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动翼尖,重发一篇21年的:从FL51风洞的报道看中国无尾布局飞机的新控制机制

百科   2025-01-09 14:07   广东  

        原始报道在此:


        一开始没在意,把吹风的模型当作攻击11了。这两天回头再看才发现完全搞错了。对比如下图。控制翼面布置完全不同,模型还多了一对可动翼尖(这个很重要)。所以新模型和攻击11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飞机。当然,就实际而言,新模型未必就是真实存在的型号,可能只是一种理论验证模型——这个我们可以在后面看报道视频。




        因为报道中提到了尾旋模拟试验,所以特别注意试验中控制面和飞机状态之间的关系。

        首先复习一下尾旋。抄一段:

        尾旋,是飞机的攻角(迎角)超过临界迎角后,发生的一种连续的自动的旋转运动。在尾旋发生过程中,飞机沿着一条小半径的螺旋线航迹一面旋转、一面急剧下降,并同时绕滚转、俯仰、偏航三轴不断旋转。这种重心沿陡的螺旋线航迹急剧下降的自发运动,特点是迎角大,约20度-70度;螺旋半径小,甚至只有几米;旋转角速度高可达每秒几弧度,下沉速度大,甚至达每秒百米。

        

    顺便说一下,80年代前掠翼之所以受青睐的原因之一就是横向控制能力优越,在机翼大部失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副翼有效。

        而方向稳定性不足导致尾旋的一个典型范例就是F-4。该机平尾过于低矮,导致大迎角时方向稳定性严重不足,容易进入尾旋且一旦进入尾旋就难以改出。


        而对于纯无尾飞机来说,没有垂尾,方向静稳定性就免谈了。所以只能通过其它手段提供方向阻尼来抑制飞机侧滑。典型的就是B-2和它的开裂式阻力板/方向舵。比如下图,就是提供了向右的方向阻尼。


        但是我们的新模型,虽然也是纯无尾,但并非B-2这种控制机制。

        

        尾旋改出:


        t0,已经在尾旋状态,舵面偏转前一刻:

       

        

        t0+4.4秒,注意左外副翼仍下偏

        

        t0+4.55秒,注意左外副翼恢复中立

        

        t0+4.66,左外副翼开始上偏,说明到此刻已经完全抑制了机翼自转。  

        

        t0+6.38秒,右翼尖恢复水平,说明侧滑也完全消失。此时的控制面偏转属于正常操纵了。

        


        强制尾旋

        这段视频应该是强制模型进入尾旋的。由于没有垂尾提供方向稳定性,又用左翼尖偏转加剧飞机向左侧滑,可以看到飞机很快进入尾旋状态。

方方的航空小筑
资深酱油党。非官宣消息都不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