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上开始流传国产宽域飞行器的节目片段。一看视频,这不“鸣镝”吗?亮相的还是比较早期的MD-19,珠海航展上已经把MD-22拿出来了(当然可能也不是最新的)。
注意“自主起飞”这几个字。在22年《真实版中国“暗星”》可是说过:
这可是妥妥的打脸。但这是咱们自己的技术,那就没事了,打得好!打得越多越好,咱高兴!
就个人的粗浅理解,宽域飞行器要解决几个核心问题:
1,动力系统(多模态发动机)
《真实版中国“暗星”》其实说的就是这个。
但这里面缺了一环,即飞行器如何自主水平起飞并加速到亚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速度——上面的其实是用火箭发动机来实现的。所以展板上MD-22到底如何解决这一环的,确实令人感兴趣。不过要等官宣估计还得好些年。
2,隔热与散热
热障问题并不是到宽域飞行器才出现的,当年冲击双三的飞机都遭遇过,克服的办法是各显神通:米格-25选择了以镍钢合金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黑鸟以钛合金为主(题外话:当年因为洛克希德焊接钛合金发生不明原因的氢脆,导致凯利·约翰逊最终抛弃了洛克希德自己的钛合金工艺而花大价钱买了别人的);XB-70采用不锈钢(蜂窝夹层结构);X-15采用Inconel-X(一种镍合金)……
鸣镝会采用什么方案是个有趣的问题,只是这东西显然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不过从下图来看,机翼和机身基本看不到连接铆钉/螺钉或者焊缝,不排除采用了蒙皮和承力结构一体成型技术。
3,高低速对气动设计的矛盾要求
这个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但如何解决就看功力了。
如上图中红线划出来的那句话,等我反应过来这话到底在说什么的时候下巴都快脱臼了。MD-22最大速度M7,中高速就算M4吧。黑鸟在M3.2时的机动过载只有1.5g,MD-22能拉到6g,这升力系数?后面还有个“稳盘”?!这超声速升阻比太惊人了!
那么低速呢?
这个进近迎角比我们已经见惯的三代、四代机略大,但对比一下其它的:
NLCA,估测着舰迎角12°,最大马赫数M1.6。
对于最大M数7的鸣镝来说,这个进近迎角应该说低速升力系数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且进近速度也不快,估算也就跟典型二代机相当。
虽然不知道是如何实现的,但结合展板数据和视频来看,鸣镝的高低速性能整合得相当漂亮。
4,飞控
从上图来看,MD-19具有传统的升降副翼,用于飞机横向和纵向控制配平。但在高超声速条件下如何控制飞行器,目前未见到公开的资料。就个人而言,我不认为上面说的中高速下6.5g稳盘是靠这对升降副翼拉出来的。
视频中有个接地前的横向震荡,从侧倾到纠正,反应非常快,已经接近三代机的水平——这还是在进近阶段,舵效低,而且升降副翼还要承担纵向操纵和配平。从视频来看,鸣镝的横向操纵反应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