后自行脑补啦。

位于德国徳绍包豪斯校舍©KKM

所以,原画册的教研组认为,我们要警惕对待穷举式「构图法」,但依然有必要去关注「构图」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


摄影「控制画面」这件事,可能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凭感觉」和靠「黑箱操作」,它们是可以相对实感地讨论和分析的。其中一个值得推荐的讨论工具就是包豪斯体系中的「构成」。


伊顿色相环



包豪斯构成练习作品

如包豪斯中的伊顿色环和色彩构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配色、色彩属性的本质,其中的平面构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画面的均衡与失衡,立体与空间构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三维世界的视觉化。



-
04.
去掉引号

放心讨论画面



「构图」这个词太具有指向性了,它似乎指向一个笨拙的,不太聪明的摄影动作,所以摄影熟手都会远离这个说法,上文也谨慎地加了引号。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照片的「画面」实际问题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更温和理性的词


「视觉原理」


它指的就是我们研究、讨论照片画面的,有据可循的工具。我们将其分为——


构图、色彩、空间


它们所指分别对应包豪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背后与摄影画面的联系。通过上面的《摄影构图学》和包豪斯《基础设计教程》,我们便可以提炼出其中与照片画面息息相关的内容。


-它是一个工具,当我们面对具体场景的时候,不会只考虑「用心感受」,而还指向「用眼睛分析」


-它是一个词典,如果你对取景不满意,利用其中的画面准则找到解决方案;


-它是一个标尺,当你对画面不满意的时候,可以找到解决方向,也可以利用它从海量原片中,寻找视觉的最优解……



-新课推荐-

进入《给摄影师的实用视觉原理》购课链接



扫码学习新课

构图+色彩+空间

《给摄影师的实用视觉原理》

艺术学院教师,视觉艺术研究者:Miya

80节视频课













扫码学习新课

构图+色彩+空间

《给摄影师的实用视觉原理》

80节视频课



长按二维码,即可报名课程


说明
1. 本课程录制完毕,报名后即可不限时、不限次数听课!
2. 扫码后点击“领券购课”,即可交费报名点击“目录”就可以听课了。

点击 阅读原文,也可报名课程

映像志
专业摄影门户:摄影史论、纪实摄影、艺术摄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