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是对选题名称这句话的展开。就字面而言,“展开”意味着对内容篇幅作出扩充。同时,从“论文成文”角度说,一字一句不足以“成文”,章节之下“段落”是论文写作的底层单位。但是,论文段落如何实现纵深扩充?如何让论文段落饱满充实?这是很多作者面临的写作困难。为此,我们围绕已刊发的核心期刊论文,总结出论文段落纵深扩充的五种写法。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历史事实聚焦式
“历史聚焦式”是指,依托特定主题/问题的学术史及其时间线索,论文段落一步步由过去宽泛的主题/问题,聚焦到新近的细微问题,同时关注到细微问题的更多侧面,从而实现纵深扩充。一方面,学术史对应的历史事实,提供了研究问题的背景信息,为论文段落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上下文信息。另一方面,“历史聚焦”展示了随时间演化的主题/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典型形式以及不同方面,帮助作者揭示对应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得以生产和积累的。特别是,学术史中的不同声音尤其是反对的声音,如何影响相关问题的发展走向。这一写法的典型结构是,(一级主题发展概况+代表人物)+(背景/基础+代表人物)+(二级主题观点+二级主题框架)+二级主题发展争议/反面观点。比如,《比较艺术学的“影响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艺术百家》2020年第3期)正文第一部分。
这部分写的是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其中,第一段第1句“早在一百多年前的 19 世纪末,比较文学就开始在欧洲成为一门正式学科”,这是从历史溯源的角度交代一级主题“比较文学”。第2句提到戴克斯特是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之一,第3句又提到在戴克斯特的影响下,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大学学科专业,并提到两个时间节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4句和第5句以及第二段,又顺着上文提到的时间节点,交代“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逐步形成”,以及巴登斯伯格、梵·第根这两个代表人物的贡献。至此,论文一级主题“比较文学”的发展概括以及代表人物介绍完毕。再往后,第三段谈的是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实证主义哲学与美学”及其背景、观点、代表人物。在此基础上,从第四段开始,论文开始专注于二级主题“比较文学学派”及其“影响研究”。其中,第四段顺着第三段的“哲学基础”,侧重交代为什么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注重研究“影响”。之后的几段,则侧重围绕梵·第根呈现“影响研究”的内容框架。其中,第五段是总体概述,此后用多个段落从3个方面分条展开论述,并针对上文提到的3个方面交代注意事项,并归纳了“影响研究”的核心内容。但这部分,到这里还未结束。后面的几段,又专门介绍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学派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先后遭受的负面评价以及学派的自我调整。至此,“影响研究”这部分的写作得到系统呈现。
二、主题内容裂变式
“裂变”是指,一个对象分解成两个或更多较小对象的过程。将“裂变”迁移到论文写作领域,就是把主题内容分解成两个及更多主题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主题内容裂变式”与“历史事实聚焦式”存在相似之处,二者都强调内容的细化和聚焦。所不同的是,“主题内容裂变式”的“聚焦”,并不直接借助已有的学术史,而更多诉诸论文作者自己的“逻辑”。它从一个中心主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探索与之相关的多个子主题。通过多角度的探讨,呈现中心主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其典型结构是,一级向二级主题过渡+二级主题界定+主题维度依据+具体维度概述+具体维度分析。其中,“具体维度分析”可以是原因分析、总体影响与个体影响、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等。这里以《比较艺术学的“影响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艺术百家》2020年第3期)正文第二部分为例。
