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録
灄頭集團的政治傳統與後秦官僚君主制之建構/李磊
“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一則移民歌謡的政治化與孫吴社會/劉芳君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隴西李氏丹楊房世系正補——兼論初唐名將李靖與武周名臣李昭德之親緣關係/吴炯炯
《大慧禪師語録》之入藏始末及其意義/池麗梅
蒙古滅夏問題再討論/温海清
西方文獻中的元代棉花種植/求芝蓉
西夏和元代漢譯藏傳佛教文獻中的“截截”/侯浩然
明代西藏達那土登南傑寺選擇第二任住持始末/張孝明
結集·刊印·流傳:王士性《五岳遊草》整理與研究的多重視角/楊焄
乾隆中葉的士人遊宦、書籍流通與樸學傳播——由李文藻《行笈書目》切入/陳騰
章學誠殿試策書後/王應憲
“西學”的世界:俞樾的西方世界觀察/張燕嬰
一位晚清駐防旗人的生命經驗——鳳全與川邊改制/李文杰
梁啓超《戊戌政變記》版本考辨/宋雪
明代雲南徼外土官金牌信符與西番茶馬金牌信符的異同/陳鑫
券臺與買地刻石(上、下)/田天
黄疇若以寶謨閣直學士再知成都府/黄光輝
中華文史論叢2024年總目録
乾隆中葉的士人遊宦、書籍流通與樸學傳播
——由李文藻《行笈書目》切入
陳騰
提要:由於科舉考試與選官迴避制度的規定,清代士人産生三類遊歷行爲:入京會試、銓選與異地爲官。這三種類型的人物流動皆跨越行省,牽涉面廣,擴大了學術書籍的流通範圍。現存唯一一部乾隆時期的《行笈書目》出自李文藻,記於他由京師遠赴嶺南的宦途中。李氏行笈之書,以史部地理類、目録類、金石類以及宋人集子爲主,抄本居多,購自京師琉璃廠或傳鈔於師友。《行笈書目》的内容、版本與來源,直觀地體現了藏書者的學術旨趣,也是京師樸學風氣將臻全盛的表徵。結合書目背後的人際網絡,透視李文藻之金石學與方志學見解的生成過程,不同身份的士人實現跨省學術交流的具體途徑亦得以呈現。從士人遊宦與書籍流通的角度,進入品書論學的原生場景,有助於更立體地把握樸學在民間的傳播機制。
關鍵詞:李文藻 《行笈書目》 遊宦 書籍流通 乾嘉學術
“西學”的世界:俞樾的西方世界觀察
張燕嬰
提要:“西學”是包括西方物質文明、政治制度和思想觀念在内,常常具有近代化指向,而與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相對的概念。通過對俞樾一系列關涉“西學”主題的詩文、尺牘、筆記作品之繫年與本事的考證,揭橥他對於衆多“西學”物象,如“火輪船”、電報、照相技術、火車等的接受、適應、利用或拒斥;對若干從文獻中讀到的“西學”知識,如電鍍技術、西人水法、“地圓説”、“自由”、“平權”等的興趣、瞭解、認同或反對。俞樾嘗試在中國古典知識或書籍中尋找與“西學”物象或知識産生對應的資源;特别是他的《告西士》和《詠古》兩題八首詩作,構成一種微妙且複雜的中西方知識的連接關係,並呈現出其對中國古典治道資源的選擇。作爲清季社會精英的一員,俞樾對來自西方世界的“西學”知識的閲讀與器物的體認或評價,可作爲瞭解晚清知識體系變化進程中智識階層接受度的典型樣本。
關鍵詞:俞樾 西學 閲讀史 治道 “復古” “封建”
内容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