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姜萍的“作弊”丑闻爆出之时,社会各界恍若看到了“神”崩塌的瞬间。
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闹剧中,我们不禁发问:谁是真正的赢家?
除了姜萍,其他人似乎都赢了——阿里巴巴的权威稳固了,涟水中学和“指导老师”热度收割了,甚至社交平台也凭此流量暴涨。
而姜萍,一个17岁的农村女孩,却成了这场“造神-毁神”戏码的最大牺牲品。
在冷酷中扮演“正义”
阿里巴巴“正义揭露”的姿态可谓是深谙流量的精髓。
这家互联网巨头的数学竞赛从未获得过如此瞩目,直到姜萍的“寒门天才”标签横空出世。
阿里凭一纸公告,把姜萍的名字钉上了“作弊”的耻辱柱,还顺带把指导老师也一并拉下水。
表面上看,是为了公平,捍卫比赛规则;然而,阿里赢得了什么?不仅挽回了因质疑而岌岌可危的声誉,还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随着舆论纷纷,阿里巴巴竟在这场舆论漩涡中成了“冷静而正直”的一方,话题度与品牌形象同步上扬,可谓“赢麻了”。
一场“声誉收割”的狂欢
再来看看姜萍的母校——涟水中学。从“天才少女”出圈到“寒门黑马”争议,涟水中学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一所不起眼的农村学校,因一个学生被推上神坛而一夜成名,甚至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热点。
媒体对“出类拔萃的乡村学子”大肆报道,关注量和支持资金不断涌来,背后的教育官员借此沾沾自喜。
而当事实反转,姜萍从“神坛”跌落到“作弊者”之时,学校在抛弃她的同时也不会失去最初的利益。
姜萍是“倒了”,但这并不妨碍涟水中学在一轮热度后风轻云淡地转身离场,名利已得,输赢早已明确。
赢了“曝光”,却牺牲了学生
至于那位“指导老师”王某,某种程度上他更像是这场悲剧的幕后推手。
把一位十几岁的少女引上这种功利性舞台,眼中怕早已无“教育”二字,而是觊觎名利的工具化心理。
王某一手炮制了这出戏:他从这段师生关系中所能获得的利益,远远超出了他应负的责任。
他是失败者吗?或许只是戏份提前结束罢了,但无论如何,王某比姜萍精明得多。
他知道如何在漩涡中全身而退,只留一个“诫勉谈话”的影子在新闻末尾。
喧嚣之后的唯一输家
而真正的输家,只有姜萍。
短短几个月,她从人们眼中那个勇敢追梦的“天才少女”沦为“作弊者”,遭千夫所指。
她的所谓“成绩”成了村庄的骄傲;然而一朝败露,这份骄傲瞬间变成了乡亲的指责和排斥。
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这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未来的求学之路难免带上不可抹去的“污点”。
她只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本应在这年纪好好学习,结果成了各方利益的棋子,载着无数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商业利益,被操控到几乎看不清方向。
从造神到毁神的“现实黑讽”
姜萍事件的背后,何尝不是对“造神”文化和畸形教育的又一次拷问?
舆论一方面热衷“寒门出贵子”的励志神话,另一方面却随时准备好了“落井下石”的谩骂。
造神容易毁神更易,人们热衷于偶像化一切,乃至将其踩到尘埃中解气。
一个教育体系,为了成名拼命寻找“天才”,而对真正的教育价值视若无睹。
一所学校,为了名声甘愿推“功臣”上前线,而最终只留下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去背负所有的后果。
这样的体制,何尝不是对教育理想的彻底嘲讽?
写在最后:
这场闹剧揭示的何止是“作弊”,而是体制问题,是造神文化的虚伪面具,是一代年轻人被资源化的现实。
一个教育体系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培养人,而不是迫不及待地打造“神”。
姜萍输掉了,她输给了教育的功利,输给了时代的流量,而在这种牺牲下,浮沉的是我们的良知。
姜萍的路注定不易,但我们仍应对她保持一点理性的同情。
毕竟,在这个“神话”崩塌的舞台上,真正的操纵者才是最大的赢家,而她,仅仅是一个无力挣扎的小棋子。
如果有幸获得你的喜欢,
点亮【赞和在看】,让钱和爱都流向你!
常思常更,当然,实在想念,也可以催更
—END—
往期推荐
晓明,70后非油腻大叔,泰州自媒体人,让我们一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
哇,点 的人好有眼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