这部分写的是比较艺术学的“影响研究”方法。如果严格地从整个论文的角度来看,这部分所研究的比较艺术学的“影响研究”方法,属于三级主题。但就论文的这一部分(第二部分)而言,比较艺术学“影响研究”方法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下层概念。因此,这里我们把后者视为一级主题,把前者视为二级主题。具体来说,这部分第一段先做了一个过渡,介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与比较艺术学“影响研究”的关系,从而让主题由前者裂变为后者。之后,该段后半部分围绕二级主题名称作界定。到了第二段,顺着“主题界定”,段落主题进一步裂变为比较艺术学“影响研究”方法分类。这里,作者借助已有方法分类,推导出自己选择的3个维度。我们以其中一个维度——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对于外国艺术的“影响研究”为例,具体看看论文是如何实现主题(维度)“裂变”的。作者先说中华文化孕育出中国艺术,之后又说中华文化、中国艺术何以影响国外。既然“影响国外”,到了后面几段,论文分别具体介绍历史上中华文化、中国艺术对国外艺术的实际影响,以及“影响研究”的现实意义。这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主题作“裂变”,呈现“总体影响”。最后,与“总体影响”相对应,论文主题又转向“个体影响”,呈现中国艺术具体作品、个体艺术家对国外艺术具体作品、个体艺术家的直接影响。
三、写作立场抑扬式
“写作立场抑扬式”是指,论文有意识地在具体段落中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通过对特定内容进行肯定(扬)或否定(抑),或者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此增强论文论证的深度和复杂性,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一方面,“立场抑扬”需要提供支持或反驳论点的对应论据,从而使论证更加全面,强化论文的批判深度;另一方面,“立场抑扬”丰富了论文内容层次,通过变换写作立场,论文的阐述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推进,而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推进。这一写法的典型结构是,拟评价的内容+内容价值+内容争议+本文论点。比如,《媒介、受众与权力:一个女性体育迷的自我民族志》(《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3期)“1.3.1女性身份理论”。
为了得出女性身份理论在论文中的适用性,作者交代完吉利女性身份理论的基本观点后,没有马上说这个理论如何适合研究自己的研究,而是首先对上述理论及其观点展开评价。先说长期以来“女性在文化、社会、经济地位上处于劣势”,进而重申吉利根的观点,指出吉利根倡导“重视女性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对吉利根理论的肯定(扬)。但之后,作者借他人之口,分两次对其提出批评。第一次说“这种观点将女性固定于社会建构的身份之中,进而排除了女性参与不符合其身份的活动,例如体育”。第二次说该理论仅关注“白人、中产阶级和异性恋女性”,而没有考虑不同背景之下的女性可能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其中,第一次批评是为了引出主题“体育女性”,第二次批评为了引出下文。也就是,在“肯定”与“否定”都存在的情况下,吉利根的女性身份理论到底适不适用于中国。这是下一段所要论述的重点内容。这部分纵深扩充的关键,就是写作立场的抑扬变换。也就是,与其等着别人质疑论文对理论适用性的解释,不如自己一上来就欲扬先抑,先自己质疑一番,然后再得出相反观点,从而更有深度地确认吉利根女性身份理论的适用性。
四、权威观点诱导式
论文段落纵深扩充,意味着层层诱导、充实内容。要实现这样的写作效果,“权威观点”不可少。从写作逻辑上看,“权威观点诱导式”是“主题内容裂变式”和“写作立场抑扬式”的合体,它同时体现着后两者的写作特点。一方面,这里的“权威观点”服务于不断裂变的主题内容,也即在主题内容的裂变过程中,不断提供权威切题的理论观点进行佐证,强化论文段落的递进性和层次感;另一方面,在引用权威观点的同时,论文段落可能肯定(扬)也可能否定(抑),体现出批判性的一面。其典型结构是,主题现状+“原因”的权威分析+“原因”的本文立场+其他理论对已有观点的评价+本文对已有观点的评价+本文评价的理论依据。这里以《媒介、受众与权力:一个女性体育迷的自我民族志》(《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3期)“1.3.2女性体育迷和权力规训”为例。
