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质性研究最后一部分一定要下个结论,或是把所有研究结果导向一个戏剧性的结局。因为他们认为研究要么做出决策,要么得出结论。然而不管是“结论”或“研究发现”,似乎都会对论文写作产生一定效果,导致读者抱有看到作者坚定而明确地提出若干让人信服结果或启示的期待,进而有可能折损或夸大观察结果本身所具有的力量,旁落其他若干根本议题。
哈利·沃尔科特在其著作《质性研究写起来: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中提出,质性研究的结论,尽量采取保守的写作策略,简单扼要地回顾整个研究做了哪些事情、得到哪些结果,以及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即可。与其想法设法硬挤出结论,不妨试试让自己和读者去思索那些你一直苦思不得其解的根本问题。当然,也有若干写法可以用来替代正式的结论,包括:结语、建议或意义启示、作者个人省思。单独或混合运用上述几种方式作为论文的结尾,都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一、结语
客观的结语(Summary)可以以一种拘谨而审慎的方式来强有力的结尾。它可以开头的研究主旨宣言为基础,回顾研究实际完成了其中哪些目标。这部分内容应该只限于摘述前面陈述或谈论过的内容。结语不是用来搬出某些重要信息以便吓唬读者的,那些内容早就应该在前面正文的某个地方介绍讨论过了。不建议在结语的地方抛出全新的诠释论点,仿佛要把整份研究扭转到迥然不同的新方向。结语是重复陈述重点,以确保论文的重要讯息传达给了读者。但是如果论文的结语不只是结语,同时还兼有评论之类的功能,可能就需要另外加上几个字,把标题补充标明清楚,比如结语和讨论(Summary and Discussion)或是结语和反思心得(Summary and Reflections)。
二、建议或意义启示
最常见的一种用来替代结论的结尾方式,就是在最后一部分,搭配使用简要的结语和“建议或意义启示”(Recommendations/Implications)。至于是大胆地直接提供建议,或是比较含蓄地指出可能的意义或启示,则有赖于研究的属性与目的、研究预设的读者群,以及写作者的身份、立场与地位。
在提供建议时,有些作者可能会倍感压力,因为经常会遇到资料超载的问题,比如有些想法听起来头头是道,但一付诸实行,却漏洞百出。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舍弃”某些结论,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也即知道得越多,越可能使问题复杂化。
从研究中推衍意义或启示(Implications),颇近似于提供建议。不过推衍意义或启示更强调对研究问题的省思。意义或启示或许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可能提供一条别出心裁的发问路线。
三、个人省思
目前学术界也有另外一股颇为盛行的潮流,鼓励写作者坦然面对田野研究经验,并且对于这些经验进行个人省思(Personal Reflections)。在写个人省思时,请特别注意,应该把研究对象当成省思的焦点,而不要把个人的省思与省思所依据的观察现实混为一谈,尤其是在论文中写作者一直没有“现身”,也没有呈现出你的感觉的时候。写作者必须清楚注明哪些属于个人主张,并标注主张源自何处或受何人启发。反之,如果你在论文中一直都在“现身”,那么你可能已经有很多机会分享你的个人省思了,就不需要多此一举,另外再写一节或一章“个人省思”。