首先,第一段第1句从“有学者指出”出发,提到“体育在自我身份构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女性体育迷渴望通过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参与或观看建构身份并融入群体”,但是“她们在体育迷群体中仍处于附属地位”。这是引用权威观点引出主题并交代现实现象。“现象”明确后,紧接着,作者借助女性主义体育学者哈格里夫斯的“群体的差异性”观点,将原因的核心信息归结为“女性体育迷的他者性”。并由“他者”进一步提到,群体属性的“同”和“异”决定了女性体育迷身份的“内”与“外”,并认为这一现象“也展示了一幅福柯式权力结构的图景”。这里提到了“福柯式权力结构”。对福柯的强调,也意味着福柯理论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既然提到了福柯,就需要具体介绍其“权力”方面的具体观点。交代完后,作者又说“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将女性化约为‘照料者’,这是对女性身份的神秘化再现。而女性体育迷恰好是把进入归属于男性领地的‘体育’作为象征资本来反抗父权社会”。这是作者在福柯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表达自己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而且,只借助福柯理论批判传统观念还不够,作者之后又针对福柯主张的“分析权力关系需要通过对立的策略”,继续展开批判。她搬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围绕空间中的“网络”“位置”和“构型”,提出“除了并列的对立,还应该从科层的高低来考察权力”。
五、夹叙夹议交错式
“夹叙夹议交错式”是指,写论文时一边自己陈述事实,一边呈现观点的分析论证,“陈述”与“论证”交替使用,自己说的话和他人的文献引用交错分布,以此实现论文段落纵深扩充的写作效果。一方面,夹叙夹议可让作者在陈述事实的同时,也能穿插分析、得出论点,更好地展示论点、论据和理由的逻辑关系,增强段落内容的立体感和问题论证的有序性。另一方面,夹叙夹议交替使用、交错分布,可以逐步深化论文主题内容,特别呈现转折、争议的核心内容,充分展示作者对论文问题的思考过程,方便作者捋顺、读者理解论文的实际展开过程。这一写法的典型结构是,主体叙事+叙事理论化+评价总结+叙事转折/变化+理论解释+总结演绎。以《媒介、受众与权力:一个女性体育迷的自我民族志》(《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3期)第三部分“同龄人场域”为例。
这部分包括3个小节。其中,3.1前两段大部分内容是陈述自己的“足球兴趣”事实,并在第2段结尾处,对个人经历做理论化分析,认为“我从一个文化身份异者变成了一个亚文化群体的领袖”。但是,由于自己是一个女性,“这引来了不少异样的眼光,其中既有男性的不屑也不乏女性的质疑”,这是提出问题,并提到“女性体育迷并不会获得男性体育迷的承认与重视还会遭受其他女性的责难,因为其他女性认为女性体育迷是为了取悦男性”。这是对上述“性别争议”问题的评价和解释,属于“议”。之后,作者又说“这又是一个媒介赋权的演练”。这是对问题所作的另一个评价和解释,依然属于“议”。该小节最后,作者将自己的上述经历总结为“我利用体育媒介构建反抗男性霸权的身份”。到了3.2,作者陈述自己转学开启的“跨阶层之旅”,个人兴趣发生变化,开始关注网球比赛。这既是“叙”的变化。第2段作者使用拉康和罗兰·巴特的理论,解释自己的上述“变化”。这是“议”。到了3.3,作者承接3.1的“性别”和3.2的“阶层”,先对上述经历作理论凝练,之后又分别围绕“权力场域中较高的位置”“权力结构边缘”“选择高调”“选择低调”等不同情形作演绎分析,并在最后以“身份政治背后的权力级差决定了与同龄人交往的网络构型和实践”,回应这部分的大标题。
六、小结
以上就是论文段落纵深扩充的五种写法,即历史事实聚焦式、主题内容裂变式、写作立场抑扬式、权威观点诱导式、夹叙夹议交错式。这五种写法的共性在于,找到一个潜在的写作线索,使其成为论文内容涌现的“源泉”。段落纵深扩充的理想写作效果是,不仅让论文能顺利写下去,而且写得水到渠成、恰到好处,不为了扩充而生硬填充。从这个角度说,论文写作是一门计划好的手艺,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想到什么写什么。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